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養的智慧:李聃的普林斯頓之路

比如說,孩子不好好吃飯是一個讓很多父母頭痛的問題。 因為我們儘量少插手李聃的學習和生活,李聃真的成了一個獨立而自覺的孩子。 也有人會說,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粗養的,有的孩子就是要管得嚴一點。

圖書信息

書 名: 粗養的智慧:李聃的普 林斯頓之路
作 者: 張力慧,李晟,陳業
出版社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5月1日
ISBN: 9787539156293
開本: 16開
定價: 22.00元
中國早期教育研究會推薦
廣州購書中心2010年8月“我愛我讀”推薦書籍

內容簡介

《粗養的智慧:李聃的普林斯頓之路》介紹了從中國到德國,再從德國到美國,華裔少年李聃在亨利崗如何由一名“新鮮人”逐漸蛻變成普林斯頓優秀的大學生。令人跌破眼鏡的教育方式——“放手”、“無為而治”,這樣的“粗養”方式是如何培育出優秀的普林斯頓少年的呢?書中的“父親手記”會告訴你這個秘密。當嬌生慣養寵溺了備受爭議的81後,90後,甚至00後,當叛逆與壓抑讓人不知所措時,讓《粗養的智慧:李聃的普林斯頓之路》告訴你“粗養智慧”的所在。

圖書目錄

父親手記:男孩女孩都要粗養(代序)
引子亨利崗的新鮮人
第一章 你說西紅柿,我說“西紅柿”
父親手記:無心插柳的“國際人”
第二章 忙碌的一天
父親手記: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章 龍的傳人
父親手記:言傳不如身教
第四章 游泳的魅力
父親手記:發自內心的才是最好的
第五章 作家夢
父親手記:文科生?理科生?
第六章 編輯部的故事
父親手記:不妨從小就有點野心
第七章 到夏令營去
父親手記:做孩子的堅強後盾
第八章 向高處瞄準
父親手記:給孩子一個吃苦的機會
第九章 亨利崗紅魔
父親手記:把“好玩”變成一種動力
第十章 常青藤之旅
父親手記:和孩子一起去旅行
第十一章 與爸爸同事
父親手記:給孩子的夢想減負
第十二章 與哪一所大學有緣?
父親手記:讓孩子選擇自己的路
第十三章 寫出一個真實的我
父親手記: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
第十四章 感恩節之約
父親手記:學會做一個好聽眾
第十五章 你雅虎了嗎?
父親手記: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第十六章 再見了,亨利崗
父親手記:一個普林斯頓學生的快樂生活(代後記)

