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包文化

紅包文化

紅包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之一,多用一張紅紙包裹一定數額的現金,由長輩發給晚輩,或者婚嫁喜慶有喜當作賀禮,以及對職員的酬謝等。紅包文化原先是出自於中國人禮尚往來的一種正常人際關係,體現和諧相處的友好情結,紅包文化除了體現中國人注重禮尚往來外,還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負義的心態。

簡介

紅包文化紅包文化
紅包,是中國古代人們傳承中華文化的一種禮節,它表達人們對親情、友情的一種聯繫,寄託著人與人之間的一份祝福和感恩的心愿:過年了,長輩要給來拜年的晚輩包紅包;年終了,公司老闆要給員工派紅包;下鄉了,領導要給受慰問的老百姓發紅包;結婚、生孩子、喬遷、過生日,親朋好友們要送紅包;走親訪友、看病人,要給紅包。

隨著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的日趨頻繁,“紅包文化”正在被賦予新的涵義。在一些紅包已經從熱熱鬧鬧的喜慶人群走向了無人打擾的安靜角落,贈送者不必高聲祈福,受贈者也不必大言稱謝。紅包的贈送過程就像是一次無聲的交易,無需鞭炮,無需喧嚷,它只承載著一份沉甸甸的心愿,在被贈者領受著紅包的光鮮與祝福的華麗之時,心裡也笑納著對方的良苦用心。包在最外面的,依然是祝福、感謝,包在最裡面的,卻可能是超越了正常人際交往的灰色交易。

2015年春節,搶紅包更成為網上最火爆的流行遊戲。微信、QQ、微博、支付寶都是戰場,各路明星、企業家、領導、段子手紛紛參戰。人人各謀其利,戰場上一片狼藉。有紅包搶固然爽,可眼瞅著很多人回家又要在“啥時買房”的逼問中默默找地縫,現在卻還在搶幾毛錢一個的紅包。

流行原因

明知道網路紅包沒有幾個錢,大家還是喜歡搶,是因為:

時間成本太低

紅包文化紅包文化
閒著也是閒著,與其替上帝操心世界末日,替汪峰操心大舅子,不如搶點紅包買個茶葉蛋吃,回頭默默發在朋友圈,還可以低調地炫個富。

近年人們看到網路上冬粉行銷風生水起,“耍猴技術哪家強”只是表象,其實冬粉行銷的真實基礎是億萬網民低廉的時間成本。不僅僅是幾毛錢的紅包搶得熱火朝天,任何一個轉發抽獎的微博都有無數擁躉,其他微博下邊都是罵聲一片,只有抽獎微博下面的隊伍最整齊,“抽我抽我”“樓主好人”……網際網路時代的人心最容易收買,只需要一個抽獎,一個紅包,你去看看馬雲微博下有多少人認爹就知道。當然這種人心也最易失去,抽獎前的誇獎和抽獎後的謾罵,搶紅包時的興奮和搶不到後的暴躁,轉化只在一瞬間。

圖個熱鬧

你會發現,有些分明很有錢的土豪,也熱衷於在各個群里搶紅包。他們不是葛朗台,只是把搶紅包當成一種集體活動。熱鬧之於國人,就像葡萄糖之於草履蟲,這種誘惑是不可以拒絕的,因為它發自本能。花錢湊熱鬧的事都有無數人願意乾,何況不花錢還有小錢賺。實踐證明,只有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最懂中國人,像搶紅包這種“移動支付創新”,矽谷想破腦袋都想不出。

等著撲火的飛蛾太多,只要稍有火光就有大批赴湯蹈火者。目前搶紅包時尚時尚最時尚,人們搶到的不僅是燒餅錢,更是晚上飯局上的談資。

觀點

中國人對紅包的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認為,紅包是人與人之間的禮尚往來;有人認為,紅包是為了維護與朋友的關係和自己的面子;也有人認為,紅包是一種社會人際關係的投資。

不管人們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它已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中國人的紅包到底往裡放多少錢,可能是一百,也可能是一仟,也有可能是一張支票,這主要視贈送者與受贈者之間的關係程度而表示多少心意。這樣,由此產生了一種游離於國家稅收體制之外的自行分配製度,這種分配製度是腐敗的重要根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