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層收購後的中國上市公司治理問題

內容介紹

《管理層收購後的中國上市公司治理問題》對2004年“郎顧之爭”後的MBO有新的認識;對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有新的發現;提出了PE熱潮、股改後、家族企業傳承等新形勢下對MBO問題的重新思考;是作者在世界MBO概念的發源地——英國諾丁漢大學管理層收購研究中心潛心攻讀西方文獻後,結合中圈實踐得出的研究成果。
《管理層收購後的中國上市公司治理問題》共分為八章, 主要內容包括: MBO公司的界定、MBO後的董事會變革、MBO後公司的關聯交易與利益輸送效應、MBO後公司的財務績效等。

作者介紹

李曜,1970年生,教授,現執教於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公司金融系。畢業於浙江大學(本科、碩士)和華東師範大學(博士)。2002/9—2003/9,獲中加兩國政府CCSEP留學基金資助,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管理學院從事訪問研究;2009/8—2010/1,作為國家留學基金青年骨幹訪問學者,赴英國諾丁漢大學管理層收購與私募股權研究中心(CMBOR)訪問。主要研究領域為公司金融、公司治理與企業激勵機制、私募股權與風險資本、企業年金、投資基金等。
近年來,主持完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等項目;在國際SSCI雜誌上發表論文1篇,國內一級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5篇,發表CSSCI論文30多篇。

作品目錄

目錄:
Abstract001
引言001
第一章MBO公司的界定005
第一節改革開放背景下的中國MBO歷程005
第二節從公司控制權和實際控制人的角度界定管理層收購公司008
第三節本書的樣本篩選及與其他文獻樣本的比較011
第四節中國MBO的制度背景及“創新型MBO”的界定019
一、中國MBO的制度背景019
二、“創新型MBO”的界定023
第二章MBO後的董事會變革025
第一節西方MBO後董事會變革的研究文獻025
一、 董事會作用的幾個經典理論025
二、關於董事會的職能——從公司治理準則的角度027
三、LBO/MBO後績效改善的核心渠道——董事會作用的經驗研究027
第二節中國MBO後董事會的實證分析030
一、董事會規模031
二、執行董事人數和比例032
三、獨立董事的人數和比例034
四、獨立董事的結構和特徵035
五、董事會會議頻率038
六、獨立董事們在討論什麼問題040
七、獨立董事對管理層的挑戰041
八、控制性股東(管理層收購公司及其關聯股東)派出董事042
九、其他大股東或制衡股東派出董事042
十、董事薪酬043
第三節總結045
第三章MBO後公司的關聯交易與利益輸送效應048
第一節利用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的文獻綜述049
第二節關聯方關係的認定及關聯交易的類型051
一、關聯方關係的認定051
二、關聯交易的類型053
第三節關聯交易作用的兩面性054
一、關聯交易的積極作用054
二、關聯交易的消極作用055
第四節MBO之後公司的兩權分離度056
第五節MBO之後關聯交易的統計描述060
一、關聯交易的類型060
二、對關聯交易的統計分析062
第六節關聯交易的多因素回歸分析067
第四章MBO後公司的財務績效071
第一節西方對管理層收購後財務經營績效的研究071
一、西方對管理層收購後企業經營效應的研究071
二、西方針對管理層收購積極效應提出的假說074
第二節國內對管理層收購後財務績效的研究077
一、我國學者對管理層收購後財務績效的研究077
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078
第三節行業配對公司及研究指標的選擇079
一、行業配對公司的選擇079
二、研究區間、數據來源081
三、研究指標081
第四節MBO公司財務績效變化的圖形分析084
一、財務績效變化指標的處理084
二、杜邦財務分析086
三、現金流量指標分析091
四、規模指標分析094
五、投資指標分析094
第五節對MBO前後財務績效變化的統計檢驗096
一、檢驗指標的選擇096
二、Wilcoxon檢驗方法和結果097
第六節總結098
第五章財務績效的個案研究——MBO後的美的電器公司100
第一節美的電器的MBO情況102
第二節同行業公司選擇和分析方法說明103
第三節經營利潤和現金流量影響效應104
第四節對企業投資活動的影響效應106
第五節收購效應的解釋假說驗證107
第六節自由控制資產及其代理成本假說108
第七節收購後的投資者收益率111
第八節總結112
第六章品牌價值與產權改革——美的電器案例再研究113
第一節品牌價值與現代企業113
第二節以MBO為時間分界的品牌價值差異114
第三節品牌產權與廣告費投入116
第四節美的與科龍的案例比較:品牌發展的不同道路122
一、美的和科龍品牌價值的比較122
二、美的和科龍2002年以來品牌發展不同道路的比較124
第五節總結128
第七章MBO後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129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129
第二節研究思路及指標131
第三節統計描述和分析132
一、樣本統計描述132
二、股息政策前後的非參數Wilcoxon檢驗135
第四節回歸模型結果及解釋136
一、現金股息的因素分析136
二、非現金股利政策的因素分析138
第五節總結139
第八章本書的主要貢獻與該領域研究前瞻143
第一節本書的主要貢獻143
一、MBO後董事會的變革143
二、MBO後的關聯交易144
三、MBO後的公司財務績效變化145
四、MBO後的股息政策變化146
五、品牌價值與MBO的產權改革146
第二節進一步研究的問題147
一、PE是否屬於短期投機者147
二、PE退出後的企業業績是否可持續148
三、PE參與的MBO/LBO收購投資是否損害了就業、稅收150
四、PE基金如何實現退出以及發生財務困境和破產失敗情況154
五、關於PE基金收益率的問題156
六、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繁榮與衰退的周期循環特徵160
第三節結束語161
參考文獻164
後記17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