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泓鎮

竹泓鎮

竹泓鎮位於興化市東側,南至沈淪鎮,西至垛田鎮,東至大垛鎮,北至林湖鄉。下轄18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地處江蘇省興化市東郊,西距興化城區15公里,北接高興東公路距寧靖鹽高速公路,興化互通口僅有10公里,全鎮總面積為17平方公里,總人口40000人。是興化古老的十大集鎮之一,也是泰州市中心鎮之一。

基本信息

地區簡介

竹泓鎮竹泓鎮

竹泓鎮位於興化市東側,南至沈淪鎮,西至垛田鎮,東至大垛鎮,北至林湖鄉。下轄18​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地處江蘇省興化市東郊,西距興化城區15公里,北接高興東公路距寧靖鹽高速公路,興化互通口僅有10公里,全鎮總面積為17平方公里,總人口40000人。是興化古老的十大集鎮之一,也是泰州市中心鎮之一。

經濟發展

農業概況

竹泓鎮有17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土地總面積64.5平方公里,總人口4.01萬人。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568萬元,比上年增長15.43%;完成財政總收入3300萬元,比上年增長24%;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125萬元,比上年增長25%;農民人均純收入9410元,比上年增長13%。

竹泓鎮交通便捷,高興東公路、大周公路、渭水河、梓辛河穿境而過,距寧靖鹽高速公路互通口10公里。電力、通訊、文教、衛生、廣播電視等事業發展迅速。竹泓鎮土地、勞動力、農村產品資源豐富,有耕地4.36萬畝,水產養殖面積3.1萬畝,勞動力2.4萬人,竹泓鎮以農業為主,水產養殖和副業生產近年來有教大發展,全鎮湧現一大批水產養殖和禽畜飼養大戶。竹泓鎮是“中國木船之鄉”,是興化市水產養殖基地之一,同時於是遠近聞名的水產品集散地。農副業生產的發展,對促進竹泓鎮經濟的全面增長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工業概況

竹泓鎮工業基礎較好,全鎮工業經濟初具特色。現擁有造船、食品加工、光伏製品、塑膠編織、銅材建材、紡織機械、服裝加工等270多家工業企業。江蘇味門集團(竹泓)食品有限公司、路遙食品有限公司、天翔光電新材料有限公司。尤為突出的是竹泓的手工業生產初具規模,自成特色,富甲一方,全鎮擁有近200家私人木船廠,生產農用漁用船以及旅遊觀光船遠銷全國20多個省市,竹泓因此有“造船之鄉”的美譽;

興化市十四大特色產業園區之一的“光伏製品產業園”,位於竹泓鎮工業園區。園區內有著天翔光電新材料有限公司、興化市飛達玻璃鋼船艇有限公司、江蘇路遙食品有限公司、味門集團(江蘇)食品有限公司、江蘇高品天然食品有限公司、江蘇今世香油脂有限公司、興化市盛源無紡材料廠等一大批知名企業。

興化市飛達玻璃鋼船艇有限公司是竹泓鎮的龍頭企業,利稅大戶,玻鋼船艇成為竹泓鎮的支柱產業,十多年來產品一直產銷兩旺。該企業主動與科研所掛鈎,不斷增加技改投入,產品檔次,不斷升級,主要產品有11米交通艇、17米遊艇、26米巡邏艇和花舫龍船,銷售渠道不斷拓寬,已成為公安部和交通部定點船艇生產企業。企業規模年年擴大,年產26米巡邏艇10條和其它船艇30餘條,全年可實現銷售6000萬元,利稅450萬元。已成為國內生產玻璃鋼船艇的專業企業,產品質量、數量、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均在全國同行之前列。

竹泓鎮竹泓鎮

家用八仙桌、秦凳生產,竹泓鎮有50多家,古色古樣的方桌,做工精緻配有手工雕刻、大理石桌面,產品供不應求;各類香品生產全鎮有近百戶人家。興化城裡街頭巷尾,挑香擔子賣香的絕大多數出自竹泓,竹泓鎮隨著香品生產的機械化水平提高,產量成幾十倍的增長,竹泓香品已遠銷大江南北,在國內各大佛教重地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聲名遠揚。各地客商慕名而來,訂購、販運,極大地帶動了竹泓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

