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姓

粟姓出自華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粟陸氏,伏羲後人。 漢有粟融,字客卿。 清有嘉慶舉人粟應宏。 中國姓氏集:清時有粟耀,渾源人,字仲然,道光時進士,累官湖北按察史。 此外,有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殺改為粟姓。 此外,滿族中有粟姓。粟姓也是明朝山西 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在炎黃古史傳說體系中,排列在前的是 伏羲(太皞系)、然後依次是神農(炎帝系)、軒轅(黃帝系)等等,至於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陸氏、驪畜氏、赫胥氏, 尊盧氏、祝融氏等,則是從伏羲氏到神農氏之間過渡的氏族人物,屬於太皞系。

粟姓來源

分布與地域

粟姓也是明朝山西 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如果是河南的有很大的可能是來源於大槐樹遷民的後人。 比如:臨漳縣粟崗村: 明洪武十八年,漳河發大水,將原崗村沖毀,後以粟姓為主的村民南遷,另 建新村,取村名粟家崗村,後簡化為粟崗村。粟崗村有耕地1314畝,農業人口1152人。 粟辛莊: 據查,明初,粟姓人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故名粟新莊,後演變為粟辛莊。粟辛莊耕

粟姓粟姓
地面積1230畝,農業人口1103人。 泰安市泰山區粟林莊:因村近粟姓墳地,初名“粟家林”,後演化為“粟林莊”。 總的來說,粟姓人少而且分散在大江南北,從東北到中原 從華北到南方湘粵台灣等省均有粟姓後人。

來源四說

①姓纂:漢有治粟都尉,因官以為姓。 ②姓氏考略:按治粟都尉,為 治粟內史之誤,望出江陵。 ③魏志:有魏郡太守粟舉。 ④中國姓氏集:宋時有粟大用,字行之,武宣人,仕至南雄太守。

粟姓家譜

我就姓粟,我老家的族譜上寫了我們粟家的姓氏來源——粟姓是改姓,也就是後來才有的,不是古老的姓,反正《老百家姓》里是沒有的。我的祖先在山東,原很可能姓孫(這個我記不清楚了),後舉家向南遷徙,到了今廣西和湖南交屆的地方(山區),遇上了匪徒,為保命大家丟下行李跑進一片野粟地里躲避,匪徒拿了所有的東西就走了。祖先們保住了命很高興,但是馬上發現他們沒有任何食物了,根本走不出這片地方,只好就地摘野粟來吃,當時他們還不知道這種植物是什麼,只是堵一下運氣。結果他們就靠這些野粟活了下來。後來他們走到有人煙的地方,就問當地的農民救了他們兩次的這種植物是什麼,當地的人說是粟,祖先們焚香膜拜,為了表示感謝,改姓粟。現在看來很不可思儀,但是在當時為了感謝救命之恩而改姓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這件事情很正式的被記在我們的族譜中。我其實沒有看過這個族譜,是我爺爺去世的時候,我爸爸回老家報喪,才第一次看到了族譜。很久以後我爸轉告我的時候,我還笑著說,怎么這事就像小說里寫的情節一樣。當時沒往心裡去,所以以上寫的不一定100%對,但是保證90%是對的。另外囉嗦一句,我爸當時堅持要把我的名字寫進族譜(我是女的,本來按封建慣例我的名字是絕對不會寫進族譜的),結果還真的寫了,我爸真疼我呀!雖然我不在意這些,呵呵!言歸正傳,族譜還寫了,當時就在改姓之地,兄弟倆分了家,其中一家又再往南走了一些,也定居下來,其實沒隔多遠,但是剛好被分在廣西和湖南兩個省。湖南的一支出了粟裕大將,廣西的一支後來又分了一次家,一家一直留在原地,即在桂林市的最北一個縣,成了粟家村,和湖南交界(還在,歡迎去旅遊);另一支遷到了桂林市臨桂縣的一個叫兩江的地方,我爺爺就是在這裡出生。桂林的靈渠上還有一座粟家橋,就是當時的粟家財主捐錢修的。我還專門跑到橋上照了張相,百年古橋啊!粟裕的簡介樓上的已經寫了,不過還有一些是我們家族比較清楚的但是歷史上不一定寫出來的,這裡就不好多說了。粟裕打仗很厲害的,立下很多戰功。建國的時候,主席要封他做元帥,他說我太年輕,還有那么多革命老同志也立有赫赫戰功,封他們先吧,後來一共封了10大元帥和10大將軍,粟裕排10大將軍之首,當時被大家稱為“將頭帥尾”,傳為美談。

