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砌

同時也由五村輪值,一村一年輪流將化千大帝迎歸祠堂敬仰,以保清潔。 事後金家村家家戶戶製作糧食砌,不會製作的戶,邀請能工巧匠製作,村上以精巧製作為榮。 到了光緒年間,金家村製作糧食砌作品有:赤豆牌樓,虎豹、獅虎、白象、花瓶、和盆、大小五事、屏風等五十多種,能獨立完成製作人有一百餘人。

製作

首先要確定製作樣品,大致有鼎、燭台、花瓶、牌樓、台、亭、閣、塔、屏風、獅、虎、象、羊、麒麟、果盒、如意等吉祥物。定好樣品就要製作一塊平整光滑的木板用竹篾圍成模框,製成與製作物同樣大小的模具。再於模框中塗上一層膠黏物(原用黏性的糯米糊,現也可用萬士林),大件內需加細鋼絲,再用鉗子和竹插將糧食一粒一粒地依次排列,拼成花色圖案。在排列成圖案的平面上,塗上一層薄薄的黏合劑,傳統用蜂蠟與松香,經熔化後製成,拼件完成後,陰涼乾燥,乾固。按設計好的圖樣,細心組合,配上絲綢、花草、光片等飾物,外罩以玻璃木框,即成一件美觀別致的工藝品。
糧食砌工藝品規格大小不等,視製作者的設計和工時而定。糧食砌大者一尺左右見方,高約1尺—3尺,動物似普通玩具大小,可置於桌上。大者耗時數百工,小者數十工,形態多姿多彩,可保存數十年。

來源

浙江蘭谿市的金價村運用五穀雜糧,天然蜂蠟,松香等為原料,採用傳統防腐辦法及口傳心授的製作方法,保留了一項民間砌塑工藝——糧食砌。現已有數百年歷史。
乾隆年間,蘭溪金家村正當輪到化千大帝廟會輪值,村民為了供奉化千大帝,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家家戶戶運用芝麻、栗米、莧菜子、油菜籽、綠藍、赤藍等粘制牌樓,亭閣、麒麟、虎豹、屏風、爐盒等。正月,將化千大帝迎至“積慶堂”擺砌三天,八方親友看後嘖嘖稱奇。一時轟動蘭溪城鄉,事後代代傳承。2006年被金華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糧食砌傳承發展引起社會各界重視,也是一項值得研究的重點課題。

生存現狀

金家村地處蘭江下游,蘭城西部,距離蘭城約20公里,金家始祖於宋初年間,定居金家。村前左側有一座化千廟,廟內化千大帝盡受村民敬仰,本廟由金家、西壠、董店、橋下以及小麻車五村共有。同時也由五村輪值,一村一年輪流將化千大帝迎歸祠堂敬仰,以保清潔。輪值者謂之“當年”。因小麻車無人,由金價村加值半年,稱“月半年”。乾隆56年,金家村童屏嵐為了將全家“月半年”搞得與眾不同,授蘇州藝人之薦,赴蘇州學習製作糧食砌,回家後砌制糧食砌供奉化千大帝。每逢“月半年”金家村將化千大帝迎至積慶堂擺砌三天。事後金家村家家戶戶製作糧食砌,不會製作的戶,邀請能工巧匠製作,村上以精巧製作為榮。到了光緒年間,金家村製作糧食砌作品有:赤豆牌樓,虎豹、獅虎、白象、花瓶、和盆、大小五事、屏風等五十多種,能獨立完成製作人有一百餘人。民國二十五年(1936)農曆二月二,一堂“小五事”配以紅木玻璃盒送到蘭溪城隍廟供奉,備受各界讚賞。1949年,神會廢除,糧食砌隨之停止活動。尤其文革期間,糧食砌被列為“四舊”內容,村內保存糧食砌餘部銷毀。1971年,蘭溪外貿部為了挖掘民間工藝,金家村連夜製作“龍亭”在蘭溪展出,受社會各界的好評;1997年,童拓基聽說 複製糧食砌,非常高興,停辦診所,三年時間內個人投資5萬餘元,培養徒弟一人,製作《六角蘭花》、《中華鼎》《牌樓》《雷峰塔》《梅蘭菊竹》等作品15件。其中《雷峰塔》用140萬粒雜糧花去一年多時間製作高1.2米,直徑80公分巨作。同時童拓基老藝人自費參加北京、杭州、金華、中國蘭溪第五屆蘭花節等民間工藝的展覽。他製作的《牌樓》《蘭花》參加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普查成果展,獲<天工優秀作品秀>。糧食砌面臨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現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