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家戶回族文化風情園

納家戶回族文化風情園

茂魯德節,是紀念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也稱聖紀節。 由於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教曆三月十二日,因此,一般合稱“聖紀”。 茂魯德節,是紀念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也稱聖紀節。

茂魯德節

茂魯德節,是紀念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也稱聖紀節。

穆罕默德於伊斯蘭教曆紀元前五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21日)誕生於阿拉伯麥加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取名穆罕默德(意為“受到高度讚美的人”)。

伊斯蘭教曆第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因病歸真,終年63歲,葬於麥地那。

由於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教曆三月十二日,因此,一般合稱“聖紀”。為紀念穆罕默德的誕生而舉行。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跡,這天晚上的菜以炒牛肝為最味美。
過聖紀節的特點是眾人贊聖,眾人捐散,眾人一起來吃飯,表現我們的團結、友愛的精神和喜悅的心情。

納家戶回族文化風情園

納家戶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距縣城西1公里處,始建於1524年,占地9000多平方米。早在明清時期,這裡就是聞名遐邇的回族村莊。據《陝西通志》記載,當地納姓回民是元代名宦賽典赤.瞻思丁的長子納速拉丁的後裔。

納家戶清真寺

(圖)納家戶回族文化風情園納家戶回族文化風情園

始建年代  納家戶清真寺始建於明代嘉靖三年.
座落在寧夏永寧縣,位於早在明清就聞名遐邇的回族納家戶街心,是一座傳統的漢式建築寺院。也是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的一處禮拜活動場所。這座清真寺坐西朝東,呈長方形,由門樓、禮拜大殿、廂房、沐浴室組成,占地三十多畝,殿堂內寬敞宏大,殿前有兩株大槐樹,每逢禮拜時辰則由阿訇在門樓上敲打木頭梆子,呼喚村內穆斯林前來履行宗教功課,其聲其景,常使賓客們感到肅穆異常。寺院匾額云:“吾家棄秦稷居西夏,吾寺起建於明嘉靖年間。”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地震和戰亂破壞,原有建築早已傾圮無存,現在的寺院是清嘉慶年間的建築納家戶清真寺是寧夏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的清真寺之一。
坐落在寧夏永寧縣城西3里處的納家戶清真寺始建於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能容納近千人禮拜,是寧夏歷史較久,規模較大的清真寺之一

形狀大小 這座清真寺坐西朝東,呈長方形,由門樓、禮拜大殿、廂房、沐浴室組成,占地三十多畝.

納家戶清真寺坐西朝東,呈長方形,由門樓、禮拜大殿、廂房和沐浴室組成,占地三十多畝。殿堂內寬敞宏大,殿前有兩株大槐樹,每逢禮拜時辰由阿訇在宣禮樓上敲打木頭梆子,召喚附近的穆斯林前來履行宗教功課。“每次禮拜前聽到納家戶清真寺宣禮樓上的木梆子聲,都能感覺到一種呼喚、一種肅穆”。
回族文化
回族節日--回族節日中有三大節日,即爾德節、古爾邦節、茂魯德節。這三個節日既是回族的民族節日,也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節日。除此之外,還有小的節日和紀念日,如法圖麥節、登霄節、阿舒拉節等。這些節日和紀念日都是以希吉來歷( 伊斯蘭教曆)計算的

爾德節

爾德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回族有的稱其為“大爾德”,也有稱其為“小爾德”。與古爾邦節、茂魯德節並稱為回族的三大節日,並流行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但這十個民族在過節時又有許多本

民族的特點和習俗。

爾德節是“萊麥丹月”的最後一天。由於希吉來歷是純陰曆,所以爾德節出現在每年的不同時期。

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後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乾渴,而不是飢餓。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後再吃飯。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紅棗,所以現在也有這種習慣。

以上這些,只是狹義的齋戒。廣義的齋戒是,不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對耳、目、身、心都要有所節制。要做到耳不聽邪,目不視邪,口不道邪,腦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飲食,挨飢餓,而兩面三刀,惡語中傷,橫行霸道,胡作非為,是不符合齋戒真諦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圖)納家戶回族文化風情園納家戶回族文化風情園

至齋月二十七,是“蓋德爾夜”,也有的叫“坐夜”

“蓋德爾”是阿拉伯語,即“前定”和“高貴”之意。回族民眾認為,在這一夜,安拉把全部《古蘭經》通過哲卜利勒天使下降給穆罕默德。在這一夜做一件好事,勝過平時一個月所做的事。因此,在這一夜,一般都要做些可口的開齋飯,特意送到清真寺里讓大伙兒吃,有的還請一些人到家裡吃開齋飯,經濟條件較好的還設宴待客。吃完飯,可以到清真寺贊聖、誦經,也可以在家砸一些核桃,炒一些瓜子和花生,或煮一些羊骨頭,邊吃邊聊天。整夜不眠,通宵達旦。

有些地區在這一夜還張燈結彩,互贈禮品,慶賀“蓋德爾夜

齋月結束,還未舉行節日會禮前,回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計算,舍散“費土爾”錢。

封了一個月齋,不交“費士爾”錢,便失去了齋戒的完美性

齋戒期滿,就是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一——爾德節。

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爾德.阿祖哈”,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獻牲節”、“忠孝節”。

為什麼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伊斯蘭教的古代先知之一——易卜拉欣夜間夢見安拉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對安拉的虔誠。

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當伊斯瑪儀側臥後,他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兒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個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點皮。

伊斯瑪儀說:“我的父啊,你把我翻個身,讓我匍匐而臥,這樣你就下決心吧,順從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聽了兒子的勸言,把他翻了個身,然後解下刀子使勁宰時,真主受感動,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隻黑頭羝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從那以後,穆罕默德就把伊斯蘭教曆十二月十日規定為宰牲節,這就是傳說的“古爾邦”的來歷。

茂魯德節

茂魯德節,是紀念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也稱聖紀節。

穆罕默德於伊斯蘭教曆紀元前五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21日)誕生於阿拉伯麥加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取名穆罕默德(意為“受到高度讚美的人”)。

伊斯蘭教曆第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因病歸真,終年63歲,葬於麥地那。

由於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教曆三月十二日,因此,一般合稱“聖紀”。為紀念穆罕默德的誕生而舉行。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跡,這天晚上的菜以炒牛肝為最味美。
過聖紀節的特點是眾人贊聖,眾人捐散,眾人一起來吃飯,表現我們的團結、友愛的精神和喜悅的心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