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遊資源

紅色旅遊資源指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新中國成立以前,包括中國共產黨創建初期、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紅軍長征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歷史時期重要的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從地域範圍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區和紅軍長征沿線,尤其是以長征沿線為重點形成的井岡山、瑞金、遵義、雪山草地、延安、西柏坡一條“紅色”主線。

紅色旅遊資源的內涵

紅色資源和紅色旅遊資源作為寶貴的歷史遺產,雖在開發利用價值上有所區別,但在內涵上是一致的,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記載,反映著革命先輩的崇高革命精神,因而不但具有深刻的政治內涵、歷史內涵,而且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內涵。在表現形式上,紅色旅遊資源對黨的歷史和革命精神內涵的反映更集中、更具體、更直觀。

(一)紅色旅遊資源具有鮮明的政治內涵

受近代以來中國歷史走向的影響,紅色旅遊資源的內容和主題集中在中華民族奮起反抗外敵入侵、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線上,是圍繞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主線而展開的。中共一大會址、井岡山革命紀念地、延安革命紀念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重慶歌樂山革命烈士陵園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史跡,固然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鬥爭史實為主要內容的,建國後形成的南京長江大橋、林縣紅旗渠、雷峰紀念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孔繁森紀念館等以新中國創業史、發展史為主要內容的史跡,同樣也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建設新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壯麗篇章。紅色旅遊資源的紀念、教育和旅遊開發價值都是建立在鮮明的政治內涵的基礎之上的。

(二)紅色旅遊資源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孕育了許多帶有不同時代特徵的革命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有嘉興南湖精神、二七精神、井岡山精神、百色精神、古田會議精神、長征精神、西路軍精神、一二九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楊靖宇精神、抗大精神、抗聯精神、新四軍精神、南泥灣精神、白求恩精神、紅岩精神、臨沂紅嫂精神、劉胡蘭精神、一二一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放新時期形成有抗美援朝精神、孟泰精神、大慶精神、大寨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精神、王傑精神、孔繁森精神、98抗洪精神等等。在建國前形成的革命精神中,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井岡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早形成的一種革命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黨的歷史上形成的優良傳統及革命精神,無一不與井岡山精神有著直接的淵源關係。其主要內涵是: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民眾,勇於勝利。堅定的革命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主題,體現了井岡山精神的最顯著的特徵。長征精神的主要內涵是樂於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於戰鬥,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於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於團結,顧全大局的團隊精神。其最顯著的特點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延安是紅軍長徵結束後的落腳點和抗日戰爭、全國解放戰爭的中心指揮部。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孕育形成的延安精神的主要內涵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其最顯著的特徵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培育發展起來的傳統作風及革命精神的凝結和體現,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這種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是由井岡山和長征時期所表現出來的、舉世聞名的、特別能吃苦的革命精神發展而來的。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內涵是:敢於鬥爭,敢於勝利;實事求是,艱苦奮鬥;依靠民眾,為民創業和守業。建國後,聞名全國的孟泰精神體現了工人階級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和艱苦創業、勤儉節約的高尚情操。鐵人王進喜的模範事跡體現了工人階級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雷鋒的英雄事跡體現了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這些革命精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紅色資源和紅色旅遊資源,跨越時空,實實在在地展示著這些精神形成的時代背景和內容。紅色旅遊資源也因為是革命精神的承載客體而具有了深刻的精神內涵。

(三)紅色旅遊資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是5000年華夏文明史的延續。紅色旅遊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的真實寫照。中國古代文化中包括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品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概以及捨生取義的理想人格和“仁者愛人”的博愛情懷等都在紅色旅遊資源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中得到傳承和升華。紅色旅遊資源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以及這種優秀文化精神在共產黨人身上現代轉化的歷史實證。

紅色旅遊資源的分類

按照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的旅遊資源分類標準,紅色旅遊資源可歸入旅遊資源8個主類、31個亞類中的“遺址遺蹟”、“建築與設施”主類和“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蹟”、“綜合人文旅遊地”、“景觀建築與附屬型建築”、“居住地與社區”、“歸葬地”等亞類中。按其形態和內涵,紅色旅遊資源還可進一步細分為8個基本類型:

