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孽的報應:日本和德國的戰爭記憶與反思(1945~1993)

《罪孽的報應:日本和德國的戰爭記憶與反思(1945~1993)》是2006年10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布衣(IanBuruma) 戴晴。

內容簡介

戰爭及其罪孽,德國人與日本人的集體記憶和反思?遊行於戰爭及其罪行相關的重要之地,通過與各色人物的訪談對話,通過對文學作品、戲劇、電影、電視、博物館、教科書、紀念碑等文化產物的挖掘認知,作者回溯了戰後50年間兩國政府和民眾在面對戰爭的罪孽與傷痕的作為,力圖找到日本人與德國人在面對歷史,面對自己曾經造成的罪孽時的相同與不同,追尋隱藏在反思與懺悔、否定與歪曲以及麻木與逃避背後的民族心理、集體記憶。

作者簡介

布衣,荷蘭裔英國作家,文化評論家,曾在日本、中國等遠東地區長期生活,在西方文化界享有很高聲譽。

目錄

1

序言 敵人

戰前對日本最具吸引力的一些德國貨,諸如普魯士極權主義、浪漫的民族主義、假冒科學的種族主義等,如今在德國已完全無人問津,卻依然在日本遊蕩。這是為什麼?正是帶著這個問題,我決定將我原先的想法擴展,寫下德國以及日本對戰爭的回憶。

13

第一部分 被記憶折磨的現代心靈

在德文里,這叫做Zusammenbruch(崩潰),或者Stunde Null(零時刻):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走向終結,所有的一切都將從頭開始。日本把這叫做haisen(敗戰)或者shusen(終戰)。用“終戰”這樣中性的辭彙,就好比是一層護墊,可以減緩因失敗而帶來的沉重打擊。

但是,“延續”從來都是一個糟糕的政權在結束之後,留給後人的難題。絕對乾淨的間歇幾乎是不可能的。“零時刻”只是一種幻想。由政治宣傳、宗教信仰,或者不管什麼造成的文化習慣和偏見,從來都是很難改變的。

13  第一章 反西方的戰爭

波恩

東京

49  第二章 廢墟的浪漫

72

第二部分 重訪傷心之地

許多德國知識分子對此會點頭同意。奧斯維辛是一樁拒絕逝去的往事,是民族靈魂中一片濃黑的污跡。它不僅是德國問題,其本身就是德間志的一部分。那么,發生在奧斯維辛的罪惡,是德國人“本性”的一部分么?有計畫的種族滅絕是德國文化某些可怕的缺陷的產物么?而德國文化這要害正藏在那些感傷的箴言、那些殘忍的童話、那些緊身皮短褲里么?

問題於是變成,持續6個星期的對數千名婦女的強暴和殘殺、對數萬乃至數十萬手無寸鐵的平民的殺戮又如何解釋,也可以說成戰場拼殺的極端行為么?這是日本右翼民族主義者特別不願被突破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左翼教師們、活動家們和學者們希望著重強調的一點。

72  第三章 奧斯維辛

96  第四章 廣島

116 第五章 南京

138

第三部分 扭曲掙扎地重塑記憶

在當時,人們就已經認為,紐倫堡審判會成為一個歷史教訓,也是一個象徵,一個加於德國人民的象徵性懲罰——這兩重意義覆蓋了整個審判過程的全部儀式與細節。

曾經擔任過文部相的藤尾正行有一次這樣對我說:“在日本當代史里,根本就沒有羞愧這一說。”關於東京審判,他在一次採訪中說,這是一個“種族報復”,是“奪走日本的權力”。藤尾正行之所以要說這些事情,是因為他想“通過歷史和傳統,保存日本人的精神。”

138 第六章 歷史的審判

斯圖加特

東京

181 第七章 教科書風波

德國

日本

207 第八章 紀念堂、博物館和紀念碑

244

第四部分 普通人的記憶與生活

詹寧格想要解釋他的父母,或者至少解釋與他父母同時代的人,解釋那些想把他教育成為納粹的人,他們的外在與內心活動,對此,他不僅做不到,也不合適。“那些希特勒上台時候的教授們、作家們如今在哪裡?”

德國人,為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迷惑,需要告解、懺悔,以卸去罪孽並得到寬恕;日本人希望保持沉默,別的人頂好也一起三緘其口。此中的要害是,在天神的眼睛裡,沒有什麼罪不罪的,只有當眾的羞愧與難堪,即所謂“臉面”。 ‘

244 第九章 一個正常的國度

267 第十章 兩座普通的市鎮

帕紹

花岡

297 第十一章 清理廢墟

315 致 謝

317 參考文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