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樣人格

精神分裂樣人格

精神分裂樣人格障礙又稱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其特點是對值得愉快的事情缺乏愉快感,同時對別人也缺乏親切溫暖的表現,對表揚和批評都無動於衷,對其他事情(包括性生活)也缺乏熱情和興趣;社會被動性,無精打采和淡漠,缺乏情感投入的人際關係,沒有知友,做事常我行我素,從而顯得怪癖;超然,孤獨,對自己和別人都難以保持熱情。這種人格患者常避免與人來往,因此較少與人發生衝突。他們雖然不是精神分裂患者,但有可能做白日夢或富於幻想。

分析

精神分裂樣人格又稱精神分裂症人格,人格障礙的類型之一。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三版對精神分裂樣人格的臨床性進行了描述;患者具有明顯的孤僻和退縮行為,缺乏主動性和進取心,把退避到過分的白日夢作為一種防禦,並戴上儘可能不顯露內部情感的社會面具;患者的社會關係極其貧乏,不好與人交往,沒有朋友,自身忙於能夠獨自完成的任務或癖好;患者追求隱居生活,但不會達到妄想的程度;患者缺乏表達幽默或敵意的能力,情感冷淡,對他人的表達感受時運用的非語言線索(手勢、表情、聲調、目光等)表現出相對的遲鈍;患者給熟人的感覺常常是“如墜霧裡雲中”,“好似外星人”,“脫離現實”等等。有些精神分裂患者病前屬於精神分裂樣人格,但這類人格不一定都發展成精神分裂症。

退縮行為

心理學家W.塞繆爾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樣人格患者的退縮行為,主要是由於對他人的評價過於敏感而造成的。這種退縮的舉動必然導致患者對他人的表揚或批評表現出情感上的冷淡,缺乏溫和,加之社會貧乏,不好與人類交往,因此患者在異性求愛中不大可能成功。一般來說,精神分裂樣男性患者通常獨身,而女性患者卻有可能結婚,因為她們是正常男性求愛意圖的消極接受者。研究還表明,再職業方面,精神分裂樣人格患者興趣狹窄、志向模糊、工作經常變動、業績拙劣等。他們經常遲到,易於誤解,當工作緊張時,常感到不自在;而當工作不足以填補空閒時間時,卻甘願無所事事,不喜從事娛樂或製造活動。但是,患者在最低限度的社會交往崗位上卻乾的十分出色。

成因與特徵

成人的精神分裂樣人格障礙通常有著“兒童期和青春期精神分裂樣人格障礙”綜合症的前因。精神分裂樣人的兒童很少有知心朋友,他們結交的任何一個朋友都有可能是另一個孤獨者,結果朋友之間迴避一切群體活動。精神分裂樣的青少年表現出一種過度的抑制和衝動,且周期不穩定。如果強迫他們尊奉社會行為標準,則有可能引起敵意或攻擊。他們的智商高於平均水平,單在學校里未能充分發揮學習潛力。他們特別喜歡反映暴力和超自然主題的影視情節,也許是因為在這些活動中容易使自己“消失”。

精神分裂症

上面說過,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都表現出一種精神分裂樣人格,但這不等於說具有精神分裂樣人格障礙的人都會發展為精神分裂症。心理學家莫里斯等人於1954年對54名在兒童指導診所進行診斷的患者作了調查,這些患者的年齡在16~27歲之間,他們表現出過分的害羞、退縮和潛在的精神分裂病狀。研究結果表明,後來,患者中只有兩人具有精神分裂症傾向,而其中真正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症的只有一人。

治療

1980年,《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三版問世時,引用了莫里斯等人的研究,並對其原因作了如下的解釋:“退縮和自我專注有可能增加兒童期精神分裂樣人格的出現,也有可能減輕精神分裂樣人格 ,並為角色適應的社會技能所取代。造成這種狀況的惡化或緩解的因素尚不清楚。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在精神分裂樣中,男性高於女性。”

