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塘社區

筱塘社區地處莆田市區西南側,轄區總面積2.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25人。

城廂區鳳凰山街道筱塘社區地處莆田市區, 僅為城郊公社原筱塘村一小部分,筱塘村又名月塘村,筱塘村面積是筱塘社區面積的幾十倍, 筱塘村範圍包括筱塘自然村、下斜自然村、新梅自然村、小南自然村(又名小南山自然村),筱塘村範圍大致北至城廂區荔城中大道以西的石室路兩側及其西邊的石室山地等, 包括下磨溪和文獻路文獻橋交叉處以西的下磨溪以南以南地塊, 再往西沿著下磨溪的下磨溪和學園橋交叉處的下磨溪以西以南地塊(包括以南的文獻路段和筱塘街、學園路路段等),再往西北沿著下磨溪過石室路和下磨溪交叉處的下磨橋的西南側的地塊,包括筱塘街等,再往西過石室路和筱塘街交叉處的以南的筱塘街,再往西過石室路和荔城中大道交叉處以西的石室路兩側和,該筱塘村範圍 包括龍脊山絕大部分,下磨溪中段的以南、以西地塊、鳳凰山公園, 該筱塘村範圍東北接大溪村,東接太平村,北接下磨村溪底自然村,西為城廂區林橋村,南界溝頭村、棠坡村、南門村等。

在唐代後期就有莆田 筱塘村。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遭受倭患後,筱塘村從北磨和龍橋一帶遷移至楊梅山象峰下(今龍脊山)之西北重建家園, 該筱塘村宋代屬於永嘉鄉嘉禾里,元代開始屬於莆田縣南廂, 直至清代末,1958年10月筱塘村改名筱塘生產大隊。 筱塘村和拱辰村、下磨村、南門村、闊口村從1956年6月至1957年12月屬於梧塘區(現梧塘鎮) ,那時,整個興化平原北部都屬於梧塘區,僅僅除了城廂鎮和涵江鎮(時稱人民委員會)外。1949年10月後劃出筱塘村龍脊山東南山腳部分給南門村,1961年6月開始屬於泗華公社。1965年8月開始屬於城郊公社。 1988年5月劃出筱塘村東部部分和南門村北部部分設定龍德井社區。1988年8月從下磨村改名下磨居委會,並再次從下磨村劃出恢復成立北磨社區。

該村境內有莆田市最大的醫院之一莆田市第一醫院和莆田較大的住宅樓小區之一——八十畝小區,其中八十畝小區建於1988年至1990年,共建築面積十萬平方米,32幢住宅樓,780多套套房, 石室路西段又俗稱台灣街住宅樓,建於1989年至1991年。

該村境內有莆田市區和市郊唯一一個變電站——筱塘變電站, 因變電站地處筱塘村境內,故命名為筱塘變電站,是莆田市重要的輸電變電設施, 具體位於筱塘村筱塘南街西側,新梅路南側、廣化南路北側、荔城南大道以東的圍合地方。

1990年10月開始筱塘村改名筱塘居委會並屬於鳳凰山街道,

1990年10月,析荔城街道辦事處龍德井、下磨兩個居委會和城郊鄉南門、筱塘、北磨3個村成立鳳凰山街道辦事處。

1992年8月拆分鳳凰山街道筱塘居委會北部地設定公園居委會。

1994年5月再次拆分剩下的筱塘居委會為三塊,分別是月塘居委會和筱塘居委會和新塘居委會。

2002年5月公園居委會並回月塘居委會。

拆分後該剩下的筱塘居委會範圍東北接北磨社區大溪片區,北接月塘社區(原筱塘社區中北部)和下磨社區溪底片區,東接太平社區,西為城廂區林橋村和新塘社區(原筱塘社區西北部),南界城廂區霞林街道溝頭社區、棠坡社區、鳳凰山街道南門社區等。 2004-2005年獲得“全國計生協會先進單位”稱號,2005年被莆田市司法局評為先進單位,2006年獲得“市級文明社區”稱號,2007年被城廂區委、區政府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平安社區”稱號等諸多榮譽

城廂區鳳凰山街道筱塘社區地處莆田市區西南側,拆分後剩下面積2.46平方公里,截至2008年,拆分後剩下的常住人口8625人,原籍貫人口總數1472人,60歲以上老人224人(其中90歲以上4人,男97人,女117人)。拆分後剩下11個居民小組。共有兩委幹部9名、黨員155名、駐有中央、省直屬、市、區黨政軍單位25家,企事業、公司100餘家,幾年來,社區在街道黨工委的直接領導和精心指導下,始終堅持健全制度抓規範、創新方式求實效、強化督查促落實,全面開展居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以規範社區居務公開內容、程式為抓手,完善居務公開制度;以公開居民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為重點,促進社區和諧發展。2004-2005年獲得“全國計生協會先進單位”稱號,2005年被莆田市司法局評為先進單位,2006年獲得“市級文明社區”稱號,2007年被城廂區委、區政府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平安社區”稱號等諸多榮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