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倫理學研究

經濟倫理學研究

經濟倫理學是以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倫理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揭示經濟活動中道德的形成、發展和發揮作用的規律,為社會和個人的經濟行為確立道德價值準則和道德理想的科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自改革開放尤其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經濟倫理問題的關注及其在這種關注中興起的經濟倫理學研究,愈益顯示出對於我國改革開放實踐與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意義,也因此愈益引起學者、政府、社會和企業的重視。
經濟倫理學在世界範圍的興起,首先是因為戰後由新科學技術加速的社會化生產激化了單純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經濟活動與以這種活動所賴以生存的社會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激化到這種程度,除非顧及經濟活動所賴以存在的社會的利益,否則這種活動本身就不能再合法地進行下去。這樣_種矛盾及其社會要求隨資本生產方式的全球化擴展而表現出來,儘管表現的形式和特點有所不同。這也就是當代經濟倫理學運動能夠成為全球現實的根本原因。從我國來看,我們所從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鄧小平所說是“全新的事業”。這是因為,首先,從作為資源配置和協調製度的市場制度與特定所有制的成功結合來說,歷史上還不曾有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的實踐。人類歷史上成功實踐的只有一種經濟形態,就是市場經濟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相結合。其次,從吸取人類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面看,我們的實踐在廣度和深度方面,也是前蘇聯的“新經濟”時期所不可比擬的,因而開創了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也正因為這種創新性,一方面,我們面臨利用市場和資本所帶來的風險及其倫理挑戰;另一方面,我們也為克服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局限性,為人類解決這方面的風險和倫理問題提供了偉大機遇。這是在中國從事經濟倫理研究的挑戰性和迷人性之處。實際上,這也是所有以不同方式有幸參與這項全新的偉大事業的人們都可以認同的。
應該注意的是,這種挑戰性或風險性,特別表現在不能用社會主義的普照之光
籠統地對待市場制度的局限性,更不應迴避受到馬克思批判的古典資本主義的惡。毋庸贅言,這種惡在沒有監督和制約的地方已經並且還會重複發生。被礦難吞噬的幾乾名礦工用他們無辜的生命提醒我們,應當重視西方和我們自己已有的血的教訓。

作者簡介

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歷史唯物主義和經濟倫理學研究。
基本介紹: 女,1987年畢業於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哲學碩士學位。1995年、1997年赴美國研修經濟倫理學。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社會哲學研究室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倫理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社會學術職務有:“中國倫理學會”理事(2000-2008)、“國際企業、經濟學和倫理學會”(ISBEE)執委(2000-2008)、美國St. Thomas大學經濟倫理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2001-)。主要出版有:《走出叢林》(獲上海社會科學院優秀著作一等獎)、《發展中國經濟倫理》(中文和英文版)、《經濟倫理、公司治理與和諧社會》(主編)、“社會本性的伸張” (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論中國特點的經濟倫理研究”、“論經濟價值與倫理價值”、“經濟全球化與中國企業的價值取向”等。此外,還發表譯著4部、譯文30多篇, 合作主編經叢書3套。