服務業概況

竹泓鎮現建有客運汽車站一座,有發往興化、泰州、揚州、上海等地的客運班車。農貿菜市場一個,從事各類蔬菜肉類生鮮水產品批發與零售。鎮區現有各類旅館數十家,浴室網咖等休閒服務性場所數十家,擁有龍騰大酒店等一系列餐飲服務店。全生態的環境,會進一步促進本鎮的旅遊業的發展。

高效農業發展

竹泓鎮已在北張等村為中心的興泓公路兩側,形成了11

00多畝的設施農業園區。種植的品種有草莓、番茄、甜瓜、西瓜、青椒等果蔬和食用菌,大多作為上海菜籃子工程直銷上海市場。

北張村泓海果蔬合作社。幾年來,該合作社迅速發展,目前已有700畝種植基地,並成為上海聯華超市監管蔬菜基地和上海德豐配送公司配送基地。基地大棚一年兩茬,畝純收入達到8000元。

2009年,弘揚果蔬菜專業合作社成立,合作社現有基地面積160畝,鋼架大棚110座。同年6月,又有宏源蔬果合作社成立,目前已建成50畝鋼架大棚。

迎松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基地現有面積100畝,食用菌生產棚屋50座 (幢)。該社還與南京衛崗乳業配套,創辦了奶牛養殖場,養殖奶牛200頭。

為推動園區發展,該鎮出台發展設施農業獎勵政策,按照大棚面積給予一定的資金貼補,還加強園區道路設施建設,確保園區延伸到哪兒,道路就澆築到哪兒。幾年來,該鎮財政累計投入300多萬元用於園區建設。

歷史文化

水鄉蹤跡

古鎮竹泓位於興化城東南方15公里處,是典型的四邊環水、九河匯聚、地勢十分低洼的水鄉澤國。古鎮上原有一條東西長約200米的九里港支流市河穿鎮而過,河上架著文明橋、永寧橋、太平橋、安樂橋、長壽橋、豆神橋、青龍橋、光福橋、虹橋(又名三星橋,明代建造)等磚木橋樑,把河兩岸商鋪、作坊、住宅緊密聯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幅水鄉市井繁華的風俗畫圖。鎮東一座始建於明中期,毀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如今又得以復建的古剎“光福寺”(初名“福田庵”,乃佛教曹洞宗賈菩薩派的祖庭)成為竹泓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見證。

周順昌墓遺址

而永寧溝北側(即今板橋路街南中段商品樓處)明周順昌墓遺址,則是古鎮另一個為世人矚目而載入史冊的佐證。明朝天啟年間(公元1621至1627年)吏部文選司員外郎周順昌(公元1584年一1626年)字景文、號蓼洲,吳縣(今蘇州)人,明神宗萬曆年間進士,東林黨骨幹成員,因閹黨魏忠賢專權,於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在家鄉蘇州被捕,激起公憤民變,產生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五義士”事件。後入北京“東廠”監獄,被酷刑折磨致死。由於蘇州周氏與興化竹泓有親戚關係,故親屬將周順昌屍骨從北京運到興化竹泓,安葬於永寧溝北(今板橋路南商品樓處,即原居民馮宏道住宅庭院中),並在竹泓定居下來。

周順昌在被押往北京時,受到沿途百姓的愛戴。周順昌認為:“公道自在人心”,遂寫了一篇《致長子茂蘭書》的書信體散文,表達了自己的堅強意志,被後人收進了《中國歷代家訓集》中。崇禎帝登基後,魏忠賢被除,周順昌之子周茂蘭向崇禎帝上血書申訴怨情。崇禎帝對周順昌平反昭雪,恢復原官,並致葬賜祭。周茂蘭辭去蔭封官職,在蘇州郊區建了一座周順昌衣冠冢,其神道石碑由著名學者、東林黨人黃道周撰成碑文(原文手跡為草書,現存南京博物院)。1943年編纂的《民國續修興化縣誌》(李志)中有一段關於竹泓周墓的文字記載:“周順昌墓,吳人周順昌,死在東廠獄,相傳縣東竹泓港永寧街溝北有古墓三冢,名‘周氏墳’,其主穴即周順昌墓。”2000年4月,竹泓鎮永寧溝北橋拆遷,次年7月建設板橋路時,發掘出周順昌楠木棺柩。

