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禁菸運動

納粹德國禁菸運動

納粹德國禁菸運動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德國的禁菸運動。

納粹德國的一張禁菸廣告“老煙槍”,上面寫道:“它(香菸)不會被你所吸,而將會反噬你。”納粹德國的一張禁煙廣告“老煙槍”,上面寫道:“它(香菸)不會被你所吸,而將會反噬你。”

納粹德國禁菸運動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德國的禁菸運動。在德國醫師首次研究出吸菸與肺癌的關聯後,納粹德國便開始強烈提倡禁菸運動,而開創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眾禁菸運動。二十世紀初起,禁菸運動逐漸在各國生根,但除德國外成效明顯不彰。德國禁菸運動獲得權力漸長的納粹政府全力支持,成了1930年代至1940年代早期全世界影響力最甚的禁菸運動。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領袖譴責吸菸行為,有的更公然批判購買香菸。在納粹統治下,吸菸與其對健康的影響的相關研究蓬勃發展。希特勒本人厭惡香菸,而納粹的生育政策亦融入了禁菸運動因素。禁菸運動並結合了反猶太主義與種族主義。
納粹的禁菸運動包括於電車、公共汽車與城市列車內實施禁菸,推動健康教育,在國防軍間限制香菸配給量,為士兵籌備醫學講座及提高煙稅等。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同時也對菸品廣告,及公共場所、限定餐館與咖啡館的吸菸,強力實施眾多限制。禁菸運動在納粹政權初期影響力不大,1933年至1939年間香菸的消費量亦有所成長,但軍職人員的吸菸量自1939年至1945年起逐年衰退。即使到了二十世紀末,戰後德國的禁菸運動仍無法達到納粹時期的績效。

起源

早在20世紀初期,德意志帝國國內就存在著排斥菸品的民眾,他們於1904年成立了德國國內第1個提倡禁菸的團體—德國禁菸非吸菸者保護協會(DeutscherTabakgegnervereinzumSchutzederNichtraucher),但該組織存在時間極短;而下一個類似的組織成立於1910年波希米亞的圖德諾夫(Trutnov),名為德國禁菸者聯盟(BundDeutscherTabakgegner),其他禁菸組織則在1912年分別成立於漢諾瓦和德勒斯登。1920年,德國禁菸者聯盟於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成立,而捷克斯洛伐克最後因為一戰而從奧匈帝國分離;當年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的德國禁菸者聯盟也于格拉茨成立。
這些團體所出版的期刊主張禁菸,而其第一本德文期刊為《禁菸者》(DerTabakgegner),由波希米亞禁菸組織在1912年到1932年期間出版,第二本期刊《德國禁菸者》(DeutscherTabakgegner)則由德勒斯登禁菸組織於1919年至1935年期間出版。這些團體除了提倡戒菸外,也反對人們飲酒。

成因

希特勒對吸菸的看法

阿道夫·希特勒早年是一位重菸癮者,一天要抽25到40根煙,但之後因為認為浪費錢而戒除了[11]。隨後幾年,希特勒認為吸菸是一種墮落的行為、是印地安人報復白人引進酒所帶來的禍害(菸草最早起源於美洲大陸的印地安人),還感嘆說:“這么多優秀的人已經迷失於煙毒之中了……”。他對秘書馬丁·鮑曼和情人愛娃·勃勞恩都是吸菸者感到不愉快,也曾為有人委託製作一個戈林抽雪茄的雕像這件事而發怒。希特勒常被認為是第一個提倡禁菸運動的國家領導人,但實際上早在300多年前的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就曾主張禁菸。
希特勒也反對軍人的自由吸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1942年3月2日時他說:“這是一個錯誤,要歸咎於戰爭開始時當時的軍隊領導人”,他還說:“說‘士兵不能離煙而活’是不正確的”,他承諾將在戰爭結束後規定軍隊完全禁菸。然而,希特勒個人對菸草的厭惡也僅是後來德國境內禁菸運動幾項因素之一。

生育政策

納粹的生育政策是推動禁菸運動的重要因素。吸菸的女性除被認為會提早老化而喪失其身體的吸引力,也被認定不適合在德國家庭中擔任妻子與母親之職。種族政策局(RassenpolitischesAmt)的沃爾納·胡提克(WernerHuttig)表示吸菸將會使女性的母乳中含有尼古丁,而現代研究已證實該觀點的正確性。納粹德國的著名醫生馬丁·史德門勒(MartinStaemmler)則認為孕婦吸菸易造成死胎或流產,著名女性種族優生學者艾格尼絲·布盧姆(AgnesBluhm)在她1936年出版的書中表達了相同看法。由於納粹希望德國婦女生育越多後代越好,因此他們對此事非常關注。1943年,一篇發表在德國婦產科期刊的文章表示,一天抽3根煙的女性比不吸菸女性的懷孕機率要低。