成因

自本世紀70年代以來,人們對精神分裂樣人格障礙的研究比較集中在兩個領域:遺傳傾向和家庭背景。心理學家赫斯頓認為,精神分裂樣人格的發展存在著遺傳傾向,他稱之為“遺傳傾向的精神分裂病樣”,並估計這類患者中約1/3的人將最終發展成為精神分裂症。餘下的人因為環境因素和體質因素使遺傳傾向得以緩解,從而不同程度的仍表現為精神分裂樣人格,而非精神分裂症。心理學家羅森等人對精神分裂樣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背景進行了研究,發現導致這類心理障礙的若干環境因素。他們把拒絕或過分溺愛孩子的母親稱作“精神分裂基因”,在這一基因中,母親的行為可能是孩子後來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而且對他人的需求和感覺特別遲鈍的父親也可能是造成孩子精神分裂樣人格障礙的原因之一。此外就夫妻雙方而言,倘若配偶之間處於不幸的“婚姻破裂”狀況之中,即一方對另一方的幻想破滅,或共存於“婚姻傾斜”狀況之中,即占統治地位的一方表現出心理失調的綜合症,而這種心理失調的綜合症為另一方消極接受或分擔,都可能成為導致夫妻之間一方的精神分裂樣人格的原因。

如何預防發生

1、堅持維持量服藥治療是最有效的預防復發措施臨床大量統計資料表明,大多數精神分裂症的復發與自行停藥有關。堅持維持量服藥的病人復發率為 40% 。而沒堅持維持量服藥者復發率高達 80% 。因此,病人和家屬要高度重視維持治療。
2、及時發現復發的先兆,及時處理:精神分裂症的復發是有先兆的,只要及時發現,及時調整藥物和劑量,一般都能防止復發,常見的復發先兆為:病人無原因出現睡眠不好、懶散、不願起床、發獃發愣、情緒不穩、無故發脾氣、煩躁易怒、胡思亂想、說話離譜,或病中的想法又露頭等。這時就應該及時就醫,調整治療病情波動時的及時處理可免於疾病的復發。
3.心理適當調節:在治療之後,精神分裂症能否復發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心理調節,如果病人心理不平和,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導致精神分裂症的復發,所以幫助病人保持平和的心態,克服性格上的弱點,如孤僻、急燥、意志薄弱和興趣狹窄等,學會自我調節感情,以增強抗病能力。
4、堅持定期門診複查一定要堅持定期到門診複查,使醫生連續地、動態地了解病情,使病人經常處於精神科醫生的醫療監護之下,及時根據病情變化調整藥量。通過複查也可使端正人及時得到諮詢和心理治療解除病人在生活、工作和藥物治療中的各種困惑,這對預防精神分裂症的復發也起著重要作用。
5、減少誘發因素家屬及周圍人要充分認識到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後精神狀態的薄弱性,幫助安排好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經常與病人談心,幫助病人正確對待疾病,正確對待現實生活,幫助病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學會對待應激事件的方法,鼓勵病人增強信心,指導病人充實生活,使病人在沒有心理壓力和精神困擾的環境中生活。
6、開展社區精神病防治工作,要早期發現病人,早期治療,預防復發必須在社會建立精神疾病的防治機構,在基層醫療保健組織普及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識。建立社區精神病防治機構以來,精神分裂症的復發率有較明顯的下降。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 第二版》中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一症狀標準 要符合下述三項:
.有特殊的行為模式:表現在情感警覺性衝動控制感知和思維方式等方面有明顯與眾不同的態度和行為
.具有的特殊行為模式是長期的持續性的不限於精神疾病發作期
.其特殊行為模式具有普遍性致使其社會適應不良
二嚴重程度標準:符合下述兩項之一:
.社交或職業功能明顯受損
主觀上感到痛苦
三病程標準:開始於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現年歲以上
四排除標準:人格障礙不是由下列疾病引起:
嚴重軀體疾病;
腦器質性疾病;
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
.嚴重的或災難性精神刺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