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生活傳媒

綠生活傳媒

綠生活傳媒,全稱為:綠生活(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09年開始專注於環保宣傳、組織環保活動和製作環保紀錄片,旗下的知名環保紀錄片頻道“綠艾紀錄”獨立製作和參與製作了多部有影響力的紀錄片,服務對象包括聯合國環境署、環保部、水利部、香港樂施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基金會、中華環保聯合會和中歐環境治理項目等知名機構和項目。2017年5月獲得國家廣播電視製作經營許可證。

創始人

環境教育雜誌報導環境教育雜誌報導
龔志華,1975年生人,祖籍江西,家在廈門,現居北京,2009年開始專注於環保宣傳、組織環保活動和製作環保紀錄片,並創建綠艾紀錄頻道, 主要作品有:1、氣候變化主題紀錄片《氣候家園》(與香港樂施會聯合出品,在巴黎氣候大會中國角播放);2、綠色經濟主題紀錄片《一路向東》(為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製作,在德國第二屆綠色經濟大會上播出,並通過騰訊企鵝號“綠艾”傳播,點播量超40萬);3、水利部大型三集紀錄片《命脈》(擔任主要撰稿人);4、城市水源地保護紀錄片《我的水源地》(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出品);5、環境教育題材紀錄片《庫布其記憶》(為聯合國環境署公益製作)。同時參與製作了多部環保題材紀錄片,如環保部大型紀錄片《生態文明啟示錄》(作為製片),中歐環境治理項目紀錄片《分秒必爭》(作為撰稿顧問),中歐環境治理項目紀錄片《黔行》(作為撰稿顧問)等等。

創始人自述:2013年,我有幸作為媒體代表加入由聯合國環境署發起的“聯合國-中國可持續消費夥伴關係”,更深入地了解到以“可持續消費和生產”為主要特徵的綠色生活對於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2014年,當我自告奮勇為聯合國環境署組織面向大學生的“可持續消費和發展青訓營”時,這種了解更深入了,也埋下了要拍攝和製作綠色生活主題紀錄片的思想種子,而當我們有機會參與製作和獨立製作了幾部環保紀錄片後,這顆種子在2017年開始發芽,並壓抑不住地想要開花結果,讓更多的人見識“綠色生活”的芳華。

媒體報導

報導截圖-環境教育雜誌報導截圖-環境教育雜誌
環境教育雜誌封面環境教育雜誌封面
環境報報導環境報報導環境報報導

綠生活傳媒創始人龔志華自2009年從事環保宣傳以來,其所組織的活動和拍攝的紀錄片被眾多媒體報導,比較重要的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教育雜誌,新華網,中國網,中國日報網,中國發展門戶網和環境與生活網等。
以下是由環保部為主管單位的《環境教育》雜誌周仕憑主編對龔志華的專訪文章:
中國日報網報導中國日報網報導

龔志華,從電子工程師到環保導演
摘要

3月24日,紀錄片《一路向東》在東營電視台晚八點的黃金時間欄目《美麗東營》欄目首播;3月25日,在騰訊視頻綠艾企鵝號上首發獨播,短短10天,點播量超過30萬次。

本刊記者/周仕憑

今年3月27日,第二屆全球綠色經濟論壇在德國柏林進行,和其他的世界高級別會議一樣,現場專家雲集,官員匯聚。而不一樣的是,作為全球綠色經濟的盛會,第一次有了來自中國一個地級市的經驗分享。
位於黃河入海口的山東省東營市,作為聯合國綠色經濟合作夥伴行動(PAGE)在中國試點的第一個地級市,在會議現場介紹了東營在綠色經濟探索過程中的實踐和經驗,而他們“別出心裁”地用一個紀錄片《一路向東》作為深度展示的媒介,贏得了與會各國政府高官、聯合國環境署等機構高級代表和專家們的關注。
這部26分鐘的紀錄片,通過一個個平實的故事,從生態保護、企業綠色轉型和資源高效利用三個綠色經濟的維度展開,記錄公眾和企業家對於綠色經濟的感悟和行動,呈現出東營獨特的歷史和人文特徵。而這部紀錄片,就是出自自稱為“半路出家”做導演的龔志華之手。
“半路出家”做了環保導演

