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評傳

納蘭性德評傳

寇宗基先生與邸建平先生合著的《納蘭性德評傳》是納蘭性德評傳的第一部著作。 納蘭性德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在當世也有巨大影響。納蘭性德三十一年的傳奇人生,承載了太多的希望、失望,他是以一個醒者的身份想要挽救這個世界,但苦無力量,所以他展現更為矛盾的思想和困擾。《納蘭性德評傳》從他的詩詞文多個方面入手,探究其獨特的一生,飽含崇敬和仰慕。

內容簡介

清代詩詞大家納蘭性德的文學作品,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對納蘭性德的全面研究,也只是近三十幾年的事,發軔之初,研究講求故實,尚且追求深入心靈,迅即升華為納蘭性德的研究熱,且將納蘭性德的詩詞普及到民間,寇宗基先生與邸建平先生合著的《納蘭性德評傳》是納蘭性德評傳的第一部著作。現在重讀,尤感到作者對納蘭生平與詞作的精準把握,可謂歷久而彌新。所以,再版此書,以饗讀者,在持久不衰的“納蘭熱”中,添一部曾經成熟的評傳。

圖書目錄

再版絮語
前言
納蘭家世
相府公子
侍衛生涯
萬里行
納蘭詞的成就
納蘭詩與詞並譽
納蘭文論的“情”與“真”
後記

文摘

傳說戰國宋康王舍人韓憑,有妻何氏,貌美,康王奪之。韓憑乃自殺。何氏聞之亦跳台自盡。鄉人埋之,一夜之間有梓木生於兩墳間,根交於下,枝錯於上。又有雙鴛鴦棲於樹,晨夕不離,悲鳴交頸、鄉人謂此乃韓憑夫婦之精魂。《嫂神記》、《太平廣記》均有記載。詞中以韓憑自比,除表明自己對愛情的忠貞外,也應有表明使奪自己所愛的力量,是自己無法抗拒的,有如韓憑之於宋康王。
我們似可得出這樣的判斷,納蘭性德在與盧氏結合之前,有過一次戀愛。從他詩詞中的回憶看,他們初次相逢與後來的約見,地點多在設有“轆轤金井”的庭院,設有“曲欄”的“迴廊”,戀愛的對象,也應是貴族之女,既非花街柳巷的風塵女子,也非家中的婢女丫環。他們愛情的不成功,在於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故而不被封建禮教所認可。有人甚至說該女系納蘭性德的表妹,亦在情理之中,不是至戚,怎么能出入相府,與納蘭性德來往,而不被阻止。但此說尚待更確鑿的材料證實。我們認為,戀愛的對象是誰,該女是否真的被選人宮,並不是重要的問題。重要的問題在於納蘭性德對自由美滿的愛情的嚮往與追求,反映了封建社會中青年男女的共同心愿。他對於破壞青年男女愛情自由的惡勢力的憤怒,對愛情而不能結合的不平,雖然還不夠強有力,但畢竟反映出那個時代追求自由幸福的人們的心聲,反映了對封建禮教的抗爭。至於這種勢力究竟是來自封建的禮教制度,還是來自皇家宮廷,它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納蘭性德的這種抗爭的情緒,在《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中表現得最為強烈,集中: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蘭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詞的上闋,從唐駱賓王詩句化出:“與君相向轉相親,與君雙棲共一身。”“相憐相念倍相親,一生一代一雙人。”詞中連設兩個反問,人生男女相愛,本應與駱詩所言,可為什麼偏偏與之相反呢?老天究竟為誰安排著春天的歡歌呢?老天是最大的,最不容懷疑的,納蘭性德無處訴說,只有對天了,他憤怒已極,居然對天發問,對天懷疑。詞的下闋連用三個典故。“漿向蘭橋易乞”,典出《太平廣記》唐有秀才裴航者,落第,漂流襄漢,遇雲翹夫人。夫人贈詩云:“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雲英。蘭橋便是神仙路,何用崎嶇上玉京?”後來裴航經蘭橋驛,果見一老嫗,求得瓊漿,飲之,復見一女名雲英者。航欲娶之,老嫗曰:“昨有神仙贈藥,需得玉杵臼搗之,你想娶雲英,必須以玉杵臼作為聘禮方可。”裴航終獲玉杵臼,並為搗藥百日,乃得娶雲英而去。“碧海難奔”是“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西王母賜給后羿的長生藥,升入月宮。後來唐詩人李商隱《嫦娥》詩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詞中借這兩個典故說明,像裴航那樣乞漿搗藥的機會倒也容易得到,可如裴航娶得雲英而同時仙去,卻是萬難實現的。即使一人幸得仙去,但像嫦娥那樣在無限碧空中冷清地生活,就是成仙,也會後悔。“飲牛津”典出《高士傳》:傳說上古高士許由,因堯召他為九州長,不願就職,更不願聽召他出仕的聲音,乃於水邊洗耳。其友人巢父也是位高士,批評道:你要隱居深山老峪,與人道不相通,誰能見到你?可你卻故意到社會上浮游,想求個虛名。你這一洗,污了我牛犢的嘴巴。於是牽牛去飲上遊河水。詞中藉此典表述詩人的心愿,如果能與戀人結合,寧願拋棄家庭優越的生活條件和顯赫的政治地位,過山林野津的隱居生活,雖苦也會幸福,忘記貧窮。
納蘭性德的這種“忘貧”,蘊含著對封建禮教叛逆的思想種子,儘管,他畢竟沒有實行他的“忘貧”的宣言。在榮華富貴與愛情自由兩者之間,他雖然沒有拋棄榮華富貴,但畢竟在思想上產生了拋棄前者和選擇後者的念頭。這意味著他對現行制度的懷疑,對他受的全部思想教育的懷疑,對社會特別是家庭給他設計的生活和生活道路的懷疑。P60-62