竹泓老街

竹泓老街南北寬不過兩三米,東西長也不過百米,早年用青磚紅磚雜亂著隨意鋪就,從西往東數,分別是文化站、醫院、老郵局、老銀行、糕點店、燒餅店、茶壺爐子、剃頭店、南貨商店、西飯店、小布店、大布店,旅社、東飯店、廢品收購站,老街早年的一條當典巷裡,就是當時的權力中心——公社,這條老街默默見證了竹泓的整個歷史變遷,幾百年間,來來往往不知有多少人從這條街上匆匆走過,奔赴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旅途,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無論顯赫還是平淡,同樣都曾是精彩而鮮活的人生。

古鎮上成片的明清及民國時期保存較好的古建築、古街巷同樣也是竹泓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見證。

孫氏宗祠

位於繁榮街石頭人巷10號大門內是一座前後兩進6間一門廳,建於明代中期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祠堂建築,一塊現存於庭院內的長60厘米,寬30厘米,厚12厘米的白礬石“孫氏宗祠”門額,足以說明這座祠堂的來歷。

孫氏家族原籍南直隸徽州府(今安徽省徽州市),乃官宦門第,明洪武初年遷居興化竹泓以經商為主。

另一處位於街南、原籍蘇州的孫氏家族建於明末清初的前後兩進(北為樓房,南為平房)的前店後作民居建築,雖歷經300多年風雨滄桑,至今仍保存完好,加上它周圍成片的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築,構成了一片體量大,質量好的整體古街區,為古鎮增添了不可替代的光彩。

江蘇省高等法院及監獄遺址

鎮中永寧街5號及前後古民居建築(即原鎮政府駐地辦公場所),韓德勤、粟裕曾在此徐家大樓居住生活過。於上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曾一度為韓德勤率江蘇省政府遷往興化,部分機關亦設於竹泓的所在地,其省高等法院即設於此,至今仍保存完好。

竹四村系鄭板橋後嗣居住地

自古竹泓人文薈萃。清雍正年間,“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在竹泓火君廟設館授徒,為“火君廟”題寫匾

額。同時,題有“青菜蘿蔔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楹聯。其中的上聯與鄭氏廚房“白菜青鹽視子飯”不同,別

有風味。目前,竹泓鎮竹三、竹四居住著近千名鄭板橋家族的後裔。

竹泓軼事

民國初年,竹泓人劉鴻文創辦國民國小(後改為竹泓國小)並獻給國家。為此,劉鴻文獲得時任國民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頒發的獎章。

抗戰時期,江南淪陷。著名國學大師、江蘇省立第一圖書館館長柳翼謀(名詒征)為使大批珍貴古籍不落入日寇之手,寫信給時任興化縣縣長的學生金宗華,得到支持,隨後舉家由鎮江遷居興化竹泓,將大批古籍隱藏於興化觀音閣及竹泓等地,此舉亦得到興化名士、教育家石金聲、張道中等先生幫助。抗戰勝利後,柳先生將保存下來的古籍運回鎮江。後來,柳翼謀在《禺余軒存稿序》中記述道:“竹泓,故鄭克柔受徒之地,文採風流,蟬嫣數百年不替,他邑鄉鎮弗能逮。”如今,柳先生的孫子——上海著名書法家柳曾符稱興化竹泓是他的第二故鄉。

民事工程

竹泓鎮2012年度10件實事

1、全面完成二次改水工作,保證民眾飲用水安全;

2、完成人民公園項目,完善集鎮功能配套設施;

3、規劃實施市場路北沿項目,加快推進環鎮路建設速度;

4、完成創業路綠化、亮化、美化工作;

5、繼續推進教育現代化工程;

6、繼續完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不斷最佳化投資環境;

7、加快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啟動渭水河竹泓段整治工作;

8、疏浚鄉級河道2條、4.3公里,村莊河道38條、27.2公里;

9、加快高效農業建設,全面完成國家優質產業工程竹泓段標準糧田項目建設任務;

10、加大數位電視整體轉換力度,完成數位電視整轉率達90%以上。

竹泓鎮2011年度10件實事

1、加快創業東路橋樑、道路施工進度,力爭年底建成通車;

2、基本完成全鎮二次改水工作,保證民眾飲水安全;

3、實施人民公園項目,完善集鎮功能配套建設;