書摘

父親手記:男孩女孩都要粗養(代序)
剛到德國的時候,我們常帶李聃到社區公園去玩。與遊樂場中的各色人等相處多了,我們很快就發現了德國父母的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對孩子遠不如我們中國父母那么關心。中國父母對孩子盯得緊。他們通常不離孩子左右,一邊呵護孩子,一邊給予他們各種指導:“不要坐在地上,這裡不乾淨。”“哎呀,沙子怎么搞到臉上了!”“滑梯是從上往下滑的,不要從反面爬上去。”而德國父母則大都是一副悠哉游哉、神定氣閒的樣子。他們有的坐在椅子上看書,有的和其他父母聊天,有的則津津有味地在一旁觀察自己的孩子。就是和孩子一起玩的,也大多是充當孩子的玩伴和幫手,很少有一直在孩子耳邊嘮嘮叨叨、指指點點的。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真替德國孩子捏了一把汗。父母們都這樣對孩子不管不顧、不聞不問的,萬一孩子出了事怎么辦?要是他們把沙子塞到嘴裡去了呢?要是他們爬滑梯時不小心滑下去,把皮蹭破了呢?
但時間久了,這種現象見多了,我們對德國父母的態度就習以為常了,也漸漸理解起來。孩子雖小,卻不是什麼都不懂。他們知道沙子不如糖果好吃,不小心弄進嘴裡,一般都會吐出來。而且,很多事情都是小事一樁,像吞了幾粒沙子到肚子裡,弄髒了衣服,擦破了腿上的皮,都沒什麼了不起,不值得大驚小怪。事實上這些經歷都可以成為孩子學習的機會。他們痛了,髒了,不舒服了,下次就會學著點。而且,德國父母這種“放任自流”的態度顯然沒有導致什麼社會問題 :德國孩子不是都長成了健康活潑的年輕人嗎?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們開始思考起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來。做父母的都愛為孩子操心,總在孩子耳邊念念叨叨的,怕孩子這沒做好,那沒做好,我們也不例外。但在我們操的這些心中,有多少是必要的,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處的,有多少可有可無,主要是為了平息父母自己內心的焦慮呢?
我們業餘時間愛在院子裡種菜種樹。我們注意到,種樹要成功,關鍵要做到三點:第一,樹苗要健康茁壯;第二,要將樹苗種在陽光充足、土壤條件合適的地方;第三,種樹的坑要挖得大,底肥要施足。這幾點做好之後,剩下的事情就相對容易了。只要適當地澆水和施肥,遇上霜凍、蟲害等緊急情況時採取必要措施,基本上樹苗都會長得又高又直。如果我們放心不下,時時刻刻無微不至地關照樹苗,並不一定能讓樹苗長得更快更好,弄得不好還會拔苗助長,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會栽出滿園的“病梅”來。
養育孩子應該也是同樣的道理。俗話說,“窮養兒,富養女”,也有人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我覺得在今天的社會裡,不管男孩女孩都應該“粗養”。就像樹苗的種子裡有長高長直的基因一樣,大多數孩子都想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而且都有一定的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我們在為他們設定基本界限的前提下,少控制約束,少越俎代庖,少婆婆媽媽,多給他們空間和自由,讓他們自己去磕磕碰碰,他們的自我意識會覺醒得更早,他們的性格會更加堅強,他們的能力也會得到更充分的發展:一句話,他們會成長得更加茁壯的。
我自己小時候就是一個無拘無束的野孩子。我父母都不是知識分子,性格都很隨和,極少過問我的學業。上中學的時候,我曾經有過開學前最後一天才記起來做暑假作業的“劣跡”。但我不也成了一個身心健康、安居樂業的人嗎?
因為有這些想法,我們對李聃開始嘗試一種“寬容加信任”的“無為而治”的管教方法。比如說,孩子不好好吃飯是一個讓很多父母頭痛的問題。為了讓孩子多吃點,很多父母會不辭辛勞地跟在孩子後面窮追不捨,用別出心裁的方法讓孩子張開口,好把握時機把一口飯塞進去,或是跟孩子討價還價,比如“你多吃一口就可以看半小時電視”之類的。我們拒絕使用這樣的方法。如果李聃不要吃飯了,我們就算了。因為我們相信,即使是心智還不成熟的孩子,也不喜歡餓肚子的滋味。如果李聃不要吃了,他多半是吃飽了。如果他是挑食,那么他很快就會發現,挑食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我們家裡不買零食,如果他因為挑食而沒吃飽,得等到下一頓飯時才有填飽肚子的機會。吃了一兩次這樣的苦頭後,他會吸取教訓的。因為有這樣的信心,我們沒有在李聃的吃飯問題上費過太多心。而從李聃後來長成了一個高頭大馬的小伙子來看,李聃的健康也沒有因此受到損害。
睡覺是另一個讓很多父母夜不能寐的問題,這個問題李聃也有。幼稚園的規定是每個小孩中午都要睡兩小時午覺,但李聃卻翻來覆去,睜著眼睛,一分鐘也睡不著。老師對李聃很不滿,李聃回家也常向我們抱怨。我們想,李聃既然睡不著,表明他不需要這個午覺,也就不必強迫他,因此跟幼稚園的老師商量,看能不能把李聃的午覺免了。老師還算通情達理,同意了我們的要求。從此別的小孩午睡的時候,李聃就在教室里畫畫圖,看看書什麼的:午睡時間成了李聃的自修課。
除了睡覺吃飯外,在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上,我們也儘量採取“粗枝大葉”的態度,也就是相信李聃有良好的動機和足夠的能力,放開手來,讓他自己做主。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李聃沒有辜負我們的信任。孩子的成長常常是一個自證預言的過程。父母怎么看待孩子,會從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和態度中流露出來,孩子在這種氛圍中就更容易成長為父母心目中的樣子。因此,你認為孩子可以管理自己,孩子就會管理自己;你認為孩子每時每刻都需要父母監督,孩子就會每時每刻都需要父母監督。因為我們儘量少插手李聃的學習和生活,李聃真的成了一個獨立而自覺的孩子。
搬來美國以後,置身於熱火朝天的矽谷,成天看到的是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活力四射的公司,聽說的是蓋茨、賈伯斯、楊致遠這些天才的成功故事,我們對李聃的教育問題又有了新的體會。大家都知道,蓋茨、楊致遠等人都為了創業而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名校學位。雖然我並不主張大家退學,尤其不支持李聃退學,但從他們退學這一事實來看,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著極大的熱情。這種熱情不是“頭懸樑,錐刺股”能激發出來的,也不是父母可以逼出來的。
