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

內容介紹

從經濟生活和企業管理的實踐方面來講,主要有以下情況激發了企業倫理學的研究。動力:其一是西方國家個體主義價值觀的進一步勃興,日本企業對美國企業的成功挑戰,催生了把個人價值與經濟效益結合起來的企業管理模式;其二是消費革命促使生產者主權向消費者主權轉移,消費者主權時代的到來,使企業管理不能不把“個人價值的最大實現”、“個人需要的最大滿足”與企業的經營活動緊密聯繫起來;其三是羅馬俱樂部《增長的極限》這一研究報告使人們的環境意識大為增強,工業企業作為環境污染的主要“製造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人們強烈要求企業儘量減少由生產所產生的“負外部性”效應,並為維持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其四是隨著企業股份的擴散,導致更多的人來關注企業的生產經營,公眾要求企業向社會發布更多的信息,諸如公開帳目、廣告真實,並要求企業對所有投資者的利益負責。上述情形有力地推動了企業倫理的研究和實踐,同時也決定了對於企業倫理的思考大多著重於“如何在合法性基礎上來確立和維護企業行為的合理性”,主要探討“企業的客觀功能是什麼”、“誰的利益決定企業的目標”、“企業如何在自身與社會的利益關係中選擇恰當的行為方式”等等問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