後記

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漫漫長河裡,耳熟能詳、傳於眾口的大文學家,不會過百人。清代文學家,至今樂道者,也不過曹雪芹、蒲松齡等少數幾位,其中即有納蘭性德。打開網站,有關這位英年早逝的詞人的詞條可謂連篇累牘,大致可以見出當代人,尤其是青年對於他的無盡的眷戀之情。
對於納蘭性德的長久眷戀,幾乎是不可思議的。詞到清代,已然是強弩之末,卻突兀起了一座高峰。是詞人為明珠之子、康熙侍衛,身份顯赫?抑或出疆入塞,揚鞭躍馬,風流倜儻?抑或情深似海,纏綿悱惻,筆下淒清冷艷?是,又或不是,在是與不是之間,種種情愫,難以言傳。此或為納蘭性德詞作之魅力所在。故王國維曰:“宋代以來,第一人也。”梁啓超更說:“容若小詞,直追李主。”王氏評詞,講究意境,以無我之境為上;梁氏此語,專指納蘭性德“小詞”,屬意相近,評論允當。
王、梁以後,歷經戰爭與動亂,納蘭詞的淒婉,似乎更易於為人接受;而且,作為距當代讀者最近的一位言情的大詞人,納蘭性德的聲譽,幾近於“有井水處,即有納蘭詞”。於是,有關詞人的著作,亦然是汗牛充棟。
其實,對納蘭性德的全面研究,也只是近三十幾年的事,發軔之初,研究講求故實,尚且追求深入心靈,迅即升華為納蘭性德的研究熱,且將納蘭性德的詩詞普及到民間,寇宗基先生與邸建平先生合著的《納蘭性德評傳》,或有功焉。
該著1994年由本社初版,是納蘭性德評傳的第一部著作。現在重讀,尤感到作者對納蘭生平與詞作的精準把握,可謂歷久而彌新。所以,再版此書,以饗讀者,在持久不衰的“納蘭熱”中,添一部曾經成熟的評傳。