(一)中國共產黨召開的重要會議會址。如中國共產黨一大會址、遵義會議會址、瓦窯堡會議會址、西柏坡中共中央七屆二中全會會址等。

(二)中國共產黨各級重要機構曾經的所在地舊址。如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紅岩八路軍辦事處舊址等。

(三)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革命烈士等傑出人物的故居、紀念堂及先進模範集體的形成地。如毛澤東故居、毛主席紀念堂、朱德故居、周恩來故居、鄧小平故居,建國後著名的先進集體如新鄉七里營劉莊等。

(四)革命戰爭或重大事件的發生地。如井岡山革命紀念地、延安革命紀念地和西安事變舊址等。

(五)革命烈士陵園。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重慶歌樂山革命烈士陵園等。

(六)為共產黨培養過人才的著名學校。如黃埔軍校、北京大學的“紅樓”等。

(七)為紀念與中國共產黨有關的事件建立的各類綜合性或專題性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

(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設的具有特定時代背景的標誌性的建築工程。如紅旗渠、三門峽水利工程樞紐等。

當然,這樣的分類只是相對而言的,現實中不同類型的紅色旅遊資源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如中國共產黨重要機構所在地常常和名人的舊居同屬於一地的建築物等。

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原則

1.突出主題原則

進行紅色旅遊資源開發,應努力挖掘紅色旅遊區和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努力挖掘紅色旅遊資源的歷史文化內涵,用現代手段和先進方法展示它們的珍貴价值,表現它們的重要意義,形成表現主題。紅色旅遊資源是我國珍貴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教育功能在紅色旅遊資源開發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積極發展紅色旅遊,寓思想道德教育於參觀遊覽之中,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通過旅遊傳輸給廣大人民民眾,有利於傳播先進文化,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因此,要充分發揮“紅色”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去開拓市場,使紅色旅遊不斷健康壯大,真正形成品牌和規模。

2.突出重點原則

《紅色旅遊發展綱要》在全國劃分了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和30條紅色旅遊精品路線,提出重點打造100個左有的“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並使80%以上景區達到國家旅遊景區3A級以上標準,其中40%的景區要達到4A級標準。發展紅色旅遊,對資源相對集中、市場影響力較大、發展基礎較好的紅色旅遊項目,應優先規劃、優先發展,形成以點帶面、循序漸進的良好格局。為此,各地方紛紛制定政策措施,扶持一批重點旅遊景區和經營紅色旅遊線路的重點旅行社。

3.因地制宜原則

紅色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區,多數經濟還不太發達,在發展過程中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也就是說,紅色旅遊景區在開發紅色旅遊資源時,應結合地區和景區實際情況,量力而行。特別要充分利用現有設施和條件,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確定項目數量、規模和時限,切忌貪大求洋,力戒華而不實,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項目開發的現狀,充分整合利用現有資源,通過填平補齊解決好影響紅色旅遊發展的主要問題。

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差異很大,資源稟賦不同,支持紅色旅遊產品開發的基礎和條件不同,紅色旅遊發展的水平也不同,故絕不能不分東西南北、不論環境承載力大小,盲目上新項目,一味擴大建設規模。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其他旅遊資源的開發一樣,亦應因地制宜,旅遊設施建設力戒浮華。應與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相適應,進行合理的空間布局,堅持與旅遊需求結構相適應,與周圍環境、氛圍相協調。

4.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原則

發展紅色旅遊,有利於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我國紅色旅遊資源分布區,以革命老區和偏遠民族地區為主體,而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不高。發展紅色旅遊,可以將歷史、文化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培育特色產業,促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帶動商貿服務、交通電信、城鄉建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擴大就業,增加收入。這是幫助當地人民民眾脫貧致富的有效舉措,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務。因此,應把紅色旅遊辦成牽動大、效益好的富民工程、扶貧工程。

同時,發展紅色旅遊應特別注重把紅色旅遊同弘揚革命傳統、培育民族精神有機結合,同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相結合,同有效保護和利用革命文物有機結合,同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有機結合,同推動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機結合,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堅決制止只講經商賺錢。不講精神文明;只講資源開發利用,不講資源有效保護等錯誤傾向。絕不能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竭澤而漁,因小失大,更不能不講政治,搞簡單化、庸俗化,在社會上產生負面影響。