“去年3月中旬,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俞海博士找到我,希望我為他們正在進行的東營綠色經濟調研項目拍一部紀錄片。我當時非常高興,因為東營的黃河口濕地號稱中國最美濕地之一,我相信美麗的地方一定會有美麗的故事。”談起紀錄片的創作,龔志華顯得特別興奮。
這並不是龔志華創作的紀錄片第一次呈現在環保主題高端國際會議中。2015年12月,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由他擔任撰稿和導演的紀錄片《氣候家園》在大會“中國角”上進行了首播,同樣引起了高度關注。說起這個片子,龔志華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應該是國內第一部關注農村適應氣候變化的紀錄片,也是我第一部嚴格意義上擔任導演的紀錄片。”
對於紀錄片的創作,龔志華不是科班出身,是真正的“半路出家”。“我大學學的是電子專業,大學畢業後做了三年電子工程師,接下去做了8年的半導體電子元件的代理銷售工作,當我2009年決定專注做環保宣傳網站時,我所有的親朋好友都覺得不可思議,而當我2013年開始做環保紀錄片時,他們更是覺得匪夷所思。”
正是這種“半路出家”的經歷,讓龔志華有著非同一般的“緊迫感”。“雖然我一直覺得我的內心非常年輕,但以世俗的眼光看,1975年出生的我已是‘大叔級別’,而這個年齡段才開始進入影視領域,是真正意義上的‘大齡青年’,每天一睜眼就感覺欠了什麼似的,時間完全不夠用。”
每次和朋友聊天,龔志華都會在驚詫的眼光中被追問自己的“光榮史”。不可否認,他的經歷確實有點“離奇”。但他可不這么認為。“雖然是理科生,但我自小就有一顆文藝的心,這和叔叔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密不可分,他是恢復高考後第一屆文科大學生,畢業後一直在報社做記者編輯,小時候每次看到他發表的文章,那種羨慕之情至今還記憶尤深。”
像大多數的中國學生一樣,當年,龔志華在高考時選擇了就業前景更好的熱門行業——電子行業。經過15年的學習和工作,在行業里也混的不錯,有了自己的公司和業務。但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他是不開心的。“做到最後,甚至有點厭倦和客戶打交道,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現在也還是朋友。”
“理科生從事文藝工作的確實不普遍,但縝密的邏輯思維,超強的學習能力,讓小龔進步很快。”林哲,著名作家,出版過多部有影響力的長篇小說,其中《外婆的古城》曾長期占據亞馬遜華文小說排行榜TOP10,並有多部劇作在央視熱播。她和龔志華是在2013年一起參加一次民間環保活動時認識的,那時她就被後者的環保激情和學習熱情所打動。對於這個“小兄弟”,她總是給予鼓勵和支持,包括對紀錄片腳本和樣片給出專業的意見。“我從事小說和劇本創作幾十年,之前比較少關注環保,因為我身邊的編劇和導演沒有一個是關注相關題材的,小龔能把環保宣傳當成自己的二次創業,堅持了8年,並計畫把他當成終身事業來做,這股堅持的勁頭是難能可貴的。”
對於這位亦師亦友的“大姐”,龔志華充滿了敬仰,每個作品從腳本開始就會去徵詢她的意見,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心裡有底,這也讓他仿佛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作為半路出家的導演,多問多想多做是必修課,只要抓住機會我就會向工作中遇到的老師請教,做好‘不恥上問’才有可能向他們靠攏。目前中國專注環保題材的導演很少,這對我應該也是個機會,儘快在自己的領域裡做出有影響力的作品,時間不等人啊。”龔志華說。
很多堅持做環保的人,大多有一定的環保情結,龔志華也不例外。在做半導體電子元件的銷售過程中,他就發現出口歐盟等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產品很多都要求採購的元件符合ROHS等環境標準(由歐盟立法制定的一項強制性標準,它的全稱是《關於限制在電子電器設備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令》),而通過進一步了解,他更深刻地認識到環境問題與消費品的原料、生產、運輸、使用和回收等環節息息相關,如果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內都是節能減排和環境友好的,空氣、水和土壤等生存環境就會變好。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2009年5月開始,龔志華開始以綠色生活為側重點加入了環保宣傳的行列。
“相對於原來的純粹宣傳‘自然是無價之寶’理念,宣傳綠色產品和綠色生活更具操作性,企業和公眾,乃至政府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可以做的事情。”多年的銷售經驗,讓龔志華在環保宣傳中有了獨特的視角,也讓他最終找到了自己創建的綠艾網的定位。
經過多年組織和參與環保宣傳活動,龔志華和他的網站逐漸在業界有了知名度,特別是到了2013年,綠艾網加入了聯合國·中國可持續消費夥伴關係,可以在更高的平台參與綠色產品和綠色生活方式的宣傳,而他們在2014年組織的面向全國大學生的“聯合國可持續消費和發展青訓營”,更是整合了聯合國駐華機構、世界自然基金會、北京環保宣傳中心等環保機構,以及億利資源和宜家家居等綠色企業,讓綠艾網樹立了良好的行業聲譽,這也讓龔志華有機會真正創作出品自己夢寐以求的環保題材紀錄片。
成功只眷顧有準備的人


