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托爾普,P.

納托爾普是馬堡學派的創造人柯亨的門徒,他自稱在學生時代發現了柯亨的新康德主義之後,就決心獻身於\"批判的唯心主義\",並聲明自己的基本觀點與柯亨完全一致。

納托爾普,P.

正文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哲學家教育家,新康德主義馬堡學派的主要代表。1854年 1月24日生於杜塞道夫。早年受教於柏林、波恩和斯特拉斯堡等大學。1885年起任馬堡大學教授;1888年和1895年先後任《哲學月刊》《系統哲學文獻》的編輯;1906年和H.柯亨共同編輯一系列哲學著作;1921年訪問過美國;1924年8月17日卒於馬堡。主要著作有《柏拉圖的理念學說》(1903)、《精密科學的邏輯基礎》(1910)、《康德和馬堡學派》(1912)等。
納托爾普是馬堡學派的創造人柯亨的門徒,他自稱在學生時代發現了柯亨的新康德主義之後,就決心獻身於"批判的唯心主義",並聲明自己的基本觀點與柯亨完全一致。在他看來,先驗方法是康德哲學的核心思想,因而也是馬堡學派全部哲學研究的出發點。他指出,這個方法有兩個基本要求:①從科學道德藝術宗教等方面的事實出發;②指明這些事實"可能性"的根據乃是統一的邏各斯或理性。因此,先驗方法的任務就在於找出全部人類文化的邏輯根據。他力求通過對先驗方法的闡釋,把I.康德柏拉圖的哲學觀點結合起來。按照他的解釋,康德把思維看成純粹的自發活動,在二律背反中把經驗看成無限的課題,並從經驗的無限進展著眼,把"物自體"理解為"純粹的極限概念"等等看法,都可以在柏拉圖的理念學說中找到。因為理念不是超驗的實體,而是先驗的方法。他拋棄了康德式的直觀與思維的"二元論",斷言認識的對象不是被給予的,而是應思維要求而被提出的,所以認識的過程不是對預先給予的感覺材料的製作過程,而是純粹思維的無限創造過程。他力圖把科學知識建立在純粹邏輯的基礎上,而使康德的唯心主義徹底化。此外,他還把先驗方法推廣到社會科學領域,認為這個領域內的各種學科的原則基礎是由實踐理性奠定的。由此,他建立了社會民主倫理學,特別是社會教育學。他主張把社會和教育結合起來,強調教育在建立理想社會秩序中的重大作用。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