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巨人大戰金剛狼

綠巨人大戰金剛狼

《綠巨人大戰金剛狼》是弗蘭克·鮑爾執導,拜斯·詹森、湯姆·凱恩等主演的動作片。該片講述了布魯斯班納博士無法避免麻煩的綠巨人。在“金剛狼”洛根被追捕浩克曾進入加拿大領土。在這樣做時,洛根發現了一些危險的前同事打獵都起來為他們自己的目的。

基本信息

角色簡介

綠巨人大戰金剛狼劇照綠巨人大戰金剛狼劇照

浩克(The Hulk),本名布魯斯班納(Bruce Banner),是出現在驚奇漫畫出版物中的反英雄虛構人物。浩 克由史丹李(Stan Lee)與捷克科比(Jack Kirby)所創造,首次出現於《不可思議的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第一部第一期(1962年二月);從此成為驚奇漫畫旗下最受歡迎的人物之一。

劇情簡介

綠巨人綠巨人
綠巨人大戰金剛狼 浩克(TheHulk),本名布魯斯班納(BruceBanner),是出現在驚奇漫畫出版物中的反英雄虛構人物。浩克由史丹李(StanLee)與捷克科比(JackKirby)所創造,首次出現於《不可思議的浩克》(TheIncredibleHulk)第一部第一期(1962年二月);從此成為驚奇漫畫旗下最受歡迎的人物之一。
物理學家羅柏特布魯斯班納(RobertBruceBanner)博士在意外受自己製造出的伽瑪炸彈(GammaBomb)放射線污染後變成了名為浩克的憤怒怪物。班納與浩克兩個身分時常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因此常成為警方與有關單位追捕的對象。中文譯名常稱浩克為綠巨人,但此譯名與實際有一定程度的誤差,雖說浩克的皮膚顏色最常見的是綠色,然而在浩克的故事歷史中皮膚時常改變顏色,不同顏色的膚色代表了此角色不同的人格,但都是指涉同一個人物。在過去四十年中,浩克幾乎與驚奇世界中每一個英雄與反派交戰過。
在2009年最新的動畫電影中,浩克將迎戰雷神托爾與金剛狼。

拍攝花絮

影片曾在舊金山拍攝3周。
·在拍攝直升機在山上追逐綠巨人的場景時,劇組獲準讓直升機在75英尺高度飛行,按照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規定,直升機的飛行高度不得低於500英尺。為了完成這種超低空飛行,劇組不得不疏散當地居民。
·為了打造片中的基地,製作設計師里克·海因里奇斯(RickHeinrichs)參照了北美防空聯合司令部(NORAD)的部分照片。
·片中安全主管由曾在1978年電視系列劇中扮演綠巨人的盧·費雷格諾(LouFerrigno)扮演。
·原定為本片創作配樂的是麥可·丹納(MychaelDanna),後來他被丹尼·艾夫曼替代。
·李安為執導本片曾拒絕執導《終結者3:機器的警覺》。
·扮演布魯斯·班納父親的尼克·諾爾蒂是製片方的首選。
·斯坦·李在片中客串的對白是他臨時準備的。
·片中綠巨人與三隻變異犬搏鬥場景中的CGI部分是工業光魔製作過的最複雜和最有難度的特效,最終,呈現在影片中的只是情節串連圖板內容的三分之一,因為完成全部的製作費用過於高昂。
·早在90年代中期製片方便開始醞釀本片,約翰尼·德普曾是扮演布魯斯·班納的最佳人選,後來比利·克魯德普又成為李安的首選,但他拒絕了李安的邀請。後來扮演班納的人選包括湯姆·克魯斯、史蒂夫·布西密、大衛·杜楚尼和傑夫·高布倫。
·愛德華·諾頓曾拒絕出演本片,但他後來決定扮演2008年《神奇綠巨人》中的布魯斯·班納。
·李安曾帶艾瑞克·巴納觀看不戴手套的拳擊比賽,以讓後者對角色的野蠻有所準備。
·在早期劇本中,曾有綠巨人與巨型昆蟲搏鬥的情節。
·李安的兒子設計了攻擊綠巨人的變異犬。
·貝蒂·羅斯使用的房屋曾出現在1962年的《殺死一隻知更鳥》中。
·在影片開始不久貝蒂通話的場景中,背景中曾出現《飲食男女》的海報。
·據工業光魔的動畫技師說,綠巨人重達3452磅,皮膚的強度為凱夫拉縴維的10倍,胸圍208英寸,腰圍130英寸,如果穿鞋足有87碼。
·在沙漠中攻擊綠巨人的直升機是RAH-66科曼奇武裝直升機,在金門大橋附近攻擊綠巨人的是F/A-22“猛禽”戰鬥機,影片上映時,這兩種新型戰機都沒開始在美軍服役。值得一提,RAH-66的研製計畫在2004年2月23日被迫取消,沒有科曼奇在軍中服役。
·艾瑞克·巴納第一次暴怒變成綠巨人的過程拍了4次,最後巴納幾乎崩潰。
·劇組在舊金山期間,影片拍攝不得不暫停兩小時,因為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大學生在一邊搞起了惡作劇,同時小便的聲音分散了片場上演員的注意力,圍捕這些學生足足用了兩小時。
·在沙漠中對抗綠巨人的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其實是由英國酋長坦克喬裝改扮而成。