正確處理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係,把旅遊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保護是手段,利用是目的。為了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必須加強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使革命文物、文獻、遺址、紀念地、建築等得到妥善保護和修繕,保護其獨特的風貌。紅色旅遊是一項長久的事業,需要我們注意把握紅色旅遊的發展方向,加強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為子孫後代留下一份珍貴的遺產。

紅色旅遊資源的規劃設計要點

開發紅色旅遊,首先要做好紅色旅遊發展規劃。已經有不少省市都在研究制定本地區紅色旅遊的發展規劃,如江西、四川、河北、安徽的紅色旅遊規劃綱要已經編制完成,其他很多省市也都存編制本地區的紅色旅遊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

紅色旅遊規劃不等同一般的旅遊規劃,需要認真挖掘紅色精神實質,挖掘紅色旅遊獨特內涵與規律。紅色旅遊資源規劃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尊重史實。塑造良好的地區旅遊形象

紅色旅遊資源與黨的歷史息息相關,首先應在尊重史實的情況下進行開發,這就應加強黨史研究在紅色旅遊資源開發規劃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黨史研究機構應對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過程和內容進行嚴格的把關,杜絕不合史實、不切實際的盲目開發。同時,應建立必要的景區(點)管理監督機構對景區(點)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監控,確保紅色旅遊地良好的公眾形象。良好的旅遊形象是吸引旅遊者的主要驅動力,在進行旅遊開發的同時強調旅遊地形象的對外歷史感召力和吸引力,對內產生歷史凝聚力和親和力。

2.有效整合紅色旅遊資源,注重品牌經營

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紅色旅遊資源分布較為分散,因此進行由點到線、由線到面、跨地區、跨領域的旅遊資源的整合就顯得十分必要。在紅色旅遊區之間、旅遊景區(點)之間的沿線,應注意進行旅遊資源的挖掘與開發。整合紅色旅遊資源,尤其整合戰爭遺址資源,是對戰爭文化的一種認識和理解,是大文化的體現。開發紅色旅遊資源不儀儀是對原址、原貌的建設與恢復,還應該對紅色歷史文化和歷史故事進行整合。整理、挖掘、豐富這些歷史文化、歷史故事,有利於弘揚我們的紅色文化。

整合紅色旅遊把人文歷史景觀與自然風光結合起來,把文物景點與非文物景點結合起來,將教育修學與旅遊觀光結合起來,從而形成旅遊區、旅遊線、旅遊景區(點)有機結合的紅色旅遊發展格局。

3.挖掘紅色旅遊資源潛在內涵,開發多種形式的旅遊產品

開發“紅色旅遊”必須以紅色為基調,緊緊圍繞著“紅色”這個特點,體現出“紅色旅遊”的人文精神與時代背景。開發出寓教於游、學游結合的多種旅遊產品。同時鼓勵當地民眾大膽進行旅遊食品、旅遊工藝品等旅遊商品的開發,將紅色旅遊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帶動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經濟優勢,讓紅色旅遊為當地人們帶來經濟效益。

4.搞好紅色旅遊項目建設

紅色旅遊項目建設應結合紅色旅遊自身特點進行,應在確保紅色的本質與方向的同時,按照旅遊的規律精心策劃和設計。項目設計首先要有學習性、故事性。為避免紅色旅遊成為一種單純瞻仰性活動。還應該對現有的紅色旅遊景區(點)進行深度開發,增加參與性、互動性的內容。變原來單凋的瞻仰性活動為以瞻仰為中心、內容豐富、品種多樣、功能齊全的旅遊活動。如開發一些人文景觀。建立一些紀念型、瞻仰型、頌揚型景觀;運用刷寫紅軍時期的標語、播放有關紅軍和蘇區的歌曲、製作紅軍服裝及紅軍武器等方式營造革命根據地的氛圍;開闢生態植樹園區,根據遊人的不同需求,可種植“友誼樹”、“紀念樹”等;還可以為遊客提供多種多樣的旅遊商品。

項目設計要注意防止幾個傾向:一是項目貪大求洋傾向,盲目追求規模大、檔次高,這些違背了艱苦樸素等紅色旅遊精神;二是項目簡單化,開發中重硬輕軟,文化挖掘和資源整合不夠,缺乏感染力和震撼力。吸引力不大;三是過度商業化、庸俗化的現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