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魯迅故里

紹興魯迅故里

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市區魯迅中路上的魯迅故里,是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是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

魯迅簡介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髮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鬍鬚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魯迅先生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作。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其中孔乙已、阿Q正傳、祥林嫂、狂人日記等都是為人們熟知的傳世名作。

魯迅紀念館位於浙江省紹興市都昌坊口,建成於1953年1月,由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組成。

故里簡介

魯迅故里是革命家魯迅先生早年成長、生活的故土,是市區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內涵和水鄉古城經典風貌的歷史街區,,總投資10億元。經過2年多時間保護和修繕後,魯迅故里不僅再現了魯迅當年生活的故居、祖居、三味書屋、百草園的原貌,還可看到魯迅祖居從未對外開放的西廂房和恢復的周家新台門、壽家台門、土谷祠、魯迅筆下風情園等一批與魯迅有關的古宅古蹟。

經典作品介紹

魯迅以在魯迅故里這一地區發生的事情為素材,在莽原上發表了《舊事重提》在出版時定名為《朝花夕拾》。

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一溜粉牆黛瓦,竹絲台門,魯迅祖居(周家老台門),魯迅故居(周家新台門),百草園,三味書屋,壽家台門,土谷祠,魯迅筆下風情園,鹹亨酒店穿插其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讓人想起魯迅作品中的一些場景。精心保護和恢復後的魯迅故里已成為立體解讀中國近代大文豪魯迅的場所,成為浙江紹興的“鎮城之寶”。

歷史

早期

紹興魯迅故里紹興魯迅故里
紹興魯迅故里紹興魯迅故里

魯迅故里位於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門西首。1881年9月25日魯迅就出生在這裡,以後回故鄉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新台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這裡原有的正中大門是六扇黑漆竹門,改建後已不復存在。新台門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門八世祖周熊占 ( 1742―1821)在清朝嘉慶年間購地興建的,同時建造的還有過橋台門。魯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門,世系綿延,到了清光緒、宣統年間,整個周氏房族逐漸衰落。1918年,經族人共議將這群屋宇連同屋後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後,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魯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整修,已經恢復舊觀,原來的家具也多數找回,並按原樣陳列。

魯迅故居占地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房舍多達百間。進門有小天井和廳堂,廳堂北面隔天井是5間樓房,為魯迅早年的住處,魯迅誕生於西梢間樓下。樓上東面一間是魯迅與朱安的新房。樓下有魯迅母親魯瑞及祖母蔣氏的房間。再往北是灶間,魯迅在此認識章閏水(即閏土)。最後面即為百草園,分大小園兩部分,總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魯迅以此為素材寫下了著名的描述童年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後期

紹興魯迅故里紹興魯迅故里

1953年1月,紹興魯迅紀念館成立,它是建國後浙江省最早建立的紀念性人物博物館。它以魯迅生平事跡的宣傳教育、魯迅文物資料的徵集保護、魯迅思想作品的科學研究為主要任務,經過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已發展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對外宣傳教育的一個“視窗”和著名的人文景觀,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1988年,魯迅故居(含三味書屋、周家老台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紀念館被評為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1996年,被命名為浙江省文明示範博物館,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紹興魯迅紀念館一直來注重業務建設,加強宣傳教育,開展優質服務,為宣傳魯迅精神和弘揚歷史文化作出積極貢獻,贏得了廣大中外遊客的一致好評。紀念館全年對外開放,每年都有數十萬的中外遊客前來參觀、瞻仰。江澤民、胡錦濤、李鵬、朱鎔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後蒞館視察、指導。

2002年,紹興市委、市政府本著對歷史高度負責的精神,在魯迅紀念館原有基礎上,慎重決策實施《魯迅故里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經過幾年來的保護建設和修繕,魯迅故里已初具規模。不僅保持著魯迅當年生活過的故居、祖居、三味書屋、百草園,還恢復了周家新台門、壽家台門、土谷祠、魯迅筆下風情園等一批與魯迅有關的古宅古蹟,對存在於整個故里區域範圍內的一般傳統民居建築,大都修舊如舊。

