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情報協同

競爭情報協同是指一種進行競爭情報活動中,在競爭情報任務的驅動下,競爭情報人員以實現競爭情報的價值延伸和創新性增值的過程中形成的關係。

競爭情報協同的概念

競爭情報協同是指在進行競爭情報活動中,競爭情報人員、競爭情報技術、競爭情報設備設施、競爭情報任務以及競爭情報環境之間所形成的互動關係。進一步講,競爭情報協同是指在競爭情報任務的驅動下,競爭情報人員根據競爭情報用戶需求與認知特徵,採用相應的技術和設施,以實現競爭情報的價值延伸和創新性增值的過程中形成的關係。在競爭情報用戶和競爭情報人員之間,可以採用任何媒介進行多向積極地異地、實時溝通或系列活動,進而正面影響競爭情報用戶的實踐、行動和決策。
競爭情報協同既不是獨立體、也不是孤立體,可以把企業的危機或者所處困境看作是熵增加(有序度低)的現象——就是對公司經營發展造成紊亂的破壞性狀態,於是進一步把關於企業危機或者所處困境、並提出解決方案、帶來有助於決策或者發展的競爭情報協同看作是使熵最小化(有序度高)的資源。掌握這樣的競爭情報越多,就可以更好地計畫和組織應對之道,規避風險或者危機,從而減小危機或者處境造成的紊亂。競爭情報協同使得企業自身處於開放系統之中,即與其環境交換能量和信息,可以降低熵的水平(博伊索特,2005)[[i]]。
競爭情報流程、企業文化、配置的技術等是組織實施競爭情報協同的基礎設施,用於處理、儲存以及隨時隨地重複使用原始競爭情報資料及競爭情報產品。成功的協同,需要堅固的基礎設施,以便促進以競爭情報為中心的支持活動及服務。競爭情報協同的實質是在對競爭情報需求及其情境正確的理解下,在正確的時間,按照正確的競爭情報使用人員所處的情境,以正確的形式,將正確的競爭情報產品或者服務傳遞給正確的競爭情報用戶。競爭情報努力的目標是繼續收集分析數據,並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競爭情報傳遞給正確的人(Christophe,2010)[[ii]]。Jordan& Ellen(2009)認為[[iii]],在正確的時間是指當進行決策時,有現成的信息可以利用,並且掌握的信息是最新的;採用正確的形式是指是指情報顯示的方式,例如,用戶需要的是有關趨勢分析的競爭情報還是一般性競爭情報,如何把競爭情報傳遞給用戶,採用定期報告還是其他形式等;給正確的人,是指確保需要競爭情報的人獲得正確的報告,以制定決策,關鍵是了解用戶所處的群體及其不同層次的責任。
[[i]]博伊索特. 知識資產: 在信息經濟中贏得競爭優勢[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12-15.
[[ii]]Christophe Bisson.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ethodology and Tools in a French High-tech SME[J].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2010,13(1):23.
[[iii]]Jordan J,Ellen C. Business need, data and business intelligence [J]. Journal of Digital Asset Management,2009, 5(1):10-20.

競爭情報協同的理論視角

在不同學科的視角下,競爭情報協同融合了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為競爭情報協同提供創造性的理論圖景,勾勒出一個獨特的框架。
在哲學視角下,競爭情報協同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觀性和客觀性。普遍性是競爭情報協同的社會性,指競爭情報協同需要競爭情報人員參與社會化協同,這對於競爭情報人員而言是客觀存在的。特殊性即競爭情報協同的針對性或者個性化,即針對不同的用戶需求,採取不同的協同方式。競爭情報協同主觀性是指競爭情報參與者人員的協同合作是主觀的,屬於精神、意識或者知識的範疇。競爭情報協同的客觀性是指競爭情報協同的形式或者機制是客觀的,即它要藉助於一定的形式或者機制來促進協同互動。
在信息管理學視角下,競爭情報協同是對競爭性信息資源的採集、加工、處理、傳播、利用等一系列實現信息增值的業務流程的開展,在其過程中,伴隨著競爭情報技術的使用,競爭情報任務的逐步實現以及競爭情報人員之間的互動。
社會學從社會整體出發,研究人類社會及人的社會行為發展變化的一門學問[[i]]。在社會學的視角下,競爭情報協同體現社會結構的互動和競爭情報人員的社會力量。由於競爭情報協同本身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因此,競爭情報協同過程也是社會過程之一,競爭情報協同以協調人類社會活動為目的而傳遞運動著的信息與知識,競爭情報協同是競爭情報專業人員社會實踐的產物,同時競爭情報協同也可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是競爭情報協同又會受到不同社會因素的影響,包括社會制度、社會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
在心理學的視角下,競爭情報協同注重用戶的需求和心理感受以及普通公眾對競爭情報的理解力和感知力。Heuer(1999)從認知心理學的視角研究競爭情報協同分析[[ii]],競爭情報協同過程中,需要心理學的視角研究協同過程中的人與其他要素協同中的心理認知情況。
協同學有著更深的含義,不僅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也包括不同的套用系統、數據資源、技術設施、套用情境、人與機器、科技與傳統等之間的協同。在協同論的視角上,競爭情報協同強調人、技術設施、情境、任務等的協同互動,從而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使正確的人獲得正確的競爭情報,以實現協同效應。
Vladimir(2007)把系統定義為一系列的互動[[iii]]。互動意味著和一些常見物質(能量、材料、信息等)進行交換,交換是指物質的產生與接納,並套用於互動過程之中。信息是最普遍的物質,通過不同形式的有形或虛擬互動進行傳播,這就是把系統定義為信息交流互動過程的集合體的原因所在。如果交流互動具有協作性質,就會形成子系統、系統性關聯以及它們之間的過程,進而形成系統效應和協同效應。因此,交流互動是定義系統的必要條件,而協作能力是系統運行與發展的充分條件。從系統論角度看,競爭情報協同是一系列的互動過程,並在有限範圍(由情報任務確定)內,進行不同物質、能量與信息的交換的協同整合。參與協同的人員,是協同互動過程的組成部分。協同整合能力可以實現共同競爭情報目標、構建相互關係、創建情報共享環境。在實施協同整合過程中涉及不同的機制(合作、吸引、或結合),例如,協同行為、不同競爭情報活動的協調一致、不同形式的同步化、共鳴等。