幕後製作

【綠色奇蹟】
綠巨人最早出現在1962年驚奇漫畫出版的6冊系列漫畫中,出自作家斯坦·李和漫畫家傑克·科比(JackKirby)之手。兩年後,綠巨人成為《TalestoAstonish》第59集中Giant-Man的對手,並進而在下一集中發展出獨立故事。到1968年,綠巨人已經占據了整本漫畫,該系列漫畫由此更名為《神奇綠巨人》(TheIncredibleHulk),並一直出版到474集,在1999年才畫上句號。不過,綠巨人並未從此消失,而是以全新系列重出江湖(起初名為《綠巨人》,後從12集改回《神奇綠巨人》),憑藉頑強的生命力出版至今,沒有絲毫停歇的徵兆。作為眾多超級英雄中的一員,綠巨人的身軀似乎永遠無法被撼動。
火爆的人氣難免會催生出一系列副產品,先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1977至1982年播出的熱門系列劇,隨後在80年代末,國家廣播公司又拍攝和播放了三部綠巨人電視電影,1993年,主演比爾·貝克比因癌症辭世,醞釀中的第四部也隨即化為泡影。
在漫畫生涯中,綠巨人經歷了多次改變,比如他最初問世時是灰色的,而且是晝伏夜出的生物。不過,在整個轉變過程中,綠巨人始終與科學家布魯斯·班納有著緊密關聯,而且兩人的關係一直糾纏不清。
擔任本片執行製片人的斯坦·李回憶說:“年少時,我非常喜歡波利斯·卡洛夫主演的《魔鬼博士》,《化身博士》也是我的至愛。有一天我突發奇想,為什麼不可以將兩者融為一體呢?從而得到一個由常人變身怪物的人物。我總認為《魔鬼博士》中的怪物其實是個好人,他不想傷害任何人,只是一直被那些愚蠢的白痴追趕,所以我想完全可以創造一個令人同情的怪物,而且可以變來變去。於是,綠巨人成為了第一個身為怪物的超級英雄。”
李安的長期合作夥伴、本片製作人兼編劇詹姆士·沙姆斯說:“和很多超級英雄不同,綠巨人是超級英雄,同時也是怪物和人。所有綠巨人漫畫都在探詢他的神秘身世。”這種人物內在矛盾和戲劇性的窘境吸引了製作人蓋爾·安妮·赫德(GaleAnneHurd)的關注,她說:“我一直認為綠巨人的故事具有著莎士比亞式的悲劇元素和出色的電影潛力。我之所以喜歡綠巨人,是因為與其他驚奇漫畫中抗爭罪惡的超級英雄相比,綠巨人並不是真正的超級英雄,這種化身博士式的衝突吸引了我。從某種角度看,這是一個警示故事,不僅有關我們內心深處的魔鬼,還闡釋出創造怪物的後果。漫畫原著涉及冷戰問題,但我們可以加以改造,以符合時代脈搏。”
赫德曾參與《終結者》、《終結者2》、《異形2》、《深淵》和《絕世天劫》等熱門動作片的製作,她深知CGI技術將為影片拍攝發揮重要作用。“這部電影已經醞釀了12年,不斷進步和完善的技術讓如實呈現綠巨人成為可能,”赫德說,“現在,在CGI和工業光魔公司技術的幫助下,我們完全可以超越以往電影和電視劇中對綠巨人的想像。”
【關於導演與主演】
儘管技術和熱情已經兼備,但驚奇公司對選取人物和拍攝電影向來非常審慎。本片製作人、驚奇電影公司CEO阿維·阿拉德(AviArad)說:“在驚奇公司,我們將我們的漫畫書和人物當作我們的孩子,我們必須為他們找到合適的代理父母,執掌影片的電影人在創作中必須有獨特之處。我們的電影必須由真正的電影人來演繹。”
在談到導演時,製作人赫德說:“李安一直是我們非常看好的人選。所以當環球影業提出建議時,阿維和我都認為李安會認真考慮,因為沒有比班納和綠巨人更複雜的人物了。這是一個人格完全分裂的個體,他們雖然融為一體,但同時卻想毀掉彼此和自己。看到李安的電影,我能感到他對心靈深處的熱切關注,還有他的幽默感、他對家庭關係、父子關係的興趣、以及《臥虎藏龍》中富有創造力的動作……他注定會拍攝出優秀的電影。”
阿拉德補充說:“我們一直認為李安是一位不可思議的導演,因為他從不重複自己。他天衣無縫的遊走於各種類型片之間,這種勝任一切的導演鳳毛麟角。因為我們的班納和綠巨人是由豐富的情節構建而成的,所以需要一位善於引導演員完成角色的導演。”