4、實施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竹泓標準糧田建設項目;

5、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疏浚河道3條;

6、完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加快園區路道路建設,不斷最佳化投資環境;

7、加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啟動傳統產業園區規劃建設;

8、實施集鎮部分巷道的改造及亮化工程;

9、完成數位電視整體轉換1000用戶;

10、提高供電質量,更換居民用電接戶線3000戶,更換變壓器13台,完成興泓路4.5公里10千伏線路改造。

竹泓鎮2010年度10件實事

1、啟動創業東路工程,基本建成興泓路東側骨幹道路框架; 2、加快推進人民公建設;

3、實施集鎮部分老巷道的改造及亮化工程;

4、加快工業園區道路工程建設;

5、接通20千伏安高壓線路,實現工業園區用電與居民用電分開;

6、加快農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7、抓好基本農田建設,年內新建1座雙排站,2座圩口閘;

8、加大河道疏浚力度,完成2條鄉級河道、3個村莊河道疏浚;

9、啟動二次改水工程,完成部分村村級管網試點;

10、開通鎮村公交線路,方便民眾交通出行。

竹泓鎮2009年度10件實事

1、啟動集鎮新區開發,基本建成興泓路西側骨幹道路框架;

2、進一步加大河道疏浚力度,疏浚鄉級河道2條,疏浚村莊河道72條;

3、繼續抓好農田基本建設,年內新建2座排澇站,3座圩口閘;

4、實施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好解徐王村核心示範區;

5、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新建農橋3座,維修改造危橋3座,完成不少於3條村延伸道路;

6、繼續實施集鎮部分老巷道的改造工程,重點建好太平橋至糧庫大橋道路;

7、整合教育資源,完成中心幼稚園規範化建設;

8、加快推進鎮村公共衛生服務一體化建設,新建5家農村社區衛生室;

9、加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建設竹泓木船文化展覽館;

10、實施廣播電視“雙入戶”工程,確保有線電視入戶率75%。

竹泓鎮2008年度10件實事

1、 進一步加大鎮村河道疏浚工作力度,疏浚交通河道一條(舒余至九港交通河);疏浚村莊河道49條,

土方17.2萬立方米。

2、繼續抓好農田基本建設,年內新建2座排澇站,3座防洪閘。

3、加快自然村之間的農村公路建設步伐,完成不少於3條村與村之間的道路。

4、搞好新一輪集鎮建設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規劃建設新型農民住宅小區。

5、組織實施興泓路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樹立集鎮北大門良好形象。

6、抓好安泰住宅小區南夾溝的環境整治,建好集鎮停車場,實施集鎮部分老巷道的改造工程。

7、圍繞傳統產業,培植壯大“木船、木製家具、香品”三大市場。

8、完成敬老院的建設工程,確保年內入住率不低於60%。

9、注重文化陣地建設,年內確保綜合文化站驗收達標;完成廣播電視站的搬遷,有線電視入戶率70%。

10、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建好農村社區衛生室,繼續做好農民住院保險工作,免費為參保農民進行體檢。

水環境治理

竹泓鎮動員全鎮上下積極回響市委、市政府的號召,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三鐵”的精神,突擊開展水環境整治活動。該鎮於2月23號就組織召開了動員大會,最早的村24號就開始組織行動。26號在市水環境整治動員大會後,再次進行部署和強調,要求突擊10天左右時間認真抓好這項工作,周六、周日鎮幹部正常到村工作不休息。本月3號、7號兩次召開了鎮幹部會議,交流匯報水花生打撈工作進展情況,中間在5號又組織了全體鎮村幹部到東高魏、尖溝、竹一村水花生打撈現場進行觀摩,對全鎮的面上工作再次明確提要求,交任務。同時組織農口部門掛鈎到村進行督查。工作上具體要求做到四個堅持:

一是堅持統一標準。按照“兩無兩有”要求,做到河水清潔,打撈物離水5米,堆放悶焐,嚴禁在沿河邊隨意堆放的現象發生。5號對打撈物堆放未能達到標準要求的6個自然村責令進行返工。