美國是一個講究個人主義的國家。無數個人追求自己的夢想,努力將才能發揮到極致,其中的佼佼者造就了矽谷的奇蹟。但他們的激情只能從內心深處的源泉中流出來。心理學家早就發現,人們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做出選擇時,會對這一選擇負起責任來,進而從內心深處形成對這一選擇的堅定信念。而這種信念可以成為他們今後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一個在自由寬鬆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孩子,遠比一個在師長們控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要有後勁,有潛力。
對孩子耳提面命、嚴加管教有一定的作用,但要培養高水平的人才,還得給他們成長的空間,讓他們走自己的路,尋找自己的繆斯和靈感。中國人每到發諾貝爾獎的季節,就感嘆我們什麼時候能得諾貝爾獎。如果沒有鼓勵年輕一代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而只是一味對他們進行“管教”,我們對諾貝爾獎可能永遠只能望洋興嘆。我們教育李聃,不是把眼睛瞄準了諾貝爾獎或比爾•蓋茨,但在矽谷的這些觀察,至少從另一個角度支持了我們“放手”的教育理念。
有些人對放手的教育方法可能會不以為然:放手?粗養?我的孩子費了那么大勁都管不好,如果真的放了手,還不翻了天了?我覺得也不一定。每一個孩子情況都不同,我不敢保證某種教育方法一定適合某個孩子。但一個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話,有時候恰恰是因為父母對孩子指責太多,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間關係的裂痕。在這種情況下,對孩子少管一點,並不見得會讓孩子的行為惡化。
也有人會說,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粗養的,有的孩子就是要管得嚴一點。如果你沒費多大勁就把孩子養好了,那是你幸運。我不否認做李聃的父親的確是一件很幸運的事,但很多現代心理學理論都認為,粗養在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發掘孩子的長處和潛能上的確有很大的優越性。這種方法不只對李聃一個人有效,也不只適用於某一類型的孩子,而是有普遍意義的。
還有人會說,粗養的方法在美國行得通,卻不符合中國國情。中國人多,競爭激烈,所以對孩子一定要從小就嚴加管教,以免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但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目的不是為了削弱孩子的競爭力,而是為了讓孩子培養素質,釋放潛能。也許恰恰因為競爭激烈,我們還更需要“粗養”這個讓孩子脫穎而出的秘密武器呢。
還有人會說,你口口聲聲說粗養,放手,其實你並沒有放手,只不過你找到了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而這種方法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成長環境很寬鬆而已。這句話可以算是說到了點子上。父母對孩子怎么可能真的不管呢?但管孩子要放在心裡,而不是掛在嘴上。不管怎么教育孩子,都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孩子的感覺放在心上。這是粗養和放手背後的精神實質。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你離我所說的“粗養”父母就差得不太遠了。
孩子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財富。一個孩子只有一次成長的機會,每一個負責任的父母都不願意錯過這唯一的機會。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上總是誠惶誠恐,如履薄冰,唯恐自己沒有盡心盡力,對孩子的管教也是寧嚴勿松,寧多勿少,寧精勿粗。但養育孩子正如世界上很多別的事情一樣,重要的是掌握分寸。在松與緊,粗與精之間,每一個父母都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平衡。在今天的中國父母身上,我們看到的通常是管得太緊,而不是太松 ,養得太精,而不是太粗。對很多父母來說,現在是放開手,變得粗糙一點的時候了。
在美國的這些年裡,李聃長大得很快,轉眼就從一個瘦瘦的小男孩變成了大學生。因為從小就養成了自己管理自己的習慣,李聃成長得一直很順利。股神沃倫• 巴菲特說過,“人生就像一個雪球。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很多濕的雪和一個長長的山坡。”巴菲特的財富是這樣越滾越大,他的人生智慧也是這樣越積越多的,我想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就是開始了滾雪球的過程,而且讓雪球進入了正確的軌道。這以後,不用我們過多地插手,雪球也會越滾越大了。
在回顧李聃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也想過,如果我們對李聃採取的是一種不同的教育方法,他會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會和今天差不多嗎?還是會有些不一樣?我們也不知道。旅人在林間行走,來到分叉口時,只能選擇兩條岔道中的一條。而一旦做出了選擇,便永遠不可能知道另一條路邊會是什麼樣的風景了。
但我們對自己選擇這條路是很慶幸的。不僅因為李聃上了好大學,更因為他成長為一名獨立、成熟的青年,而我們也盡情享受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在這本書里,你會讀到李聃的成長故事,並通過他的經歷來了解美國的高中生活。但更重要的,你會讀到我們學習做父母的體會。孩子們需要學習各種知識,父母也需要不斷提高做父母的修養。做父母不僅需要良好的願望,也是需要智慧和定力的。
你是否認同我們的觀點呢?如果是的話,你一定會從這本書中受到啟發,產生同感。萬一你不完全贊同我們的觀點也沒有關係,就當你在欣賞自己沒選的那條路旁的風景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