製作人兼編劇詹姆士·沙姆斯非常認同阿拉德的觀點,他說:“我們刻意讓劇本傾向於李安的風格,以便他能捕捉到某些想法,如家庭矛盾、追尋班納的過去、以及綠巨人的起源。更重要的是,我認為李安還會看到綠巨人情感和積極的一面。他懂得綠巨人不只是一個被用來嚇唬人的怪物,我們每人心中都有個綠巨人,而且不乏趣味元素。所以他對綠巨人的有趣一面很感興趣。”
當製片方找到李安商談《綠巨人浩克》的拍攝事宜時,李安剛剛完成《臥虎藏龍》,他認為這部影片似乎是他電影生涯的有趣延伸。他從早期的綠巨人漫畫獲得靈感,並體會到故事將驚嚇和愉悅集於一身的特點。
在片中扮演班納的是澳大利亞影壇新人艾瑞克·巴納,他曾在電影處女作《斬出個未來》中出神入化的演繹出一個瘋狂殺手。李安說:“艾瑞克在《斬出個未來》中成功塑造了人類怪物,哪怕是簡單一瞥,他都能傳遞出超常的狂暴和智慧。我相信讓他來扮演布魯斯·班納會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果。”
雖然巴納深受班納角色的吸引,但他決定簽約的關鍵原因是因為由李安來執導。就角色而言,巴納認為綠巨人是一個有些不情願的英雄,他無法控制自己,不像蝙蝠俠和蜘蛛俠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變身,人物的這個特點深深吸引著他。巴納說:“我知道無論如何李安都會打造出獨特並無法預知的人物,這種角色很難準備,因為他總在尋找自我。我不清楚自己該做什麼或者該研究什麼,但這種不確定也正是班納的難題。最終,我要做的是充分相信李安和他的版本。當第一次看到劇本時,我被征服了,劇本相當深邃和複雜,但我知道李安的想法並沒全部體現在劇本中。”
因為片中的綠巨人完全由電腦生成,所以巴納不必忍受化妝和綠屏拍攝的煎熬,只是他的表演必須為綠巨人的出現鋪平道路。巴納有時會向工業光魔的行家裡手們請教臨界狀態時的姿勢和表情。
在綠巨人的故事中,貝蒂·羅斯是唯一一個與班納和綠巨人都有聯繫的人,雖然貝蒂在漫畫中被不斷改變,但她對班納的愛和同情卻始終如一。在本片開拍不久,扮演貝蒂的詹妮弗·康納利就憑《美麗心靈》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不過,讓李安開始關注康納利的卻是另外一部影片。李安回憶說:“我看過詹妮弗的很多電影,但最能打動我的是她在《夢之安魂曲》中的表演,她是扮演貝蒂的完美人選。”製作人兼編劇沙姆斯也認為《夢之安魂曲》清晰體現出康納利深入挖掘多變情感的出色能力,這對貝蒂的角色非常重要。他說:“李安不想讓貝蒂的角色變成花瓶,她必須與班納一樣聰明。智慧是這個角色的先決條件,你完全沒有必要為詹妮弗擔憂,因為她曾就讀於耶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
康納利回憶說:“當聽說影片由李安執導時,我立即被吸引了,這是一次多有趣的融合。在70年代,孩提時的我曾看過綠巨人的電視系列劇。通過與李安的交談,我得知他希望展現出故事中的心理層面,深入探索家庭關係。這種與漫畫元素並列的設定令我很感興趣。”
【特效巨製】
儘管片中的綠巨人完全出自CGI技術,但班納的習性必須在綠巨人身上得以體現,所以巴納必須完成綠巨人動作的起點,從而顯示出特別的肢體關聯。為此,特技協調人查理·克魯維爾(CharlieCroughwell)為巴納設計了“綠巨人訓練課程”,以提升力量和完善動作。巴納說:“我從沒出演過運用CGI技術的電影,工業光魔的加入明顯讓影片與眾不同,我們好似在拍攝全然不同的兩部電影。”
巴納的表演成為了綠巨人情感和反應的模板,但完成變身之後,他的龐大身體只能存在於電腦中,於是,這巨大的怪物從未出現在片場上。為了替代綠巨人,劇組使用伸縮桿架起一個粗糙的綠巨人頭部模型,另外,工業光魔的特效技師運用了一系列工具和方法來確定綠巨人如何出現在畫面中以及巨大身軀對光線的反射和散射。
擔任本片特效總監的是曾九次摘得奧斯卡獎的丹尼斯·穆倫(DennisMuren)。曾與穆倫合作《終結者2》和《深淵》的製作人赫德說:“我們從一開始就希望請丹尼斯·穆倫加盟本片。丹尼斯和李安在第一次會面時就達成一致,即不僅要創造出一個外形驚人的綠巨人,還要在他軀體中塑造一個擅於表演的人物。”這意味著穆倫及手下有時要避免使用傳統技術,比如儘量減少套用動作捕捉技術。
