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脂大小蠹

紅脂大小蠹

Dendroctonus valens Le Conte,屬鞘翅目,小蠹科,海小蠹亞科,大小蠹屬。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紅脂大小蠹紅脂大小蠹

學名 DendroctonusvalensLeConte
異名 DendroctonusbeckeriThataher
英文名稱 redturpentinebeetle
分類地位 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科Scolytidae大小蠹屬Dendroctonus

形態特徵

雄成蟲體長5.9-8.1mm,平均6.47mm,初羽化的成蟲棕黃色,後變為紅褐色,少數黑褐色。額部不規則隆起,在複眼上緣的下方至口上脊邊緣的1/3處有一對瘤突,瘤突間凹下。觸角柄節長,鞭節5節,錘狀部3節,扁平近圓形。口上脊邊緣隆起,表面平滑有光澤,口上片突起寬,約等於兩複眼間距的2/3,其側葉斜,與水平約呈20度角,僅側葉的內角隆起,水平部分約為其總寬度的2/3,闊凹重疊,末端正好在口上邊緣的上方,其端緣的下面生一稠密的黃色毛刷,除口上片毛刷外,毛被長度適中,稀疏而不明顯。前胸背板長為寬的0.73倍,兩側弱弓形,基部2/3近平行。在寬闊線凹的前緣後方中度縊縮,表面平滑有光澤,刻點很稠密,小而不規則,淺但明顯下陷,背板後部刻點少,有時具稍隆起的中線,毛被稀少。鞘翅長為寬的1.5倍,為前胸背板長度的2.2倍,兩側直伸,基部2/3近平行,後部闊圓形,基緣弓形,生一列約12箇中等大小、隆起的重疊齒和幾個更小的亞緣齒;鞘翅刻點細小深陷;溝間部寬度約為刻點溝寬度的1.5倍,具大量雜亂的小橫齒,平均每個齒約為一條溝間部寬度的1/3,中域後部的齒不超過溝間部寬度的一半。斜面中度傾斜、隆起,第1、第3刻點溝之間稍陷,溝中刻點略小於中域刻點;溝間部刻點細小交合至粗顆粒,茸毛密度適中,雌成蟲體長7.5-9.6mm,平均8.28mm。雌蟲與雄蟲相似,但額中部在複眼上緣高度處有一明顯的圓形凸起;前胸背板上的刻窩較大些;鞘翅坡面上的粗突和鞘翅中部的鋸齒狀突均較大。卵圓形至長橢圓形,乳白色,有光澤,長0.9-1.1mm,寬0.4-0.5mm。幼蟲蠐螬形,無足,體白色。老熟幼蟲體長平均11.8mm,頭寬1.79mm,腹部末端有胴痣,上下各具有一列刺鉤,呈棕褐色,每列有刺鉤3個,上列刺鉤大於下列刺鉤,幼蟲藉助於此爬行。蟲體兩側除有氣孔外,並有一列肉瘤,肉瘤中心有一根剛毛,呈紅褐色。蛹平均體長7.82mm,翅芽、足、觸角貼於體側。初蛹為乳白色,之後漸變淺黃色,頭胸黃白相間,翅污白色,直至紅褐、暗紅色,即羽化為成蟲。