目錄

前言
第一篇經濟倫理學在當代的興起和發展
第一章社會本性的伸張--經濟倫理學在美國的興起和發展
一、從“無稽之談”到新興學利
二、興起原因和發展動力,
三、社會本性的伸張
第二章全球現實--走向世界的經濟倫理學
一、美國經濟倫理學的影響
二、經濟倫理學在已開發國家的發展
三、經濟倫理學在開發中國家的發展
第三章中國經濟倫理研究:特點、難題和使命
一、對“經濟倫理學”這個術語的理解
二、“中國經濟倫理問題”的特點
三、中國經濟倫理研究面臨的難題
四、使命:肓關中國經濟倫理髮展的幾點看法
第二篇經濟倫理學科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學科問題研究
第四章經濟倫理學的研究架構和學科特徵
一、改革中的現代經濟
二、經濟淪理問題及其研究架構
三、學科特徵
第五章經濟倫理學的基本問題:經濟價值與倫理價值
一、價值的基礎
二、經濟價值與倫理價值的關係
三、基本經濟倫理價值
第六章經濟倫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基本與法
二、案例方法
三、決策方法
資源和基礎
第七章關於人們當前價值取向的社會調查和理論思考
一、價值取向分析昕採用的概念框架
二、價值取向現狀:傾向和問題
三、價值取向變化的文化觀點
四、關於價值管理的看法和建議
第八章經濟倫理學與治國之道
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對經濟領域意味著什麼
二、經濟倫理學如何看待法治與德治及其兩者關係
三、經濟倫理學與“以德治國”可互相促進
第九章群體不道德問題與群體道德規範探討
一、群體概念與群體現實
二、群體不道德問題及其特點
三、關於群體道德規範的一些看法能力與規範
第十章經濟發展與人的道德能力
一、“道德能力”概念的提出
二、道德能力的趨勢及其形成和發展
三、如何對待道德能力
第十一章傳統誠信的現代性轉型和後現代趨向
一、中國傳統誠信的現代性轉型
二、西方現代誠信的後現代性轉型趨向
三、現代性轉型中是否應考慮後現代趨向
第十二章經濟改革、誠信友愛與和諧社會道德建設
一、和諧社會:社會體制系統改革的目標價值
二、誠信友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目標
第三篇經濟倫理實踐問題研究
經濟制度、資本與經濟倫理
第十三章經濟倫理學與馬克思的資本理論--利用資本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若干思考
一、資本的文明化趨勢、內在限制與過度文明暴行
二、利用資本消滅資本:馬克思的預見和他以後的問題
三、馬克思的資本理論與經濟倫理學
四、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為馬克思的資本理論貢獻什麼?
第十四章管理經濟的激勵機制
一、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激勵機制的揭示以及留下的問題
二、管理經濟:關鍵為誰管理?
三、多元化、制度化的激勵機制,市場經濟、公司倫理與和諧社會
第十五章責任與創新--富大的探索及其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二、富大的探索
三、富大的意義
第十六章《勞動契約法》究竟妨礙了誰?
一、《勞動契約法》:“令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嗎?
二、《勞動契約法》:“可能變成創新和生產力的負累”嗎?
三、警惕西方國家利用國際資本轉移來逃避責任
第十七章“中國製造”與中國經濟倫理學
一、“中國製造”事件及其分析
二、中國經濟倫理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三、趨勢和責任
第十八章和諧社會、市場經濟和倫理規範
一、倫理道德與市場經濟:完全順應還是制約規範?
二、回歸社會的市場經濟道德建設:應深入到經濟實踐、生產過程中
三、市場經濟與女性勞動
全球化、知識經濟與信息技術提出的倫理問題
第十九章經濟全球化中的經濟倫理與經濟發展關係
一、經濟倫理與經濟發展關係的特點
二、經濟全球化對經濟倫理與經濟發展關係的影響
三、全球化條件下如何開展經濟倫理研究
第二十章經濟全球化中的文化問題與企業價值取向
一、經濟全球化中的文化問題
二、有根的文化綜合創新模式
三、混沌管理模式和精確管理模式
第二十一章全球化、知識經濟及其在中國引出的倫理問題
一、全球化與知識經濟
二、我國所面臨的知識經濟全球化中的倫理問題
三、問題的複雜性、普遍性和新穎性
四、共同發展的倫理原則
第二十二章中國能為“全球經濟倫理”做什麼
一、“全球經濟倫理”能否成立
二、“全球經濟倫理”是否西方經濟倫理
三、中國能為“全球經濟倫理”做什麼
第二十三章P2P檔案共享技術:追蹤與思考
一、P2P檔案共享技術的問世及其新發展,
二、P2P檔案共享技術的發展趨勢及其動因分析
三、P2P檔案共享技術提出的倫理問題
第二十四章P2P檔案共享技術與著作權倫理問題
第一部分P2P在中國的發展及其引出的問題
一、P2P存中國的發展概況
二、P2P檔案共享在中國引起的問題
第二部分對P2P檔案共享及其相關問題的理論思考
一、P2P檔案共享對音樂生產的影響
二、P2P檔案共享流行的條件和原因
三、P2P技術提供了傳統音樂生產方式昕沒有的優點
四、P2P技術所要求的音樂生產方式
五、對P2P相關者和著作權法問題的倫理分析
第四篇經濟倫理學國際交流研究
第二十五章國際經濟倫理學者採訪與評論
述評:喬冶·恩德勒的經濟倫理學研究
評論:金黛如的《地方智慧與全球經濟倫理》
討論:美國財務醜聞及其倫理反思
採訪:關於市場經濟、法冶與道德的一些最新看法
第二十六章經濟倫理國際研討會述評
塑造未來的文化觀念--德國“未來展望:變化的文化所需要的觀念”國際學術年會述評
最近的發展和新視角--中國香港“中國經濟商業倫理”學術研討會述評
信息技術、全球化和人的全面發展--第二屆“企業、經濟學和倫理學國際學會”世界大會述評
承認自由空間承擔道德責任--第三屆“國際企業、經濟學和倫理學學會”世界大會書評
附錄
1.投資環境倫理化趨勢的重要性、複雜性及其對策
2.中國經濟發展:新的人文關懷實踐
3.中國進如WTO後面臨的倫理挑戰
4.國際經濟倫理學研究新趨勢
後記
……

