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島礁

新中國成立後,巽嶼、二嶼、三嶼、尾嶼又先後與大陸連成一片,全縣島嶼數降至15個。巽嶼原為縣內第二大島,位於松山島東南4.5公里,與羅源灣北岸跡頭相望,南北長0.8公里,東西寬0.5公里,狀如梨子,面積0.33平方公里,西南部距離大陸最近,僅0.2公里。嶼為丘陵地,地勢北高南低,島岸陡峭,基岩裸露。居民建村於嶼中央,以嶼名為村名。
1965年“團結塘”圍成後,嶼南臨海一面始與大陸相連。二嶼、三嶼、尾嶼面積狹小,排列在巽嶼與跡頭之間,形如串珠。1975~1978年先後被連結起來,作為松山圍墾堤壩線的組成部分,嶼貌完全改變。
1990年15個島嶼中岐嶼、鶴嶼、雞籠嶼、青嶼、鳥嶼、岡嶼、擔嶼、西龜嶼、南龜嶼、下龜嶼分布在羅源灣內,洋嶼、嶼仔、小嶼、大嶼、東龜嶼分布於灣外近海。
鶴嶼 位羅源灣頂部,呈橢圓形,南北長480米,東西寬90米,面積0.043平方公里,距大陸最近點1公里。基岩島岸,周圍泥灘乾出,高潮水深0.3~3.6米。地勢中部隆起(海拔27.1米),西部平緩,有村1個,居民385人,是縣內唯一有人定居之島嶼。
岡嶼 位羅源灣中部北側,與將軍帽自然村相望。南北長580米,東西寬180米,面積0.095平方公里。島岸線陡峭曲折,長1.34公里。地勢西高東低,最高點海拔54.3米。近嶼周圍水深1.5~14.6米。嶼北水域為進出羅源灣的岡嶼水道,嶼上建有燈樁。
擔嶼 位羅源灣可門水道中央,距灣北岸蝴蝶角0.4公里。嶼兩頭高中間低,漲潮時海水淹沒中部,兩端如擔子之兩頭。東端稱下擔嶼,海拔24.4米,設有燈樁;西端稱上擔嶼,海拔16.4米。兩嶼面積同為0.029平方公里,近嶼水深7~30米。
洋嶼 古稱圓嶼,位鑒江灣口南側,距大陸最近點0.2公里。東西寬100米,南北長130米,面積0.01平方公里。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嶼頂渾圓,海拔16.6米。嶼雖小,但扼鑒江口航路要衝,近嶼海面是漁業和海水養殖業場地。
(二)礁 石縣境沿海有礁石39個,其中散布在羅源灣內的有28個(明礁11個,乾出礁17個)。灣外沿海有11個(明礁10個,乾出礁1個)。所有礁石均為基岩海礁,花崗石結構。最小的礁石如寨下、上灣、豺犬、大牛、小牛等礁長寬都不足5米。
較大的礁在羅源灣內有白岩礁(明礁,長50米寬40米)、竹排礁(乾出礁,長75米寬18米)、鮀鰻礁(乾出礁,長70米寬20米)、灰瓮礁(明礁,長50米寬10米)、倪礁(明礁,長40米寬18米)、大黃礁(乾出礁,長90米寬20米,上有燈樁);在灣外沿海有白磹礁(明礁,長40米寬20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