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追尋:超個人心理學及其治療理論研究

心理學探新,1994年第2期。 心理學報,1997年第3期。 心理學報,2001年第1期。

內容介紹

本書旨在以前人研究為基礎,以重要的第一手文獻特別是新近的文獻為根據,揭示超個人心理學的基本概念,追溯其誕生的背景和學術淵源,介紹這一領域的主要理論和套用模型,及超人心理學所引起的一些爭論。
目錄
1心理學的新勢力(?8?)
1?1誕生的過程(?8?)
1?2定義的沿革(13)
1?3基本理念與假設(25)
1?4誤解的澄清(31)
2背景與淵源(36)
2?1經濟與政治(36)
2?2文化與生活方式(38)
2?3西方的傳統(41)
2?4東方的魅力(47)
2?5物理學的榜樣(57)
2?6心理學的先驅(62)
3超越自我實現(71)
3?1馬斯洛與超個人心理學(71)
3?2馬斯洛的科學觀(73)
3?3〖ZK(〗需要層次模型的修正〖ZK)〗(74)
3?4自我實現的超越性(76)
3?5超越性人格的特徵(?78?)
3?6超個人的社會組織模型(?83?)
4心理綜合的高度(?86?)
4?1阿薩鳩里的“心理綜合”(?86?)
4?2“高度心理學”的立場(?87?)
4?3心理綜合的目標與歷程(?89?)
4?4心理綜合的練習(?91?)
4?5心理綜合與其他心理學的關係(?97?)
5意識的模型(100)
5?1維爾伯與意識譜(100)
5?2意識譜與治療學派(106)
5?3發展理論(107)
5?4其他理論(112)
5?5個人經驗的見證(114)
6主要的治療模型(116)
6?1格羅夫的全回歸模型(116)
6?2沃西本的新榮格理論(120)
6?3阿里的鑽石理論(125)
6?4超個人的心理分析(127)
6?5超個人的存在主義(132)
6?6身體中心的超個人學派(137)
7意識的異常狀態(142)
7?1致幻劑與意識的異常狀態(142)
7?2致幻劑的效果與治療模型(144)
7?3感情增強者的效果與治療(151)
7?4致幻劑治療的指導方針(153)
7?5如何處理“糟糕的旅程”(156)
7?6致幻劑治療要注意的問題(157)
7?7異常狀態治療的局限(158)
7?8意識異常狀態的意義(160)
8瀕死經驗(162)
8?1瀕死經驗的現象學描述(162)
8?2瀕死經驗的意義(165)
8?3瀕死經驗的臨床問題(169)
8?4瀕死經驗治療的目標(171)
8?5有關的治療策略(172)
9靜修的藝術(178)
9?1靜修及其相關背景(178)
9?2靜修的心理要素(183)
9?3靜修的心理效果(187)
9?4靜修的生理效果(189)
9?5靜修治療的效果(191)
9?6靜修治療應注意的問題(192)
10全局性的問題(195)
10?1超個人經驗的主要特徵(195)
10?2超個人治療的臨床法則(200)
10?3超個人心理學的方法論(204)
10?4超個人領域的現狀與趨勢(208)
10?5超個人的知識體系(216)
11批評與回應(219)
11?1羅洛·梅的批評引起的爭論(219)
11?2兩種人本心理學的辯論(224)
11?3斯耐德與維爾伯的爭論(255)
11?4艾理斯與維爾伯的論戰(271)
11?5一種建設性的批評(292)
12超個人心理學的貢獻(301)
12?1關於心理學的對象(302)
12?2關於心理學的方法(306)
12?3關於心理學的任務(308)
12?4關於心理學的學科性質與價值取向(312)
12?5關於心理學的套用(318)
12?6超個人心理學與現時代(319)

