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相機

ROBOT相機的做工十分精良,繼承了德國機械製品一貫的高品質風格。 ROBOT相機的鏡頭由大名鼎鼎的施耐德提供。 ROBOT相機在國內非常罕見,甚至很少人看見過實物。

品質不輸萊卡的德國羅伯特相機,也是德國工業的驕傲。
飛機機械師-徠卡——ROBOT的誕生
ROBOT相機出現在機械工業逐漸發達的30年代,也正是在那個年代,出現了非常多的機械經典,相機也在這個領域得到了快速發展。海因茨·基爾菲特(Heinz Kilfitt)於1931年獨立製造出了一台小型相機。這台小型相機採用了膠捲式相機的巧妙的鏇轉式快門設計,其片幅為24×24mm。可惜,像AGFA公司和柯達這樣的相機品牌對此並不感興趣。直到1932年,基爾菲特才遇到了他的伯樂——漢斯-海因里希·貝爾寧(Hans-Heinrich Berning)。漢斯-海因里希·貝爾寧的父親奧托·貝爾寧(Otto Berning)是一家服裝配件加工廠的老闆。在父親的資金支持和叔叔赫爾曼·貝爾寧(GEOS公司老闆)的幫助下,1933年6月15日,漢斯·海因里希·貝爾寧建立了RoBot公司。
奧托·貝爾寧(Otto Berning)在二戰之前曾是一名工業設計師,從小他就是一個瘋狂的個機械迷。後來加入空軍,這本是他情非所原的事,因為他是一個堅決的反戰主義者,在德國皇家空軍服役時他當任了一名飛機機械師。如果加裝龐大的片盒和電子馬達,可以以每分鐘100多張的速度拍攝膠片。最終Otto Erning後來與LEICA設計師“奧斯卡.巴納克”成為摯交好友。由於ROBOT源自軍方,所以起點要高於LEICA。按Otto Berning的話來說,Leica非常出色,但他只是一名“紳士”,正如奧斯卡.巴納克先生。在設計ROBOT I型的時候曾對LEICA進行仔細的研究,並把ROBOT的片幅定為24×24毫米,這樣攝影師便不必在拍攝時選擇豎幅或者橫幅了,而Leica則是24×35毫米。ROBOT採用發條式卷片設計,每上一次發條,可以拍攝20張照片,而且它非常小,在ROBOT所有型中,機身的體積只有常人的手掌一般大小。自ROBOT I型的出現,就被當時納粹做為皇家空軍的首選利器“航拍專用型”,戰後仍被西方許多國家把ROBOT做為諜報人員的專用型號之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ROBOT就無法擺脫為軍方提供技術支持的命運,然而正因為如此,ROBOT在設計工藝上,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在後來的ROBOT II型開始就有一整套非常專業的配件,提供長達300米膠片的片盒,然而ROBOT與LEICA一樣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傳奇。經過時間的洗禮ROBOT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今天ROBOT系列仍然是旁軸相機當中的“機皇”。
手錶商-施耐德——成就經典
ROBOT相機的做工十分精良,繼承了德國機械製品一貫的高品質風格。而且為了達到堅固耐用的目標,ROBOT相機在用料上可謂不惜工本,採用的配件都是當時非常有名的配件供應商提供,例如:相機外殼使用V2a不銹合金由WMF公司為其提供。手錶製造商Baeuerle & Söhne公司為Robot相機的生產發條。此外,玻璃鏇轉式快門由巴登符騰堡州的Alfred Gauthier公司提供。
由於相機採用了可更換鏡頭設計,可以使得相機的套用範圍更大。ROBOT相機的鏡頭由大名鼎鼎的施耐德提供。從廣角到長焦鏡頭規格十分的齊全,另外還由於ROBOT相機套用於間諜領域,也另外開發了一些超長焦鏡頭。在後期,蔡司也為其生產過一些鏡頭,不過由於產量非常少,也很罕見。早期ROBOT相機的鏡頭一直採用的羅口方式,在後期為了ROBOT ROYAL相機開發了插刀式接口,從鏡頭細節看,仍然是羅口的設計,為了可以快速裝卸鏡頭,在羅口鏡頭外面加上了一圈插刀式固定環,通過一個扳手就可以很快的固定鏡頭。
ROBOT還採用了專用膠捲盒設計,膠捲在上片後,拍攝完畢的膠捲會收納進入到一個銅製的暗盒中,就算相機在使用中被損壞,由於有專用的暗盒保護,拍攝好的膠捲也不會因為相機後蓋打開而曝光。不管是ROBOT早期的ROBOT I或者II還是到最後的ROBOT ROYAL,所有產品都貫徹了採用堅固V2a不銹合金製作的外殼、發條式傳動機構和鏇轉式快門的設計。在1949年後,德國本土內機器人相機則是一機難求。人們只有當有公開的緊急指示或者幸運的情況下等待數月之久才有可能購買到。而該相機在德國的需求又是如此之大,以至於當時每台相機的價格高達12000馬克。
