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波:西方自由主義的文化革命

第二周波:西方自由主義的文化革命

《“第二周波”:西方自由主義的文化革命》是2010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林韜。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第二周波:西方自由主義的文化革命第二周波:西方自由主義的文化革命

在《西方自由主義文化的哲學解譜》(三部曲)第一部《“第一周波”:西方自由主義的文化革命——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到對舊神學批判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中,講述了西方自由主義文化發展的第一個批判性構建的思想發展周期,在形成新思想體系構建的文化形式上,最終不過是把舊神學的宗教哲學重新確立為一種所謂理性形上學的哲學宗教。這一思想時期的文化結果,就是人們通常所說歐洲17世紀以來的一百多年裡,在人們思想領域形成了“萊布尼茨-沃爾夫”形上學體系的“新獨斷論”統治。這其實也是大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貴族建立起權貴資本主義的政治統治後,在思想文化形態上趨於保守化和教條化,並形成了對自由主義思想進一步發展的新禁錮的一個文化發展時期。因此,自由主義的新文化運動還須要進一步突破這種“新教條”的束縛,並進入一個新的文化革命階段。

這個新的文化革命階段,就是18世紀以來,從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到德國古典主義哲學革命這樣一個文化構建的發展時期,也即本書《西方自由主義文化的哲學解譜》(第二部)的《“第二周波”:西方自由主義的文化革命——從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到德國古典主義哲學革命》,將要展開的所謂西方自由主義文化發展的第二個批判性構建的思想發展周期的思想內容。這一時期也是自由主義的市民文化進一步發展的時期:思想啟蒙運動促進和形成了這一時期自由思想的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並最終導致建立資產階級市民社會關係和理想王國的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德國的古典哲學則被認為是對法國大革命的理論總結。

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文化思想特徵,一是以康德批判哲學的“哲學革命”形式,徹底地清理和批判了一切形式的形上學獨斷論(或教條主義)的思想統治,二是黑格爾以辯證法的思想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被稱為是市民資產階級文化觀念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

古典主義哲學的開啟者康德把哲學的對象劃分為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兩部分,並用詩一般的語言說道:有兩樣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嘆和敬畏——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在這個基礎上,康德又以他確立的辯證邏輯的思想武器,建立了他的三大哲學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康德的第一哲學批判《純粹理性批判》,講的是對自然事物(真)的認識論問題,並以“二律背反”的辯證邏輯清理和批判了一切形式的獨斷論,認為人的認識能力(知性)是有限的,永遠不可能認識作為自然本體的那個“上帝”,所以“上帝”是不可知的;康德的第二哲學批判《實踐理性批判》,講的是人們社會倫理(善)的實踐理性問題,並表示’,上帝作為人們的道德立法又是不可沒有的,為了保持人們對道德命令的敬畏之心,因此還必須假設“靈魂不朽”和“上帝存在”;康德的第三哲學批判《判斷力批判》,講的是人類美學的問題。康德的三大哲學批判被認為是表現他那個時代資產階級市民文化觀念的“真、善、美”和二元論哲學的思想體系。康德二元論哲學所表現的正是他的哲學自身和他那個時代的矛盾。但儘管這樣,康德還是一直致力於建立一種哲學的統一體系,這一切的表現就是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努力地把一切自然與道德、理想與現實的統一,確立為一種可以在美學藝術的形式中來展現並喚起人們美好生活激情的東西。但康德哲學的美學形式論的統一性努力卻是勉為其難和軟弱無力的,所以又被黑格爾稱為是“稻草人”式的。

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的統一性構建,在康德之後,又經歷了費希特主觀唯心主義和謝林客觀唯心主義的批判發展,最後是黑格爾在批判、改造和繼承了康德辯證邏輯體系的基礎上,主要在從精神哲學到歷史哲學和社會哲學的所謂真理統一性方面,以客觀唯心主義的形式而完成了作為市民資產階級社會觀念的一個龐大哲學思想體系的構建。可以說,西方近代自由主義的思想文化觀念,作為一個完整哲學思想體系的構建,是在黑格爾那裡第一次以唯心主義的形式而達到了它的頂峰。

西方自由主義文化的那些大思想家和大哲學家們,在論及人的自由權利及人們自由權利普遍化的社會真理時,都無不把個人的財產所有權看作是人們最基本的自由權利或人權。黑格爾還把這看作是真理現實性的具體體現和法哲學(即社會哲學)基礎。然而,一切真理又必須是現實性和普遍性的統一。那么,自由真理的普遍性或人們財產權利的普遍化又將怎樣來體現和實現呢?

對此,黑格爾不僅把他所謂“絕對精神”(自由主義真理)的現實性確定為人們的私有財產權,還把真理普遍性即人們財產權利的普遍化確立為,在資產階級自由國家和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制度下可以不斷地實現的歷史過程。黑格爾還以其充滿辯證法的理論來證明,自由資本主義“自平衡”演繹的歷史邏輯將會最終實現人們自由財產權利的普遍化。

然而,自由資本主義的兩極分化和周期性經濟危機卻使黑格爾主義不可避免地流產了。

首先對黑格爾主義展開思想批判的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卻不那么辯證,並陷入了整體社會文化觀的二元論和道德形上學。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黑格爾把真理確定為價值理想目標和歷史運動過程相統一(即“目標論—過程論”)的歷史辯證法思想給予了很高評價,並認為整箇舊的唯心主義哲學“在黑格爾那裡第一次達到了它的頂峰”。但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批判了黑格爾真理觀的絕對精神是一種典型的形上學觀念論的神秘主義。黑格爾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他不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邏輯來推演真理,而是按照一個杜撰的精神邏輯來演說自由資本主義的歷史。這也正是黑格爾體系最終不能正確地解決歷史發展的自由真理(即他所謂個人財產權利的普遍化發展)問題,並最終陷入矛盾和流產的根本原因。

因此,本書在論及以上的內容時,還特別對資產階級法權的財產自由觀和個人主義社會哲學的思想內容也進行了相應的批判和解析。

黑格爾主義流產之後,整個西方自由主義文化的發展就進入了我們稱為西方自由主義文化革命的“餘波期”,即全書第三部《“餘波”:西方自由主義的文化革命——對傳統自由主義反思批判的思潮和學說》將要分析的內容,也即我們所謂表現為各種非理性主義思潮對傳統自由主義的批判解構和非體系化、狹義化的發展時期,並且,再也沒有了任何完整的體系化發展,而是沿著一條實用主義、經驗主義、相對主義、解構主義的文化思想路線,最終陷入了虛無主義和悲觀主義。另外,黑格爾之後,真正確立起一個完整科學文化思想體系的正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是對西方自由主義的批判、繼承和超越、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