作者介紹

郭永玉教授簡介
姓名: 郭永玉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 1963年5月
民族 :漢族
籍貫 :湖北隨州人
學位: 博士
職稱: 教授 /博士生導師
職務: 基礎心理學教研室主任、基礎心理學專業碩士生導師組組長、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 :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人格心理學
工作單位: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學系
地址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教科院心理系,郵編 430O79
電子郵件 : [email protected]
經歷 :
1980年9月——1984年6月,在華中師範學院教育系學習,獲教育學學士學位。
1984年6月——1988年8月,在襄陽師專任教。
1988年9月——1991年6月,在華中師範大學學習,獲心理學碩士學位,導師為王啟康教授。
1991年7月——今,在華中師範大學任教。
1996年9月——2000年6月,在南京師範大學學習,獲心理學博士學位,導師為楊鑫輝教授。
1998年8月——1999年8月,在美國Institute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ITP)和University of New Mexico(UNM)訪學。
2000年10月起,在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後流動站西方哲學專業做博士後研究,導師為鄧曉芒教授。
1999年10月任副教授,2001年9月被破格晉升為教授,2004年6月任博士生導師。
兼職 :
1.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基礎教研室主任,基礎心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組組長
2.中國心理學會理論與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3.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探新》期刊編委
4. 湖北省暨武漢市心理學會常務理事
獲獎情況 :
1. 1990年獲校研究生優秀論文三等獎。
2. 1994年獲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
3. 1994年被學校評為“三育人”先進個人。
4. 1994年被教科院評為教學二等獎。
5. 1995年獲武漢市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
6. 1997年11月在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活動中被教科院評為一等獎。
7. 1997年12月被學校評為教學優秀獎。
8. 1997年11月獲南京師大研究生科研成果一等獎。
9. 1997年12月獲南京師大高覺敷一等獎學金。
10. 1998年1月獲華中師大93-97年度教學二等獎。
11. 2000年6月被南京師大評為“優秀畢業研究生”。
12 .湖北省第三屆 (1999-2000 年 ) 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13 . 第二屆全國教育圖書二等獎( 2001)。
14.第三屆全國教育圖書二等獎(2003)。
主要著述 :
著作
1. 郭永玉著:《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羅姆的人本精神分析》,28萬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台灣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繁體字版。此書為車文博主編、郭永玉等助理主編《20世紀西方心理學大師述評》叢書(共15卷,每卷20-30萬字)中的一卷。《心理學探新》雜誌2000年第4期和《光明日報》2001年1月11日均有專文評論此套叢書。該套叢書曾榮獲第二屆全國教育圖書二等獎(2001)。 湖北省第三屆 (1999-2000 年 ) 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 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尋——超個人心理學及其治療理論研究》。23萬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該專著榮獲第三屆全國教育圖書二等獎(2003)。
3.郭永玉: 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載葉浩生主編《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郭永玉: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載楊鑫輝主編,郭永玉、郭本禹副主編《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郭永玉: 現代心理學概觀。載劉華山、郭永玉主編《學校教育心理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 郭永玉: 學習動機。載劉華山、郭永玉主編《學校教育心理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 郭永玉: 霍妮的社會文化的神經症理論。載葉浩生主編,郭永玉等副主編《心理學理論精粹》。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 郭永玉: 沙利文的精神醫學的人際理論。載葉浩生主編,郭永玉等副主編《心理學理論精粹》。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 郭永玉: 卡丁納的精神分析文化人類學。載葉浩生主編,郭永玉等副主編《心理學理論精粹》。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 郭永玉: 弗洛姆的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理論。載葉浩生主編,郭永玉等副主編《心理學理論精粹》。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 郭永玉: 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載楊鑫輝主編《心理學通史》。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郭永玉: 人格。載全國重點師範大學合編教材《心理學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13.郭永玉:策動心理學。載楊鑫輝主編《新編心理學史》。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pp.194 ~ 206。
14. 郭永玉:超個人心理學。載楊鑫輝主編《新編心理學史》。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pp.388 ~ 404。
論文
1.郭永玉:論弗羅姆的性格學。教育研究與實驗,1990年第4期。教育科學報(中央教科所主辦,現《教育文摘周報》) 1991年4月26日摘登。獲1990年校研究生優秀論文三等獎。
2.郭永玉:論弗羅姆心理學說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淵源。教育研究與實驗,1993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月刊1993年第6期全文轉載。1994年獲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
3.郭永玉:心理學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之關係芻議。現代教育研究,1993年第1期。
4.郭永玉:論弗羅姆的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研究,1993年第4期。1995年獲武漢市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
5.郭永玉:論弗洛伊德的悲劇人格。心理學探新,1994年第2期。
6.郭永玉:普通心理學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高教與人才,1994年第3期。