帝國空軍-戰俘——ROBOT的傳奇經歷
很多經典相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曾經因為為軍隊服務或者為戰地攝影師服務而名聲大振,已結實耐用而聞名的ROBOT也不例外,1939年,ROBOT II代慢慢地被國防軍所認同,貝爾寧將35台機器人II代相機送到了空軍處接受測試。通過測試之後,這批機器人II代相機便被套用到空軍偵查領域。這便是所謂的“空軍機器人II”。隨後,貝爾寧又接到了來自空軍的大訂單,訂單量達2649多台。機器人相機也因此而名聲大振,大訂單也紛至沓來。同時ROBOT還為帝國空軍開發了電磁快門和可以裝載更多膠捲的專用大容量膠捲盒。機器人II代相機外觀也相對較圓。取景器、計數器和快門按鈕都不再像以前那樣突出在外面,而是很好地隱藏在相機的外殼之內。在當時,機器人II代相機的這一造型無疑是相當時尚前衛的。也更容易被裝入衣服口袋或者其他容器中,圓滑的外觀拿取也更加的方便,更適合軍隊使用。直至1945年,共向軍方供售了約2萬台機器人相機。有許多來自荷蘭和俄羅斯的戰俘們都曾被安排在Großschönau的工廠內乾過活。不過,這些戰俘們並沒有遭受虐待,相反卻受到了良好的待遇,空閒時間也可以自由活動。
二戰結束後不久,貝爾寧便將值錢的機器、數以千記的鏡頭和近三千台照相機裝上28節火車車廂,運往原來位於杜塞道夫的機器人公司大本營。一部分機器人相機公司的職工則留在了Großschönau並成立了精密機械及金屬產品生產廠(FEMETA),同時還生產首飾。但是,這28節火車車廂的物品卻無一到達杜塞道夫。僅有兩節車廂的東西曾被發現,其中一車廂快門還不幸墜入溝內而損壞。因此,貝爾寧打算馬上東山再起的計畫不得不暫時擱淺。在結束了機器人II代相機的研發工作之後,海因茨·基爾菲特這個大功臣卻離開了該公司。在離開該公司之後,基爾菲特接手了慕尼黑的nedo這家小型鏡頭生產廠。直到今天,基爾菲特也是舉世聞名的鏡片和配件供應商。
何處購買
ROBOT相機在國內非常罕見,甚至很少人看見過實物。由於其生產年代一般都很久遠,現在除了毀損的,留下的完好相機也不多了。如果感興趣的朋友,國內一般是看不到ROBOT的身影的。其中以ROBOT II最為常見,但是由於ROBOT II獨特的雙暗盒設計,導致無法直接使用135的膠捲,如果是自己用碟片的愛好者倒是可以考慮ROBOT II這個傳奇而又經典的型號,總的來說ROBOT I、II這樣的相機,收藏價值大於使用價值。如果要想好好的體驗一下ROBOT相機,那么推薦ROBOT STAR,STAR的外型和ROBOT II差不多,可以方便的使用135膠捲,價格上,一般ROBOT I、II和STAR這樣的機型平均價格在2000-4000元之間,具體價格要看相機的成色來決定,一般都會帶一支鏡頭。鏡頭方面推薦採用施耐德的 XENON 40MM/F1.9,該鏡頭體積小巧,成像優異,做工用料也非常的紮實鏡頭非常沉手。不過要找到完美品相的比較困難,一般都有一些劃痕,不過絲毫不會影響其成像。這支鏡頭通常會和機身成套出售,單獨購買價格在2000元以內。而ROBOT最高端,完全可以超越徠卡M3相機的ROBOT ROYAL相機更是無處尋覓,也只能依靠運氣而遇見。不過好的是價格並不昂貴,平均價格差距非常大,從3000-10000都有出現,具體還要根據相機的具體成色而定,而更加昂貴的就是ROBOT ROYAL 18(半格機),稀少不說,價格還被炒到了30000左右,有實力的朋友可以考慮一下。
ROBOT的歷史足跡
1934年,RoBot相機首次在萊比錫博覽會上公開亮相。
1936年, 機器人 I代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為業餘攝影愛好者提供了一個技術上成熟、牢固結實的而且方便的小型照相機。
1937年,機器人相機在巴黎世界展覽會上獲得了“Grand Prix”的殊榮。
1939年,即在機器人I代相機誕生5年之後,這對貝爾寧公司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因為在這一年,機器人II代終於問世。不過,
1943年,在杜塞道夫遭遇首次炮彈襲擊之後,貝爾寧聽從了國防軍採購部門的建議將整個公司搬遷至薩克森州Großschönau。
1946年,在英占區的支持下,貝爾寧才籌集到了首次試生產的資金。而在半年之後,該公司才又開始出售相機產品。
1948年,該公司的月產量已達到850台,生產的還是二戰前的機器人II代相機。
1949年,該公司生產的所有相機幾乎都用於出口,以滿足協約國的賠償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