生物特性

該蟲一般1a發生1代,較溫暖地區1a發生2代。以成蟲和幼蟲以及少量的蛹在樹幹基部或根部的皮層內越冬。 越冬成蟲於4月下旬開始揚飛,5月中下旬為揚飛盛期,6月中下旬揚飛結束。成蟲產卵期始於5月中旬,6月上旬為產卵盛期。初孵幼蟲始見於5月下旬,6月中旬為孵化盛期。7月下旬開始化蛹,8月中旬化蛹盛期。8月上旬成蟲羽化,8月下旬羽化始盛期,9月上旬為盛期,成蟲羽化後棲息於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補充營養後進入越冬階段。 越冬老熟幼蟲於5月中旬化蛹,6月下旬為化蛹始盛期,7月中旬盛期。7月上旬成蟲羽化,下旬為羽化盛期。但由於幼蟲大部分在樹基和根部皮層內越冬,且蟲齡不整齊,地下溫度低、濕度大,幼蟲發育較慢,羽化後的成蟲出孔揚飛期較長,7-10月上旬林內一直有成蟲揚飛。成蟲產卵期始於7月中旬,8月上中旬為盛期。孵化期始於7月下旬,8月中旬為孵化盛期,以老熟幼蟲或2-3齡幼蟲在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越冬。越冬成蟲的子代和越冬幼蟲於翌年發育成子代,兩者世代交替、重疊。除冬春季見不到卵外,其它蟲態可在一年四季都能見到。 成蟲於翌年春季由根基部蛀咬羽化孔爬出。羽化孔為圓形,直徑3.03-4.04mm,平均3.35mm。一般雄成蟲先出孔,雌成蟲後出孔,羽化時間以10:00-16:00時最多。雌成蟲首先尋找寄主,危害胸徑10cm以上的健康油松,以及新鮮伐樁,然後引誘雄成蟲侵入。成蟲直接侵入到形成層蛀食危害,木質部表面也被刻食。成蟲先向上蛀食一段短坑道後,即迴轉向下蛀食,直達主根和主側根。成蟲侵入部位一般位於樹幹基部至1m左右處,距地面30-50cm範圍最多[9-11]。母坑道長30-65cm,寬1.5-2.0cm,坑道內充滿紅褐色粒狀蟲糞和木屑混合物,這些混合物隨松脂從侵入孔溢出,形成中心有孔的紅褐色漏斗狀或不規則凝脂塊,凝脂塊大小不等,顏色隨著時間推移由深變淺,直至變為灰白色。侵入孔略大於羽化孔,直徑為5-6mm。雌雄成蟲在坑道內交尾和產卵,交尾一次所需時間1min25s-3min55s。成蟲產卵於母坑道的一側,呈多層次排列,無單個產卵室;每頭雌蟲在母坑道內產卵數量在35-157粒之間,平均100粒左右,雌雄性比為1:1。 室內飼養卵期為10-15d,平均11.2d。幼蟲期發育完成需60-75d,幼蟲為4齡。幼蟲群集取食,不築獨立的子坑道,在鄰近形成層的韌皮部內背向母坑道取食形成扇形的共同坑道,坑道內充滿紅褐色細粒狀蟲糞。隨著蟲齡增大,取食量劇增。由於群集性危害,2-3齡幼蟲就可環樹幹一周將韌皮部食盡,切斷形成層,破壞樹木輸導系統,造成樹木瀕死。幼蟲沿母坑道兩側向下取食,距樹基3m之外的側根仍可見幼蟲危害,將根部韌皮部食盡,僅殘留根的表皮,並棲居根內,於11月中旬以老熟幼蟲或2-3齡幼蟲進入越冬期。當幼蟲老熟後,沿著坑道外側邊緣形成彼此分離的單獨蛹室化蛹,蛹室在韌皮部內由蛀屑形成,也有的幼蟲築蛹室時常蛀食木質部形成。蛹室為腎形、橢圓形或圓形,長10-13.6mm,平均11.3mm,寬7.8-10.5mm,平均9.1mm。 蛹期11-13d,平均12.4d。初羽化成蟲停留在蛹室6-9d,直到外骨骼硬化,蟲體顏色由淺紅褐色變為紅褐色後,成蟲開始活動,並由蛹室轉移到坑道,然後咬食羽化孔爬出樹皮,幾個成蟲可使用同一羽化孔飛出。成蟲壽命在活動取食期可達幾個月[5,7-9]。

分布區域

國內 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井陘縣、平山縣),邢台市(沙河市、邢台縣、內丘縣、臨城縣),邯鄲市(武安市、涉縣);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婁煩縣、古交市、陽曲縣),臨汾市(堯都區、蒲縣、古縣、安澤縣、大寧縣、汾西縣、翼城縣、浮山縣、鄉寧縣、吉縣、永和縣、隰縣),陽泉市(郊區、盂縣、平定縣),呂梁市(汾陽市、方山縣、交城縣、中陽縣、嵐縣、興縣、臨縣、文水縣、交口縣),長治市(郊區、長子縣、沁源縣、沁縣、長治縣、武鄉縣),晉中市(榆次區、太谷縣、昔陽縣、和順縣、左權縣、榆社縣、平遙縣、祁縣、壽陽縣、靈石縣),晉城市(城區、澤州縣、高平市、沁水縣、陵川縣、陽城縣),忻州市(忻府區、定襄縣、岢嵐縣、五台縣、代縣、寧武縣、靜樂縣),朔州市(右玉縣),五台山森林經營局,管涔山森林經營局,黑茶山森林經營局,關帝山森林經營局,太行山森林經營局,太岳山森林經營局,呂梁山森林經營局,中條山森林經營局,楊樹豐產林實驗局;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新鄉市(輝縣市),焦作市(修武縣),濟源市;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黃龍縣、洛川縣、黃陵縣、黃龍山林業局),渭南市(韓城市),銅川市(印台區、宜君縣),鹹陽市(旬邑縣)。
國外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瓜地馬拉、宏都拉斯[1,2,3,4]。

寄主植物 

紅脂大小蠹紅脂大小蠹

國內 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白皮松P.bungeana、華山松P.armandi、樟子松P.sylvestrisvar.mongolica、華北落葉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白?Piceameyeri[5-7]。
國外亞利桑那松Pinusarizonica、墨西哥白松P.ayacahuite、濟華松P.chihuahuana、小乾松(扭松)P.contorta、大果松P.coulteri、短葉松(萌芽松)P.echinata、食松P.edulis、灰葉山松P.hartwegii、約弗松(黑材松)P.jeffreyi、糖松P.lambertiana、勞森松P.lawsonii、光葉松P.leiophylla、山松P.montezumae、山白松P.monticola、瑪利亞那松P.murrayana、卵果松P.oocarpa、展葉松P.patula、西黃松P.ponderosa、擬北美喬松P.pseudostrobus、輻射松P.radiata、美加紅松(多脂松)P.resinosa、剛松P.rigida、沙濱松P.sabiniana、歐洲赤松P.sylvestris、類球松P.strobiformis、北美喬松P.strobus、細葉松P.termifolia、北美二針松(矮松)P.virginiana、花旗松Pseudotsugamenziesii、科羅拉多冷杉Abiesconcolor、美洲落葉松Larixlaricina、白雲杉Piceaglauca、歐洲雲杉P.abies、紅雲杉P.rubens[3,4]。