7.郭永玉:狂歡、舞蹈、搖滾樂與社會無意識。社會心理研究,1994年第4期。被收入《心理學理論與套用研究》,楊鑫輝主編,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版。
8.郭永玉:作為心理學概念的理想、信念、世界觀。教育研究與實驗,1995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月刊1995年第11期全文轉載。
9.郭永玉:心理學欠缺人文精神,教育學欠缺科學精神。教育研究與實驗,1995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教育學》月刊1996年第2期全文轉載。
10.郭永玉: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的形成。國外社會科學,1995年第12期特刊。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月刊1996年第6期全文轉載。
11.郭永玉:霍妮的社會文化神經症理論及其歷史地位。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996年第2期。
12.郭永玉:弗羅姆社會心理學的邏輯體系。社會心理研究,1996年第2期。
13.郭永玉:精神分析夢論的三個里程碑。醫學與哲學,1997年第3期。
14.郭永玉:飢餓、性與母性。醫學與哲學,1997年第6期。
15.郭永玉:沙利文精神醫學的人際理論。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997年第3期。
16.陶宏斌、郭永玉:實證主義方法論與現代西方心理學。心理學報,1997年第3期。
17.陶宏斌、郭永玉:現象學方法論與現代西方心理學。華東師大學報教育科學版,1997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月刊1998年第2期全文轉載。
18.郭永玉:行為的動力:心理學家的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1997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月刊1997年第8期。
19.郭永玉:“逃避自由說”的文本解讀。華中師大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 5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月刊1998年第2期全文轉載。
20.劉建國、郭永玉:成為一個人:羅傑斯的心理治療理論要義。醫學與哲學,1997年第11期。
21.楊鑫輝、汪鳳炎、趙凱、郭永玉:論潘菽“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思想。心理學動態,1997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月刊,1997年第7期全文轉載。
22. 郭永玉:卡丁納的精神分析文化人類學述評。社會心理研究,1998 年第2 期。
23.郭永玉、陶宏斌:西方心理學的實證主義與現象學方法論之比較。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月刊2000年第3期全文轉載。
24. 郭永玉: 超個人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5月。
25. 郭永玉:蘇蒂奇與超個人心理學的誕生。楊鑫輝主編:心理學探新論叢(2000)。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207頁。
26. 郭永玉:超個人心理學的基本理念。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月刊2001年第1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1年第1期摘登。
27. 郭永玉:超個人心理學的界說。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年第6期。
28. 郭永玉:先秦情慾論。心理學報,2001年第1期。
29. 郭永玉: 紀念著名心理學家朱希亮先生誕辰100周年。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1期。
30. 郭永玉: 超個人心理學的形成與發展。國外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
31. 郭永玉: 真我的追尋——阿薩鳩里的“心理綜合”的人格理論與治療模型。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月刊2001年第10期全文轉載。
32. 郭永玉 : 馬斯洛晚年的超越性人格理論的形成和影響。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第2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月刊 2002年第10期全文轉載。
33. 郭永玉: 麥獨孤策動心理學的貢獻。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第69-74頁。
34. 郭永玉: 榮格及其學派與超個人心理學。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年第5期,第535-539頁。
35. 郭永玉: 靜修與心理健康。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第75-81頁。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月刊 2002年第12期全文轉載。 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 2003年第1期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期摘登。
36. 郭永玉: 論物理學作為心理學的榜樣。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年第4期,第41-43頁。
37. 郭永玉: 兩種人本心理學的辯論。心理學探新,2003年第1期。
38.郭永玉:超個人心理學觀評析。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39.郭永玉:瀕死經驗及相關的心理治療問題。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第122-126頁。
40.趙冬梅、郭永玉:用整合的觀點看情緒。 心理學探新, 2003年第3期,第20-24頁。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月刊 2003年第12期全文轉載。
41. 陳繼文、郭永玉 : 人格心理學中的潛意識研究。湖南師大教育科學學報, 2004 年第 1 期。
42.趙慧娟、郭永玉:性別差異研究的四種取向。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5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月刊 2003年第11期全文轉載。
43. 蔣京川、郭永玉: 動機的目標理論。心理科學進展,2003年第6期。
44. 陳繼文、郭永玉: 人格心理學中的潛意識研究。湖南師大教育科學學報,2004年第1期。
主持研究課題:
1.超個人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項目(2000-),教外司留[2000]479號,經費1萬元。已結項。
2.人格心理學當代研究的整合性建構及其教育套用。華中師大校基金重點項目(2000-2002),經費1.5萬元。已結項。
3.人格心理學的理論研究與主題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後研究項目(2000-2002),經費4.0萬元。已結項。
4.人格心理學基本範疇研究。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01-2002),中博基[2001]5號,第29批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金獲得者,經費1萬元。已結項。
5.人格心理學專題研究的整合性建構及其教育套用。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2003年青年基金項目,經費1萬元。在研。

作品目錄

目錄? ?
1心理學的新勢力(?8?)
? 1?1誕生的過程(?8?)
? 1?2定義的沿革(13)
? 1?3基本理念與假設(25)
? 1?4誤解的澄清(31)?
2背景與淵源(36)
? 2?1經濟與政治(36)
? 2?2文化與生活方式(3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