2004年5月,一座以“老房子,新空間”的設計理念建造的富有紹興特色和時代特徵的現代化展館 -- 紹興魯迅紀念館在魯迅故里落成。

魯迅故里已經成為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成為一個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

主要組成

周家老台門

在新建的魯迅紀念館陳列大廳的東首,就是魯迅祖居——周家老台門,它坐北朝南,前臨東昌坊口,後通鹹歡河,西接戴家台門,與三味書屋隔河相望。老台門占地 3087平方米,青瓦粉牆,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

三味書屋

魯迅在著名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寫道:“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扁道: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城內一所頗負盛名的私塾。魯迅 12 歲開始到這裡讀書,前後長達約五年的時間。三味書屋約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懸掛著“三味書屋”匾額,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題。

魯迅故居

新台門位於東昌坊口西側,是一座大型的台門建築,其規模和結構與老台門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共分六進,共有大小房屋80餘間,連同後面的百草園在內,共占地4000餘平方米。當時,新台門內共居住著復盆橋周氏中的六個房族,而魯迅故居則位於新台門的西面。魯迅在周家新台門內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給人們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蹤跡。

故居中有個水榭庭院,搭著一個小小的戲台子,每天固定時間有小段的越劇表演,比如唱歌《桑園訪妻》、《蝴蝶夢》等5分鐘的折子戲。音韻悅耳,唱腔婉轉,別有一番吳越之味。

風情園

在紹興魯迅紀念館西北側,有一朱家台門,又稱“老磐廬”,它西接周家新台門,東鄰周家老台門,北臨東鹹歡河。朱家台門環境幽雅,且寓古蹟,為古城紹興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的花園台門建築。朱家台門的主人叫朱閬仙,即買下周家新台門的“朱文公的子孫”。朱家台門原為越王望花宮故址,系明初名將胡大海官宅的一部分。

百草園

百草園在魯迅故居的後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來是新台門周姓十來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後用來曬穀。這是魯迅童年時代的樂園,常來玩耍嬉戲,品嘗紫紅的桑椹和酸甜的復盆子,在矮矮的泥牆根一帶捉蟋蟀、拔何首烏,夏天在園內納涼,冬日在雪地上捕鳥雀。這些童年趣事,在魯迅的心裡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還引起他親切的懷念。百草園連同周家新台門的房產易主之後,園地的南北兩端雖已改變了面貌,而它的主要部分仍基本上保持原樣。魯迅說:“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不必說碧綠 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現大部分園地保持原貌。“短短的泥牆根”則系原物。

魯迅紀念館

魯迅紀念館魯迅紀念館

紹興魯迅紀念館始建於1973年。2003年初,為恢復魯迅故里的傳統風貌,與環境尺度不協調的陳列廳被拆除,恢復為周家新台門。新建的紀念館位於魯迅故里東側,它東接魯迅祖居,西鄰周家新台門,北毗朱家台門,南臨東昌坊口,與壽家台門隔河相望。

魯迅紀念館位於浙江省紹興市都昌坊口,建成於1953年1月,由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組成。

魯迅故居是魯迅出生地,也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成長、生活和學習的場所。室內陳設按當年原樣擺放,不少家具和用品均是原物。百草園是周家原已荒蕪的菜園,是童年魯迅休憩和玩耍的樂園,占地2000平方米,現基本保持原樣。三味書屋是清朝末年紹興城內頗負盛名的一處私塾,魯迅12~17歲在此讀書。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通過大量實物、照片、手稿、書信、圖表等展品,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魯迅一生的光輝業績和由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的思想發展歷程。

旅遊信息

門 票:免費

開放時間:08:30-17:00

交通:

與魯迅有關的景點,除紹興一中外,都集中在市中心,建議直接打的,一般都在起步價5元之內,經濟快捷。

如乘公車,可在火車站坐7路(西向)到魯迅路口站下車或姜家園站下車、30路到魯迅故里站下車。紹興客運中心坐9路、32路到魯迅路口站下車,或走到市人民醫院站坐8、88、13、15、315、317、318、319路到魯迅故里下車;紹興汽車西站(2009年5月1日前)坐5路到魯迅路口站下車、10路到魯迅故里站下車,紹興汽車東站坐10路到魯迅故里站下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