遷徙分布

據我所知我們族譜上寫的是,我們祖先姓米,因遭奸臣陷害,跑到現在的湘西,頭上加了個西,所以就姓粟.我們粟氏班輩排行是:正大成明啟,學道登雲貴,光祖萬世興,家庭開仁義,永樂太平春,後還有26輩。這就是粟氏的家譜。

①風俗通:古粟陸氏之後。望出長女。 ②中國姓氏集:清時有粟耀,渾源人,字仲然,道光時進士,累官湖北按察史。 ③風俗通義:古粟陸氏之後,漢有粟融,字客卿。按,清有嘉慶舉人粟應宏。 粟姓按《風俗通義》:古粟陸氏之後 (遠古時代,經盤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女媧 氏以至神農氏,天下為12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陸氏、驪畜氏、軒轅氏 、赫胥氏、尊廬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在炎黃古史傳說體系中,排列在前的是 伏羲(太皞系)、然後依次是神農(炎帝系)、軒轅(黃帝系)等等,至於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陸氏、驪畜氏、赫胥氏, 尊盧氏、祝融氏等,則是從伏羲氏到神農氏之間過渡的氏族人物,屬於太皞系。容成氏和倉頡氏較晚), 據《易·繫辭·疏》《禮記正義·序》《帝王世紀》和《漢書·古今人表》等多種史料記載:“太昊庖羲氏沒,女媧氏立為女皇,亦風姓,承庖犧制度, 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 中央氏, 粟陸氏, 驪連氏, 赫胥氏, 尊蘆氏, 混沌氏, 昊英氏, 有巢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陰康氏, 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 可見粟姓出自華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粟陸氏,伏羲後人。 漢有粟融,字客卿。 清有嘉慶舉人粟應宏。中國姓氏集:清時有粟耀,渾源人,字仲然,道光時進士,累官湖北按察史。粟崗村現有耕地1314畝,農業人口1152人。粟辛莊: 據查,明初,粟姓人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故名粟新莊,後演變為粟辛莊。粟辛莊耕地面積1230畝,農業人口1103人。 泰安市泰山區粟林莊:因村近粟姓墳地,初名“粟家林”,後演化為“粟林莊”。 總的來說,粟姓人少而且分散在大江南北,從東北到中原 從華北到南方湘粵台灣等省均有粟姓後人。

歷代名人

粟裕(1907-1984)湖南會同人。早年參加革命,一九二七年從共青團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一九二八年上井崗山。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班、連、營、團、軍、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一九三四年參加紅軍北上先遣隊。失利後轉戰 浙南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任閩浙軍區司令員。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新四軍支隊副司令,江南、蘇北指揮部副指揮、師長政委、蘇中軍區和蘇浙軍區司令員、政委,黨委書記。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中軍區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代司令、代政委,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他戎馬生涯身經百戰,指揮才能卓越,為人民解放事業戰功卓著,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大將。解放後歷任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央軍委常委、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政委等職。是黨的八大至十一大中央委員,十二大中顧委常委。又是全國人大二、四屆常委、五屆副委員長。

粟應宏,明代潞州人。文學家,著述甚多,主要有《太行集》、《仙居集》等。粟應麟、粟應宏兄弟二人在詩歌文學方面頗有造詣,風格獨具,成為當時很有影響的詩文家,被稱之 “粟氏雙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