其實,早在2012年,龔志華就作為製片參與了環境保護部直屬機構——中國環境出版集團出品的大型紀錄片《生態文明啟示錄》的宣傳和製作,正是這個由環境保護部批准、最終在央視播出的紀錄片,讓他很幸運地了解到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並結識了一幫有著相同理念的朋友。
“做環保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環保圈的人大多比較真誠,都是抱著一種情懷在做事情,少了一份爾虞我詐,多了一份團結協作。”2014年,龔志華終於等到了機會自己當導演,就是前面提到的紀錄片《氣候家園》。“做完聯合國可持續消費和發展青訓營後,有一個環保機構正好要為他們一直在做的農村扶貧和氣候變化適應項目做一個紀錄片,之前默契的合作讓他們當時的項目經理馬上想到了我,雖然當時我還只是一直在學習和嘗試做一些短視頻,但彼此的信任讓我們一拍即合。”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是龔志華回想起剛開始製作《氣候家園》時的感慨。“那時憑著一股熱情開始,但到真正寫腳本時才發現,作為撰稿人,僅僅對項目熟悉是遠遠不夠的,對人物故事的設定,對故事節奏的把握,都需要有相當豐富的經驗。我只能通過集中看類似的紀錄片和找同仁老師討論請教的方式,一點點地把腳本框架立起來,這個過程花費了5個月,當時還是比較痛苦的,當然,有了痛苦的過程後,最後的成果會變得更香甜,這正是拍片最大的樂趣所在。”
接下去的拍攝過程,用龔志華的話來說是十分享受的。他用15天跑了陝西和甘肅的三個地方,每天早出晚歸,拍攝美麗景色、給鄉親說“戲”、錄同期聲、做訪談……“新手的運氣一般都比較好,我們那趟拍攝可謂是‘風調雨順’,要什麼天氣有什麼天氣。特別是在甘肅會寧攝製氣候變化導致乾旱加劇的時候,第一天去是陰天,我們只能拍室內場景,第二天居然下雨了,這在4月乾旱期的黃土高坡是相當罕見的,於是我們拍到了主人公理順房檐引水入水窖的精彩場景,等到第三天又是大晴天,天空那個透啊,太難得了。”又經過近5個月的後期剪輯和反覆修改,《氣候家園》終於完成了,並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獲得無數掌聲。
這種成功,對於第一次撰稿執導的龔志華來說是“如釋重負”。而在聯合出品方的項目經理王彬彬看來,算是一場小小的奇蹟。“當時我們很想攝製一個面向夥伴和公眾傳播的紀錄片,來記錄我們在探索中國農村如何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做法和故事,然而當時宣傳經費實在有限,也不可能請商業製作團隊,我在與志華的接觸中發現他特別渴望做自己的片子,而且也很有想法,於是我們就有點‘冒險’地和他們合作了。他們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也算不負眾望吧。”
萬事開頭難。有了好的開頭後,龔志華和他的團隊又參與了幾個紀錄片的製作和出品,包括中歐環境項目紀錄片,中華環保聯合會的項目宣傳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城市水源地保護的紀錄片,聯合國環境署和億利資源集團沙漠夏令營的紀錄片,還參與水利部的大型紀錄片《命脈》(暫定名)的撰稿工作,這些都是用公益或者半公益的合作模式。用他的話說,“都是認識很多年的朋友,大家互相幫忙,目前環保組織和機構的宣傳經費都十分有限,有的甚至根本就沒有。但只要有好的故事,我們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去做,這對我們的提升也十分明顯。從這個角度來說,環保圈是十分團結協作的,大家在一起做事很舒服。”
