羊傳染性胸膜肺炎

羊傳染性胸膜肺炎

羊傳染性胸膜肺炎又稱羊支原體性肺炎,是由支原體所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徵為高熱,咳嗽,胸和胸膜發生漿液性和纖維素性炎症,取急性和慢性經過,病死率很高。

流行病學

本病見於許多國家,我國也有發生,特別是飼養山羊的地區較為多見。

病原 引起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體為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Mycoplasma mycoidessubsp.capri),為細小、多變性的微生物,革蘭氏染色陰性,用姬姆薩氏法、卡斯坦奈達氏法或美藍染色法著色良好。培養基的要求苛刻,培養時低濃度(0.7%)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呈“煎蛋”狀。

在自然條件下,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只感染山羊,3歲以下的山羊最易感染,而綿羊肺炎支原體則可感染山羊和綿羊。

病羊和帶菌羊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本病常呈地方流行性,接觸傳染性很強,主要通過空氣-飛沫經呼吸道傳染。陰雨連綿,寒冷潮濕,羊群密集、擁擠等因素,有利於空氣-飛沫傳染的發生;多發生在山區和草原,主要見於冬季和早春枯草季節,羊只營養缺乏,容易受寒感冒,因而機體抵抗力降低,較易發病,發病後病死率也較高;

呈地方流行;冬季流行期平均為15d,夏季可維持2個月以上。

症狀

潛伏期短者5~6d,長者3~4周,平均18~20d。根據病程和臨床症狀,可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最急性:病初體溫增高,可達41~42ºC,極度萎頓,食慾廢絕,呼吸急促而有痛苦的嗚叫。數小時後出現肺炎症狀,呼吸困難,咳嗽,並流漿液帶血鼻液,肺部叩診呈濁音或實音,聽診肺泡呼吸音減弱、消失或呈捻發音。12~36h內,滲出液充滿病肺並進入胸腔,病羊臥地不起,四肢直伸,呼吸極度困難,每次呼吸則全身顫動;黏膜高度充血,發紺;目光呆滯,呻吟哀鳴,不久窒息而亡。病程一般不超過4~5d,有的僅12~24h。

急性:最常見。病初體溫升高,繼之出現短而濕的咳嗽,伴有漿性鼻漏。4~5d後,咳嗽變乾而痛苦,鼻液轉為黏液-膿性並呈鐵鏽色,高熱稽留不退,食慾銳減,呼吸困難和痛苦呻吟,眼瞼腫脹,流淚,眼有黏液-膿性分泌物。口半開張,流泡沫狀唾液。頭頸伸直,腰背拱起,腹肋緊縮,最後病羊倒臥,極度衰弱委頓,有的發生臌脹和腹瀉,甚至口腔中發生潰瘍,唇、乳房等部皮膚發疹,瀕死前體溫降至常溫以下,病期多為7~15d,有的可達1個月。幸而不死的轉為慢性。孕羊大批(70%~80%)發生流產。

慢性:多見於夏季。全身症狀輕微,體溫降至40ºC左右。病羊間有咳嗽和腹瀉,鼻涕時有時無,身體衰弱,被毛粗亂無光。在此期間,如飼養管理不良,與急性病例接觸或機體抵抗力由於種種原因而降低時,很容易復發或出現併發症而迅速死亡。

病變

多局限於胸部。胸腔常有淡黃色液體,間或兩側有纖維素性肺炎;肝變區凸出於肺表,顏色由紅至灰色不等,切面呈大理石樣;胸膜變厚而粗糙,上有黃白色纖維素層附著,直至胸膜與肋膜,心包發生粘連。心包積液,心肌鬆弛、變軟。急性病例還可見肝、脾腫大,膽囊腫脹,腎腫大和膜下小點溢血。

診斷

由於本病的流行規律、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都很特徵,根據這三個方面作出綜合診斷並不困難。確診需進行病原分離鑑定和血清學試驗。血清學試驗可用補體結合反應,多用於慢性病例。

本病在臨床上和病理上均與羊巴氏桿菌病相似,但以病料進行細菌學檢查以資區別。

預防與治療

預防

平時預防,除加強一般措施外,關鍵問題是防止引入或遷入病羊和帶菌者。新引進羊只必須隔離檢疫1個月以上,確認健康時方可混人大群。

免疫接種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措施。我國除原有的用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製造的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氫氧化鋁苗和雞胚化弱毒苗以外,研製成綿羊肺炎支原體滅活苗。根據當地病原體的分離結果,選擇使用。

發病羊群應進行封鎖,及時對全群進行逐頭檢查,對病羊、可疑病羊和假定健康羊分群隔離和治療;對被污染的羊舍、場地、飼管用具和病羊的屍體、糞便等,應進行徹底消毒或無害處理。用新腫凡納明(914)靜脈注射,證明能有效地治療和預防本病。也有試用磺胺嘧啶鈉皮下注射。據報導,病初使用足夠劑量的土黴素、四環素或氯黴素等有治療效果。

在採取上述療法的同時,必須加強護理,結合飲食療法和必要的對症療法。

治療

免疫和藥物保健預防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手段,目前市場上已有商品化的滅活苗可定期實施免疫接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