研究

納粹掌權時的德國對吸菸造成大眾健康影響的研究與調查比同時期其他國家先進,納粹德國也是首次證實了肺癌與吸菸之間的關聯性的國家;與此相比,英美兩國的科學家直到1950年代才發現此關聯。“二手菸”(Passivrauchen)一詞也是源於納粹德國。納粹所贊助的研究計畫揭示了吸菸會帶給健康有不少的害處,且流行病學中也發現了菸草所帶來的有害影響。希特勒還曾以個人的身份,提供經費給位於耶拿大學、由卡爾·阿斯特(KarlAstel)領導的煙害研究局(WissenschaftlichesInstitutzurErforschungderTabakgefahren),該研究局成立於1941年,是納粹德國極為重要的研究所[29]。1939年的法蘭茲·H·穆勒(FranzH.Müller)和1941年的夏尼爾(E.Schairer)首次使用病例對照研究流行病學,確認吸菸與肺癌之間的關係。1939年,穆勒在一份頗為有名的癌症期刊上發表“吸菸者的肺癌病患者比例相對於不吸菸者來得高”的研究結果,穆勒也被稱為“被人遺忘的病理學實驗之父”,他是國家社會主義機車軍團的成員,也是一名納粹黨黨員。穆勒於1939年的醫學報告是全球第一個掌握了肺癌與吸菸兩者關係的流行病學資料,內容還提及到除了吸菸外增加肺癌發生率的其他原因,包括肺結核、灰塵、汽車廢氣、X射線和工廠排放的污染物。穆勒的檔案指出“吸菸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注意”。
第三帝國的醫師也察覺到吸菸是導致心臟病的原因之一,這也被認為是吸菸所導致最嚴重的後果。尼古丁在德國有時被認定為是有關心肌梗塞的報告增多的主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研究人員發現許多在東線作戰的士兵有冠狀動脈衰竭的問題,並認為是尼古丁所造成的。陸軍的一名病理學家調查了因為心肌梗塞而死亡的32位前線士兵後,於1944年提出報告,發現他們都是重度菸癮者,他也因此引用病理學家弗朗茲·布契那爾(FranzBuchner)的一句話:“香菸是冠狀動脈的最大毒害。”

措施

納粹利用公家機關來宣導一般大眾不吸菸,如著名的健康雜誌《健康人民》(GesundesVolk)、《人民健康》(Volksgesundheit)和《健康生命》(GesundesLeben)發表警告“吸菸對健康會造成什麼後果”的文章[28][32]以及張貼菸草對健康造成傷害的海報[28]。納粹還經常利用希特勒青年團與德國少女聯盟來將禁菸訊息發到國民的各個工作場所,還結合相關的健康教育,也於1939年6月成立了一個禁菸酒的事務局—毒品對策局(ReichsstellefürRauschgiftbekämpfung),有益於國內的禁菸運動。其他還有在各期刊發表提倡禁菸運動的文章,如《刺激的毒害》(DieGenussgifte)、《堤防》(AufderWacht)和《清新空氣》(ReineLUFT)等。這些雜誌中,《清新空氣》為主要的禁菸運動雜誌[7][35],在耶拿大學煙害研究所的卡爾·阿斯特洛購買了“清新空氣”雜誌,重印數百份再發布於各處[35]。
吸菸有害健康的研究結果被證實後,各個禁菸法例也相繼建立。1930年代後期,納粹已逐漸實施了各個禁菸政策。1938年,德國空軍和帝國郵政部已禁止吸菸。禁菸政策不但在衛生保健內實施,也在養老院與一些公家機關推行[7],限制助產士在值班時吸菸。1939年,納粹黨開始全面取締吸菸,包括所有公家辦公室,以及希姆萊領導的黨衛隊軍官和警察,限制值班人員吸菸,學校也全面禁菸。
1941年,德國境內六十座城市禁止在有軌電車中吸菸。防空洞內也不得吸菸(不過有些防空洞仍設有吸菸室)。同時,納粹也開始針對女性的禁菸政策,德國醫學聯會會長曾說過:“德國婦女是不吸菸的。”二次大戰時,只要是25歲以下、孕婦和55歲以上的婦女都不配發香菸配給卷,並限制零售業販買菸品給女性。公共場所開始播映針對女性的反菸草電影。報紙開始刊載討論吸菸及其影響的社論。納粹嚴格執行這些措施,而國家社會主義工廠細胞組織(NSBO)某地方局宣布它將會開除於公共場所吸菸的女性納粹黨員。1943年7月,納粹開始了下一階段的禁菸政策,任何18歲以下的人都被禁止在公共場所吸菸。隔年,希特勒為擔心女性成為二手菸的受害者,親自主導在巴士和市街電車吸菸為違法的政策。

