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碎花(原變種)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灌木,高1-3米,多分枝;莖皮灰褐色或褐色,平滑;嫩枝具2棱,黃綠色或黃褐色,被短柔毛,小枝稍具2棱,灰褐色或淺褐色,幾無毛;頂芽披針形,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葉薄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2-5.5厘米,寬1-2厘米,頂端鈍而有微凹或略尖,偶有近圓形,基部楔形,邊緣密生細鋸齒,有時稍反卷,上面鮮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無毛或初時疏被短柔毛,後變無毛,中脈在上面凹下,下面凸起,側脈6-8對,兩面均不甚明顯;葉柄長2-3毫米。花1-4朵簇生於葉腋,花梗長約2毫米,無毛。雄花:小苞片2,細小,無毛;萼片5,卵圓形或卵形,長1.5-2毫米,頂端近圓形,無毛;花瓣5,白色,倒卵形,長3-3.5毫米,無毛;雄蕊約15枚,花葯不具分格,退化子房無毛。雌花的小苞片和萼片與雄花同,但較小;花瓣5,卵形,長2一2.5毫米,子房卵圓形,無毛,花柱長1.5-2毫米,頂端3裂。果實圓球形,有時為卵圓形,成熟時紫黑色,直徑3-4毫米;種子腎形,稍扁,黑褐色,有光澤,表面具細蜂窩狀網紋。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6-7月。

產地生境

廣泛分布於江西南部(安遠、尋烏、全南、龍南、信豐)、福建與南沿海及西南部(福州、福清、永泰、連江、長樂、惠安、莆田、龍巖、連城、南靖、上杭、長汀)、台灣(台北、台中、台東、南投、高雄)、湖南南部(宜章)、廣東、廣西南部(南寧、邕寧、橫縣、上思、平南、桂林、柳州、武鳴、梧州、欽州)等地;多生於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坡灌叢路邊或溪河溝谷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廣東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