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字詞]

約[字詞]

約 yuē yāo 【釋義】用秤稱:約二斤蘋果|約一約體重。

簡介

約 <名>

(形聲。字從糸,從勺,勺亦聲。“糸”表示“纏束”、“綁定”。“勺”意為“專取一物”、“專注於一點”。“糸”與“勺”聯合起來表示“專門對一件物品進行綁定”。 本義:專物專綁。引申義:專門就一件事給出不可改變的承諾。

同本義

約[字詞] 約[字詞]

人尋約。――春秋·左丘明《左傳》注

又如:尋約(八尺長的繩子)

共同商定的事,共同議定要遵守的條文

盟約;相期的諾言

負約不償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又如:約酬(契約,文券)

約 <動>

纏束;環束

約之閣閣。――《詩·小雅·斯乾》

約,纏束也。――《說文》

凡任索約。――《考工記·匠人》。註:“縮也。”

約綏約轡。――《儀禮·既夕禮》

約yuē

⒈〈古〉套,捆縛:~車。~緊。

示例:王良之所以使馬者,約審之以控其轡。(《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審分》)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五回:“遂將車馬約在一邊,讓褒蠻子前隊過去。”

⒉拘束,限制:~束。制~。

明 梁雲構《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先生(袁可立)已去國,能約車從,戒無為輪蹄煩中外。”

⒊共同議定的要遵守的條款:定~。條~。訂~。公~。

⒋商定或預先說定的事:預~。如~。失~。

⒌請:~她來。特~。

⒍簡明,簡要:簡~。

⒎節儉:節~。儉~。

⒏大概:~計。大~。

⒐數學上指簡化分數,即用公因數去除分子和分母:4/8可~為1/2。

10.準備,置辦,配備。如: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觸龍說趙太后》)

約yāo

稱重量:把這袋米~一~,多少斤?

約yào 總要;綱要。

約dì 琴上圓形的星徽。

古希伯來民族宗教和文學經典。《約》共39卷,分為律法書(“摩西五經”五卷)、歷史書(十卷)、先知書(15卷)、詩文集(9卷)。

演變過程

約[字詞] 約[字詞]

常用詞語

約等(yué děng)

在數學中,表示相近的數值(準確值與近似值)之間的關係用約等表示。

和約(hé yuē)

是指敵對雙方的約定,通常是交戰雙方(國家或政府)之間,以正式結束戰爭和武裝衝突而簽署的條約。

契約(hé yuē)

指兩方面或幾方面在辦理某事時,為了確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而訂立的共同遵守的條文。

博文約禮(bó wén yuē lǐ)

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綽綽約約(chuò chuò yuē yuē)

形容女子姿態柔美的樣子。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字部】約

《廣韻》於略切《集韻》《韻會》《正韻》乙卻切,音藥。《說文》纏束也。《詩·小雅》約之閣閣。《傳》約,束也。

又《周禮·春官·大史》凡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有約劑者藏焉。《注》約劑,要盟之載辭。《禮·曲禮》約信曰誓。《疏》共相約束,以為信也。

又《禮·坊記》君子約言。《疏》謂省約其言也。

又《論語》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禮·坊記》小人貧斯約。《注》約猶窮也。

又《論語》以約失之者,鮮矣。《何晏注》儉約無憂患。

又《戰國策》蘇代約燕王曰。《注》約,止也。

又《莊子·逍遙遊》淖約若處子。《音義》淖約,柔弱貌。

又《荀子·勸學篇》春秋約而不速。《注》文義隱約。

又《呂氏春秋》旄象之約。《注》約,節也。一曰美也。

又《楚辭·招魂》土伯九約。《注》屈也。

又姓。約續,古賢者,見《韓非子》。

又《廣韻》於笑切《集韻》一笑切《韻會》麼笑切,音要。《前漢·禮樂志》明德鄕治本約。《注》師古曰:約,讀曰要。

又《集韻》於敎切,音靿。屈也。

又《集韻》乙角切,音渥。或作約,束也。

又《集韻》吉歷切,音激。纏也。

又同的。《枚乗·七發》九寡之珥以為約。《注》約亦的字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