動畫總監科林·布萊迪(ColinBrady)說:“動作捕捉雖然有很多優點,但我們不想依賴於這種技術。因為它雖然會讓電腦感知到肢體的動作,但也存在局限性。穿上布滿感測器的服裝難免會笨拙不堪,動作數量必定受限。另外,綠巨人不是人類,我們完全不必拘泥於人類的動作。”
儘管綠巨人異於人類,但他的步法和動作也必須遵從物理規律。於是,布萊迪開始對模擬綠巨人情緒的特定對象的動作數字記錄進行研究,從而在電腦中進一步操縱和誇張。布萊迪說:“我們曾經嘗試使用健美運動員,但發現他們不夠敏捷。李安不想讓綠巨人過於笨拙和僵硬。後來我們研究了一位私人教練,他為我們砸壞了一堆箱子。”
在掌握了綠巨人的基本動作框架之後,特效技師們開始運用動作捕捉技術來精雕細刻,除了一些運動員和特技演員之外,李安還親自穿上笨重的服裝完成了很多動作。
最終,經過工業光魔耗時漫長的不懈努力,一個能舉起5000磅、跳出3英里、奔跑時速高達100英里和15英尺高的龐然大物躍然眼前,這種驚人的體形讓所有電影中的經典壯漢都自慚形穢。這浩大的工程包括多達100層的皮膚、1165塊肌肉、6萬億比特的電腦數據、250萬小時的上機時間、180名特效技師和長達1年半的工期。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中國China
2003年10月10日
中國香港HongKong
2003年6月19日
美國USA
2003年6月20日
喬治亞Georgia
2003年6月19日
以下按上映日期先後排序
美國USA
2003年6月17日......(premiere)
新加坡Singapore
2003年6月19日
俄羅斯Russia
2003年6月19日
菲律賓Philippines
2003年6月19日
紐西蘭NewZealand
2003年6月26日
秘魯Peru
2003年6月26日
阿根廷Argentina
2003年6月26日
澳大利亞Australia
2003年6月26日
墨西哥Mexico
2003年6月27日
巴拿馬Panama
2003年6月27日
巴西Brazil
2003年6月27日
哥倫比亞Colombia
2003年6月27日
瑞士Switzerland
2003年7月2日......(Frenchspeakingregion)
法國France
2003年7月2日
比利時Belgium
2003年7月2日
英國UK
2003年7月3日......(premiere)
匈牙利Hungary
2003年7月3日
德國Germany
2003年7月3日
韓國SouthKorea
2003年7月4日
西班牙Spain
2003年7月4日
奧地利Austria
2003年7月4日
挪威Norway
2003年7月4日
瑞典Sweden
2003年7月9日
瑞士Switzerland
2003年7月10日......(Germanspeakingregion)
荷蘭Netherlands
2003年7月10日
捷克CzechRepublic
2003年7月10日
冰島Iceland
2003年7月11日
丹麥Denmark
2003年7月11日
以色列Israel
2003年7月17日
英國UK
2003年7月18日
波蘭Poland
2003年7月18日
芬蘭Finland
2003年7月18日
巴林Bahrain
2003年7月23日
日本Japan
2003年7月26日......(premiere)
立陶宛Lithuania
2003年8月1日
日本Japan
2003年8月2日
科威特Kuwait
2003年8月5日
斯洛維尼亞Slovenia
2003年8月7日
保加利亞Bulgaria
2003年8月8日
愛沙尼亞Estonia
2003年8月15日
土耳其Turkey
2003年8月22日
義大利Italy
2003年8月29日
希臘Greece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