序言

清代詩詞大家納蘭性德的文學作品,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為了介紹納蘭性德和繁榮對納蘭性德的研究,我們撰寫了《納蘭性德評》傳,求教於方家。當我們的習作成文後覺得當前對納蘭性德的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有許多問題還沒有解決,待進一步研究使其得到進展……有不少學者推崇納蘭性德的文學作品,將其與《紅樓夢》並為清代兩大瑰寶,簡稱“蘭學”與“紅學”。從時間上看《紅樓夢》的問世比“蘭學”晚幾十年;而從當前兩者研究的現狀相比,“蘭學”的研究在各方面都顯得落後,需要努力趕上。為此,我們提出下列建議供參考:
一、納蘭的著作和研究的書稿出版的太少,形成了研究的困難。應出版納蘭著作全集,並進行標點,校勘和注釋等。已出版的《納蘭性德和他的詞》、編校的《飲水詞》和《納蘭性德詩集詩論箋注》等均應再版,自“五四”以來研究納蘭的論文等應儘快匯集成冊出版。同時還希望納蘭的家族以及師友的後代,能認識到研究納蘭的重要意義,把收藏的有關資料奉獻出來,委託專家整理出版,廣為人知,廣為人用,為納蘭研究_l:作者提供條件,早出和多出成果。
二、從研究現狀看,目前仍需努力搞好基礎研究工作。如納蘭詞集和賦的箋注,文、經、史、書和鑑賞等評價,年表的補充修正,師友唱和及往來書札的蒐集和箋注,納蘭的軼聞軼事,遺稿的蒐集等,都有待多方動手,力求早日完成。也還有些基本問題待弄清楚,比如普遍關注的納蘭的家世,現已初步知道其曾祖與清廷的關係,但他的祖父母、父母的具體情況怎樣?納蘭的父親明珠,是一個很有政治手腕的官僚,“辯若懸河,兼通漢滿語言文學”,對納蘭究竟有什麼影響?為什麼不但不干預他結交漢族文士,救援寧古塔流犯,而且還幫助他?他的母親家世如何?他的兩位夫人的身世也不甚清楚。他的親屬還有哪些人給他以深刻的影響?他在詩詞中一再提到的經岩叔,是怎樣一個人,對他有哪些影響?納蘭思想是出世為主,還是人世為主?他的理想生活模式是建功立業,還是“葬身柔鄉”?康熙帝既重用他為貼身一等侍衛,他為什麼還“惴惴有臨履之憂”?等等,都有待於深入地展開研究。特別是有的學者早就提及納蘭I生德與《紅樓夢》的關係,滿漢文化融合交流等都應該做為一個重要的學術問題加以考察和研究。
三、納蘭“覘梭龍”問題、應儘早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個問題的解決,對研究納蘭的生平,對其創作,對其在政治上和文學上業績的評價等,都有著重大意義。“覘梭龍”問題,有些難點,應共同努力解決。如納蘭《蝶戀花·十月望日與經岩叔別》、《梭龍與經岩叔夜話》等作品中,一再提到經岩叔,可見“覘梭龍”同經岩叔有關。經岩叔是怎樣一個人,其生平,其去“梭龍”等均未查到。如查到此人,對解決“覘梭龍”的時間、任務、方向等不會沒有作用吧!諸如此類問題的解決要靠大家共同的努力。
四、加強組織領導。為了便於納蘭研究在短期內有突破性的進展,應有個組織領導,負責組織、規劃、協調、交流和出版等項工作。目前研究納蘭的人,在全國只有百人左右,而經常發表論著的為數不多。但納蘭的作品,擁有眾多的讀者,特別是受到青年人的喜愛。要發展研究隊伍,重要的還在於加強領導。既需要學術前輩立說著書,更需要年輕人參與研究,使隊伍不斷擴大。現在看來,首先有關領導部門應把這項工作擺在工作日程上,加強領導。同時,在承德納蘭成德研究會的基礎上,在全國成立納蘭成德研究會;並辦一個《納蘭研究》專刊,也是一項重要措施。如果有條件建立納蘭研究基金會,其基金用於獎勵和扶持納蘭研究,包括好的論著的出版等,也很有必要。
在本書《前言》部分所提到的對納蘭研究的各項成果,為我們撰寫這本書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豐富的資料。在撰寫過程中,我們還借鑑了馬逎騮等同志的研究成果。在出版過程中得到了山西人民出版社孫安邦等同志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一併致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