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家村

繆家村,所前鎮轄村,是所前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村共有耕地525畝,村民中以繆姓最多。

基本信息

簡介

繆家村位於鎮域北側,東臨西小江,南與金臨湖村接壤,西、北與城南、聯誼村相連。03省道東複線,所前大道穿越而過,由繆家、何家、舒家、下畈底4個自然村組成。所前鎮政府所在地,是所前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耕地

全村共有耕地525畝,其中水田239.8畝,有花卉苗木基地45畝,水面500畝。

人口

2006年底止,全村共778戶,其中外來戶278戶,總人口2599人,其中外來人口650人,劃分為18個村民小組。全村勞動年齡內人口1504人,其中男580人,女624人。勞動力中以從事農牧業為主的30人,從事工業勞動為主的450人,從事建築業為主的100人,從事交通運輸業為主的80人,從事商飲業為主的200人,從事其他行業的344人。

文化

村民中以繆姓最多,約占40%左右,何姓次之,約占20%,其餘共有70多姓氏。繆家出自嬴姓,即秦穆公,傳至17代秦景公後以繆為姓。秦景公後裔中有一支自西北高原遷到紹興柯橋小查,至明朝初第32代孫繆邁,生4子,其中幼子繆簧,中秀才後受聘於漁臨關當塾師,繆簧就將家小安頓到漁臨關附近的舒家畈(今村址),此後子孫繁衍,遂名村為繆家。繆家繆氏以繆簧為始祖,現已傳23—24代。何姓相傳於明朝成化年間由諸暨檀溪牌軒何遷居戴村何童埠,後分支析居到此。

歷史

繆家村歷史悠久,在後漢六朝時為臨浦湖北岸,至唐五代已成為厲市湖岸邊的村莊,北宋太平興國三年為昭明鄉舒家畈村,元朝後改屬蕭山縣十八都,宣統年間改為湘東鄉,民國17年屬蕭山縣第六區來蘇鄉,民國20年改屬蕭山一都九圖,民國23年改屬東蜀鄉南江村上保,但老年村民一直沿用昭明鄉。解放初為西蜀區來蘇鄉,1956年又改為西蜀區東蜀鄉,1958年上半年復改為來蘇鄉。
1954年農業合作化時曾建立永華、新生、歡喜、益新4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改建為何家、繆家、橋西3個高級農業合作社,1957年1月合併建立新聯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改屬城南公社來蘇管理區新聯生產隊,下分若干小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改建為來蘇公社新聯大隊,1981年改名為繆家大隊,1984年改建為繆家村民委員會。

經濟

繆家村為水網平原地帶,原主產水稻和各種蔬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種植過絡麻,在南門江等水面曾養殖過菱角。在建國前後該村有兩大傳統手工業,一為縫製麻袋,一為打錫箔,繆家麻袋聞名水稻區和縣城,到外地打錫箔也有許多人,其他還有一些經商者。在舊時該村是縣城通往所前的必經之路,往來商旅也較多。
現所前鎮的工業區塊和農貿市場、綜合市場也建立在該村,已形成為一個新興集市,村域內已有300多家商店。

產業

創元羽絨有限公司、海港製釘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均設在該村。

旅遊

繆家村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土地革命時期建有黨的支部和共青團支部,以及兒童團組織,中共蕭山地下縣委曾在繆家祠堂以開辦國小為形式,開展革命活動,曾任浙江團省委書記、革命烈士裘古懷等曾在此發動貧苦農民開展革命鬥爭。現將原繆家祠堂改建為蕭山青年運動紀念館。
古時城南地區有名的蔡灣村(即“蔡漁板橋)就在該村之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