序言

上海社會科學院創建於1958年。半個世紀以來,全院科研人員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為使學術研究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經受了歷史的檢驗,贏得了良好的學術聲譽。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我們審時度勢,明確定位,提出把上海社會科學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社會主義新智庫”的目標,以此為導向,切實推進重點學科和特色學科建設,使上海社會科學院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水平獲得了進一步的提升。
社科院50年的學科建設與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專業研究機構,上海社會科學院成立伊始就以紮實深入的學術研究為各項工作的重心。我院的科研人員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積極投入對社會主義現實問題的理論探討。1959年4月,經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倡議,在上海召開了以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作用為主題的全國第一次經濟理論討論會。為此,經濟所成立了三個調查組,兵分三路同時開展社會調查,寫出了11萬字的6個調查報告。這些研究成果密切聯繫社會實際,記載了有關價值規律作用的許多生動資料,引起學術界的重視。1961年,姚耐、雍文遠等主編的《政治經濟學教材(社會主義部分)》出版,它是我國在“文化大革命”前公開出版的第一本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著作,發行量達20多萬冊。
在文獻資料的蒐集整理方面,我院的科研人員也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9月,由經濟研究所科研人員編撰的《南洋兄弟菸草公司史料》、《恆豐紗廠的發生髮展與改造》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10月,《大隆機器廠的發生髮展與改造》、《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彙編》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光明日報》、《學術月刊》、《新聞日報》及國外學術刊物對此作出了積極的評價。

文摘

第七章關於人們當前價值取向的
社會調查和理論思考
前面第五章談到,變革時代,主體對價值的需求、追求和享用情況會發生變化,這一章我們將通過具體調查來看,這種價值取向狀況的變動情況。經濟倫理學固然主要研究經濟價值與倫理價值的關係問題,但這兩類價值的關係狀況是以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狀況為背景並與之相關聯的。這不僅因為經濟價值與倫理價值所表達的需求都是主體需求,都屬於開放的主體需求的一部分,都是全面發展的人的有機部分,而且因為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狀況、它的相關和諧性狀況,是我們處理經濟價值與倫理價值關係的基礎,因此,我們要恰當地處理這兩者關係,就應該首先了解當前人們價值取向的現實狀況。還有必要指出的是,經濟價值與倫理價值、經濟範疇與倫理範疇,只是我們在理論上可以從社會領域中抽象出來的關係、範疇,而在現實生活中,這兩種價值、兩種範疇是與其他政治的、法律的、社會的、科學的、教育的、文學藝術的等價值交織一起的,不能也不應忽略其他價值的聯繫和作用。本章下面就基於前面提出的價值概念框架,以有關當前人們價值取向的社會調查結果及其相關比較為依據,試圖勾勒在市場化和經濟全球化影響下的社會價值取向現狀,並對我國各級“組織的社會”包括政府和公司的價值管理,提出看法和建議,以期有助於我們了解和把握包括經濟價值與倫理價值關係的現實價值變化背景。
市場化和經濟全球化對人們價值取向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經濟變化對人們價值取向的影響又是如何作用的?它是否直接決定人們的價值取向,還是要經過文化的某種解釋、吸收或轉換?對當前價值取向發展的“情勢”應當怎么看?無疑,認真研究、思考這些問題,對正確判斷當前人們價值觀現狀,正確處理經濟倫理關係,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後記

自1999年《走出叢林--當代經濟倫理學漫話》出版後,儘管我也有過寫一本系統論述經濟倫理學專著的想法,但並未認真動手去做。除了因為眼前總有必須交的稿子和必須開的會,因而不斷將這想法往後推外,主要的原因還是覺得,寫這樣一本系統性的著作,對自己而言,還為時過早,也許是因為自己對寫這樣一本著作期望過高。結果是一晃至今,收穫寥寥。
為慶祝上海社會科學院建院五十周年,我編寫了這本書。本書與《走出叢林--當代經濟倫理學漫話》相比,除少數幾章為整體考慮而稍加修改仍收入外,其餘大部分文字都是我以前書中未包括的內容,這次出版時又都儘可能作了修訂和補充;還有一部分是這次新發表的。
本書於自己是這些年做過的一些探索的整理。如果於同行或有興趣的讀者有查閱和參考價值,就是作者的一種很大欣慰了。
最後感謝上海社會科學院各級領導、部門和同事多年來對經濟倫理學科和我本人研究的大力支持,感謝國內外經濟倫理學者多年來對我院經濟倫理研究中心和我本人研究的熱情幫助,還要感謝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陳軍老師多年來在出版方面為經濟倫理研究付出的辛勤勞動,正是這些支持、幫助和付出,為我院經濟倫理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環境,也鼓勵我繼續經濟倫理學研究,為這一學科及其在實踐的發展而努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