二是堅持責任到位。除自然村、行政村、各片責任包乾外,對外大河落實10副鎮級領導掛鈎督陣、統一作業、協調矛盾。水產站、水務站、農經站三個農口部門分別掛鈎聯繫三個片進行督查。鎮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每天都深入一線,檢查工作進展情況,上午從公路沿線,下午從水路沿線,33個自然村的內河、外河現場全部查遍。

三是堅持長效管理機制。2月29日召開了外大河全體養殖戶人員會議,共有59名承包戶全部簽訂了協定、繳納水花生打撈押金(養殖水面承包額的10%,共21000元),保證下年不再圈塘護養,同時要求各村對內河所有承包養殖戶訂立協定,繳納押金,自行打撈。

四是堅持政策激勵。以自然村為單位,在規定時間內達到標準,經驗收合格,以3000、2000、1000三個獎項實行獎勵,所有獎項不設名額,鼓勵各村爭取全部拿到最高獎。同時對外大河的打撈實行補貼,標準為每畝水面5元,對鄉鎮交界處所在村,打撈體量確實較大的,另外予以適當補助。該鎮已投入勞動力2.6萬多人次,機械動力吊機46台次,船隻7300多條次,打撈水花生5.4萬餘方,鎮村兩級投入資金50多萬元,已完成打撈任務總量的95%以上。竹泓鎮將於10日自行組織驗收內河,12日前驗收外河,驗收標準嚴格按照市定要求執行,並全面落實河道保潔長效管理機制,確保水面清潔,河道暢通。

社會事業

竹泓鎮竹泓鎮

科教文衛事業發展迅猛。創辦四十多年的竹泓高級中學,已成為我鎮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幼稚園、國小、國中、成人教育日趨規範完善,鎮中心國小已成為揚州市教育現代化工程試點學校和泰州市花園式單位。鎮衛生院設備完善,病房、門診大樓條件較好。民眾文化娛樂活動設施齊全,近年來連續被評為“江蘇省民眾文化先進鄉鎮”,“揚州市明星文化中心”,“泰州市體育先進鄉鎮”。村鎮建設發展快,社會治安穩定好,“綠化一條街”的安泰西路已成為竹泓鎮經濟、金融、商業和文化通訊中心;2002年,興泓公路的建設完工,邁開了改造舊鎮區的新的一步,將竹泓鎮的中心工業園區凸現在蘇北大地上。全鎮程控電話實現光纜化,通訊聯絡極為方便,有線電視實現聯網化,人們的精神面貌大為改觀,為我鎮的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竹泓傳統木船製作技藝

2006年12月初,由竹泓鎮申報的“木船製造工藝”項目一舉成功入選“第一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過各級政府的努力與保護,2008年6月7日的國發〔2008〕19號中,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計510項),“竹泓傳統木船製作技藝”成功入圍,序號920、編號Ⅷ-137。在2009年5月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竹泓傳統木船製造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周永幹上榜,成為我市首位“國寶”級“非遺”傳承人。這標誌著興化市的另一重大文化品牌的誕生,對提升興化整體文化品味具有重要影響。

整個木船製作工藝相當複雜,工序多,工藝難度大,從選料備料到斷料、配料、破料、分板、拼板、投船、打麻油等有十多道工序,均為手工操作,工序繁複,製作過程中沒有圖紙,全憑造船師傅的眼光和經驗。由於勞動強度大,工時耗費多,利潤較薄,現在專業從事此項工作的木工匠人已不足80人,這項百年傳統工藝製作,已經面臨著隨時消亡的危險,急需保護搶救。

為光大小木船傳統工藝,做大木船產業,竹泓鎮政府成立了木船製作工藝研究所,專業從事木船製作工藝保護、開發研究,以及新一代竹泓木船製作木工藝人的培養工作。此外,竹泓鎮已經在籌建了“中國竹泓木船博物館”,並計畫成立中國竹泓木船製作工業園區,擬劃出100畝地作為小木船集中加工區,招引木船製作業的相關配套廠家入園經營,期望形成木材銷售、桐油供應、鐵器及關聯產業。竹泓鎮政府還擬於2010年籌辦首屆中國竹泓木船傳統工藝藝術節。

目前,竹泓木船已廣泛套用於農業生產、漁業生產、交通運輸、城市景區觀光旅遊。由於竹泓造的小木船小巧別致,受到國內各大知名景區的歡迎。至今已遠銷全國十多個省市,並且出口至日本、荷蘭、德國等國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