生活環境

根據該蟲在美國的寄主植物種類及其分布,以及我國松科植物的分布情況判斷,該蟲在我國的寄主植物主要是松屬植物,雲杉屬、冷杉屬和落葉松屬植物也可能被侵害。利用CLIMEX系統,對全國636個氣象站點的數據與4屬植物組成的植被群系在中國的分布區與紅脂大小蠹的氣候潛在分布區疊加,得到紅脂大小蠹在中國的潛在分布區(見圖1-2-1)。根據紅脂大小蠹對寄主植物的喜好程度和EI值(生態氣候指數,EI>0表示該地點適合其生存,EI=0則不能生存,其值大小反映適合度大小)的大小將潛在分布區分為核心區和邊緣區兩部分,核心區主要覆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河南、山東、雲南、四川、陝西、甘肅、寧夏的部分地區,核心區之外的潛在分布區為邊緣區。紅脂大小蠹在新疆北部邊緣區建立種群的可能性低於其它邊緣區。西藏的局部地區也適宜紅脂大小蠹分布。由此可見,紅脂大小蠹在我國的適生區面積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40%左右

套用價值 

紅脂大小蠹又稱強大小蠹,是來自北美的外來林業有害生物。1998年在我國山西省的沁水縣、陽城縣首次發現,為國內新記錄種。該蟲主要危害胸徑在10cm以上松樹的主幹和主側根,以及新鮮油松的伐樁、伐木,侵入部位多在樹幹基部至1m處。以成蟲或幼蟲取食韌皮部、形成層。當蟲口密度較大、受害部位相連形成環剝時,可造成整株樹木死亡。1999年底,該蟲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相繼大面積發生,2001年陝西省也發現該蟲危害,至2004年底,全國共發生面積16.2萬hm2,對當地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造林綠化成果造成了巨大損失[5-7]。

傳播途徑 

紅脂大小蠹成蟲飛行能力很強,飛行高度在10m以上,飛行距離可達16km以上,可自然擴散蔓延。因某些人為因素,如害蟲發生地未經檢疫和剝皮處理的松樹原木、伐樁以及疫區大樹的調運均可造成該蟲的遠距離傳播。

防治措施

1 乾基噴藥 成蟲揚飛期,在樹幹基部(1m以下)噴灑觸殺類藥劑,如綠色微雷等,有效阻止紅脂大小蠹傳播。
2 蟲孔施藥 每年揚飛後越冬前,發現新侵入孔(凝脂紅色、新鮮、發軟),用醫用注射器從侵入孔注入具有熏蒸、觸殺作用的藥劑(如敵敵畏、蟲線清等),或塞入毒丸、毒簽,施藥後用凝脂或濕泥把侵入孔堵死。
3 乾基熏殺 在5至9月份,用塑膠布綑紮侵入孔3個以上的樹幹基部1m以下部位,在塑膠布內放置3一5粒磷化鋁片劑,對有蟲伐樁可參照此法處理。
4 誘殺及防護 在中、重度發生區,害蟲相對集中的地方設定伐樁或懸掛誘捕器在成蟲揚飛期誘殺成蟲,有效降低蟲口密度。
5 天敵控制 一是開展天敵調查和選育工作,尋找和利用本地優勢天敵種類。二是引進大唼蠟甲、扁谷盜等天敵進行林間釋放試驗,觀察其野外生存能力和捕食能力,取得經驗後推廣套用。三是在防治工作中,應注意儘量保護天敵。
6 伐除枯死、瀕死木 伐除枯死、瀕死木在11月底以後到次年1月底進行。
枯死、瀕死木砍伐後,伐木、伐樁均需進行除害處理。
伐樁處理 用適當長度的塑膠布將樹樁全部封嚴,每伐樁內置3片磷化鋁,進行密閉熏蒸。
伐木處理 根據市場需要造材後將伐木剝皮,皮統一焚毀。剝皮木材攤放或運至林外,利用日曬或低溫將蟲殺死;或以林班為單位集中歸楞,每立方米放入磷化鋁10片,塑膠布封嚴,密閉熏蒸15天以上;或將剝皮木材沉入水中浸泡1個月以上。造材餘下的枝梢遠運出林區,或就地焚毀。
7 營林措施 首先要嚴格控制砍伐,避免因伐樁等造成大小蠹集中侵染;其次,在紅脂大小蠹發生區已實施過清理瀕死木措施,以及進行過間伐撫育的林地內,要加強管護,促進油松林的天然更新,保護灌木,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穩定生態群落形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