成功只眷顧有準備的人。剛剛完成的紀錄片《一路向東》,對於龔志華和他的團隊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第一次到東營時,4月中旬的黃河口濕地蘆葦還是枯黃的,也沒有想像中成群起落的候鳥,龔志華在有些失落的同時,他還發現,一個講經濟的紀錄片很難拍出理想中的人文氣息,因為綠色經濟涵蓋了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在短短的30分鐘內講清楚都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事情。與東營的初次見面讓攝製團隊陷入困頓。
為了尋找好的切入點,這位對環保影視事業有著超乎尋常“探索欲”的“年輕”導演,和他的團隊開始了一次次地和東營的親密接觸。據他統計,攝製團隊先後6次到東營調研、討論和拍攝。而隨著對東營和東營人的不斷接觸,讓龔志華有了全新的思路。
“老天對東營是很眷顧的,中國的母親河黃河從這裡東流入海,淤積形成了占東營面積1/6的黃河口濕地,為東營甚至周邊地區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生態支撐;而上世紀60年代初發現的勝利油田,又讓東營成為移民熱土,石油經濟讓這個只有200萬人口的地方擁有了3000多億的超高GDP。”說起東營入選PAGE的原因,龔志華不無感慨。
“然而,老天又是公平的,地下給了石油,地上就注定貧瘠,東營無處不在的鹽鹼地也嚴重製約了東營人的生存和發展,特別是最早的黃河灘區,之前每畝地只有200斤的糧食收成,讓東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其實也是東營入選PAGE的原因之一,因為綠色經濟是方方面面的,除了生態保護和企業綠色轉型,還有資源高效利用和民生福祉。”龔志華說。
作為近幾年來專注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題材紀錄片的導演,龔志華深知,如果不能挖掘出感人的故事,這部紀錄片就會成為一部平鋪直敘的宣傳片。如果是那樣的話,其傳播力會顯著下降,因為中國觀眾已經越來越不能接受自說自話的空洞表達方式。
好在東營獨特的黃河灘區移民文化幫了大忙,特別是結識了東營市攝影家協會主席、著名攝影家黃利平,讓龔志華終於找到了“亮點”。“黃老的爺爺正好就是第一代黃河口移民,上世紀30年代為了躲避戰亂和逃荒,用一條扁擔、兩個籮筐挑著他父親來到黃河灘區紮根開荒。同時,黃老從1998年開始就用鏡頭記錄黃河灘區居民的艱辛努力,這也為他在2014年贏得了中國攝影最高獎——金像獎。然而,因為土地貧瘠,黃河灘區還是逐漸沒落,這種沒落與東營現在蓬勃發展的生態農業形成鮮明對比。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龔志華說。
經過將近一年的緊張拍攝和後期製作,2017年3月24日,紀錄片《一路向東》在東營電視台晚八點黃金時間首播。3月25日,在騰訊視頻綠艾企鵝號上首發獨播,短短10天,點播量超過30萬次。3月27日,《一路向東》亮相第二屆全球綠色經濟論壇……
攝影家黃利平在看完片子後,向龔志華發了一條微信表示了祝賀:經濟類的紀錄片拍出故事和情感很難,你做到了。人情味是故事的主角,移民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個個故事呈現得極好,文字也生動,東營人會記住這個紀錄片。
通過兩次深度訪談和拍攝,龔志華和黃利平已經成為忘年交。對於黃老的評價,龔志華說,他為此高興了一個晚上。“這個環保宣傳題材的片子能引起如此關注,實屬不易。這也進一步說明:有故事的紀錄片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人物連結:
龔志華,出生於1975年,祖籍江西,家在廈門,生態環保紀錄片撰稿人和導演,製作和參與製作多部環保題材紀錄片。2009年開始創建環保網站涉足環保宣傳,2012年到北京發展,組織和宣傳了多場有影響力的環保活動,2013年開始製作環保紀錄片。

作品展示

綠生活傳媒網站,請點擊圖片綠生活傳媒網站,請點擊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