納粹也限制了菸品的銷售廣告,1941年12月7日廣告協會會長海因里希·漢克(HeinrichHunke)也簽署了相關法例;凡是試圖描繪吸菸為無害或有男子氣概的廣告一律禁止,而嘲弄禁菸運動的活躍份子、在農村地區、體育場、賽道、沿著鐵路等地張貼反禁菸運動的廣告單,或使用揚聲器廣播和散布郵件來反禁菸運動都會被取締。
國防軍中也限制香菸使用,香菸以配給方式供應,每人每天內僅能抽6根,若有剩餘的香菸往往會賣給士兵,特別是在戰事膠著的地區,不過還是有1個月只能抽50根的限制。第十二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的成員則是以糖果取代菸品[42]。國防軍中的女性後勤人員則完全禁止吸菸,還有安排醫學人員勸導軍中人員戒菸。1941年11月3日還頒布了一道新命令,提高菸草稅約80-95%,這個稅率一直是德國最高,直到納粹政權瓦解後25年才被超越。

成效

早期禁菸運動被認為是失敗的,因為在1933年至1937年期間德國國內香菸消費量快速上升。吸菸率在全國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鄰近的法國,而法國國內的禁菸運動規模非常小且影響力低。1932年至1939年,平均每人每年購買香菸的量由570根增加至900根,而法國則是570根至630根。香菸製造廠商在德國國內試著削弱禁菸運動,他們出版一些雜誌,試著描述禁菸運動為“盲信的”與“不科學的”,還發起反對政府防止婦女吸菸政策和廣告的運動[38]。儘管政府有所規定,德國許多婦女仍經常吸菸,包括許多納粹高級官員的妻子,如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之妻—瑪各答(Magda)就是一位吸菸者,甚至當雜誌記者前來採訪時也抽著煙。各個有名雜誌(如《一切的貝爾斯時裝》(BeyersModefürAlle))中也有女性與煙相關的插圖。流行歌曲《莉莉瑪蓮》的封面就有流行歌手拉蕾·安德森(LaleAndersen)手持香菸的圖片。

納粹於1930年代末和二次大戰初實施了禁菸政策,吸菸者比率開始下降。由於禁菸政策的提倡,香菸在1939年至1945年於國防軍中的消費量逐漸減少。根據一項1944年的調查顯示,雖然國防軍吸菸總人數增加了,但每年每名軍事人員的吸菸量比二戰前下降了23.4%,每天吸菸超過30根的人比率更是從4.4%下降至0.3%。然而,納粹禁菸政策並非全無矛盾,例如“人民衛生”(Volksgesundheit)和“健康義務”(Gesundheitspflicht)兩項政策實施時,會積極地分發香菸給納粹認為“有價值的”人群團體,如前線士兵、希特勒青年團的成員;相反地,如猶太人、納粹認定的“低等人種”(包括戰俘)則不配給香菸。
柏林戰役末期,希特勒於總統地下壕自殺。根據他的女秘書戈爾達·克里斯坦(GerdaChristian)所言,防空地堡散發著一股空虛的氣氛,原本對希特勒有所迴避的人開始公開吸菸。

與反猶主義和種族主義的關聯

除了公共健康問題外,納粹也深受意識形態所影響,特別是受到“種族衛生”和“血統純正”的概念所影響。納粹領導者認為,吸菸對於“優秀民族”是“極不合適”的,吸菸相當於“人種的退化”,也認為香菸是一種“遺傳之毒”,人種改良主義者認為吸菸將會污染了“德意志人的原生質”。激進的納粹禁菸活動份子也經常描繪吸菸是墮落的非洲人惡習。
納粹還聲稱猶太人為引入了香菸,對其有害影響有著重大責任。德國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還曾宣布,吸菸是由猶太人傳播的一種惡習。《北歐世界》(NordischeWelt)刊物的編輯者,約翰·馮·萊爾斯(JohannvonLeers)在1941年煙害研究局的開幕儀式上曾說道:“猶太資本主義打算將香菸的使用推廣,散布到整個歐洲”,並說:“首批踏上德國領土的香菸就是由猶太人所引入,他們掌控了阿姆斯特丹的香菸製造廠,作為全歐洲香菸的輸入處。”

二次大戰後

自從納粹德國於二戰中瓦解後,美國香菸製造廠很快地流入了德國黑市。非法走私菸草開始盛行,許多納粹禁菸運動的領導人被處決。1949年,每個月大約有400億根美國製造的香菸非法流入了德國。1954年,近20億根瑞士香菸被走私至義大利與德國。美國也因為作為馬歇爾計畫的一部分,開始大量傳送免費的香菸,1948年時德國有24,000噸的香菸和1949年更高達了69,000噸。美國聯邦政府花費了7000萬美金執行此計畫,而美國香菸製造廠之獲利最大。戰後德國每年平均每人香菸消費量由1950年的460根上升至1963年的1,523根。到了20世紀結束,德國國內禁菸運動仍無法超越1939至1941年間納粹時代的巔峰規模,而德國境內的菸草健康研究,被美國健康學家羅伯特·尼爾·波科特(RobertNeelproctor)描述為“已無聲息了”(mute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