競爭情報協同的特徵分析

競爭情報協同通過對各種競爭情報活動的相關性管理來確保在合適的時間產生適當的過程與資源,它涉及競爭情報資源之間、競爭情報處理活動之間、競爭情報資源與其他資源(如財政、人力、實物)之間以及競爭情報資源與競爭情報活動之間相關性的管理。競爭情報協同是管理、組織競爭情報的一個重要方面,公司需要在其邊界內外開發有效的協調機制以及使競爭優勢轉化為最大化的現實收益。其具體特徵如下所示:
①自由性。競爭情報協同實現了由競爭情報管理的供應驅動模型轉變為需求驅動模式的轉移,可以隨時隨地提供服務,並且使用任何設備。
②主動性。競爭情報協同主動發現和追蹤用戶需要,積極提供所需的競爭情報人員或者知識及信息,隨後快速採取行動。
③說明性。競爭情報協同能夠轉變用戶問題,用自然語言或者適合的形式進行表達,查詢解決的問題,在競爭情報過程中,競爭情報人員以競爭情報需求者理解的方式或可認知的形式,對問題進行解答,並指導行動。
④環境敏銳性。競爭情報協同需要考慮用戶的環境,包括所處的背景、市場行情及區域狀況等,並在決策過程中,考慮用戶所處環境。運用競爭情報語境,並自動適應相應的系統行為,需要依靠目前情境和正在進行的活動。
⑤整合性。在進行競爭情報協同的過程中,需要對不同的知識擁有者、眾多的異質信息源、各種技術設施進行整合,以便可以發揮整體效用,這對於競爭情報協同目標的順利完成至關重要。
⑥互動性。表現了競爭情報人員、競爭情報技術、競爭情報環境、競爭情報技術設施、競爭情報任務等要素在整體發展運行過程中協作互動的性質,這些要素各自之間的協調、協作形成拉動效應,推動競爭情報共同前進,從而形成優質的競爭情報質量和服務效益。
最後,由於競爭情報協同旨在成為企業組織中管理活動的關鍵,因此在競爭情報協同過程中需要遵循一般性需求,例如可靠性、可擴展性、安全、及時等特點。
競爭情報協同包括競爭情報人員、知識(顯性、隱性知識)、基礎設施和信息流程,並為用戶提供關鍵情報和知識,使得用戶可以進行準確、及時和更明智的決策,以便完成企業目標或任務(waltz,2003)[[iv]]。通過觀察、研究、分析和理解,得出的關於競爭對手和運營環境的競爭情報、戰略信息和知識,是整合公司人力和流程以及網路計算環境的產物(Waltz,2003)[[v]]。競爭情報協同過程必須面對大量的數據來源,將範圍廣泛的文本、圖像、視頻和其他多媒體檔案轉換成有組織的信息,然後進行分析綜合過程,並以情報產品的形式提供知識。信息通信技術實現了情報信息的索引、發現和檢索的自動化,尤其在全球開源數據成指數增長的情況。在自動化或半自動設備中的信息流需要進行數字歸檔和分析,以攝取連續的數據流,管理大量的數據(Waltz,2003)[[vi]]。
競爭情報協同過程中,需要處理以下連續的變化: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協同元素,隨著競爭情報任務的推進而變得相互交織,當它們適應了協同環境後,協同元素之間變得彼此適應,最終形成既部分依賴又相互適應的協同系統。在情報分散化的情況下,複雜的適應性競爭情報協同其系統效率最高。從更普遍的意義上講,上述情況驗證了多元化競爭情報協同是共同演進的生態系統(凱薩琳等,2004)[[vii]]。共同演進的本質是經常重構業務間的關係、模糊競爭與協作的差別、管理聯繫的數量以及發現高槓桿的聯繫,這對那些希望實現協同的競爭情報組織是十分重要的(凱薩琳等,2004)[[viii]]。表2列出了傳統協作與協同的區別。
2傳統協作與協同的區別

對比項 傳統協作 協同
協作形式 靜態業務間的固定聯繫 協同業務間的動態多變網路
目標 效率和範圍經濟性 協同效應、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性
內部關係 協作 協作與互補
焦點 協作內容 協同聯繫的內容和數量
公司的角色 驅動協作 規定協同的背景和環境
業務的角色 執行協作 驅動並執行協作
動機 可變性 基於每個事業部門績效的自身利益
業務考核標準 與預算、去年業績或類似業務業績相比 與競爭對手相比在增長、市場份額和利潤等方面的業績

[[i]]靖繼鵬,馬費成,張向先.情報科學理論[M]. 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9:187.
[[ii]]Heuer, R. The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 Analysis[M].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9: vi.
[[iii]]Vladimir L S. Systems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informational macrodynamics: review[J]. Kybernetes, 2007, 36(2):192-224.
[[iv]]Waltz, 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intelligence enterprise[M]. Boston, MA: Artech House,2003.17.
[[v]]Waltz, 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intelligence enterprise[M]. Boston, MA: Artech House,2003.29.
[[vi]]Waltz, 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intelligence enterprise[M]. Boston, MA: Artech House,2003.42.
[[vii]]凱薩琳·M·埃森哈特,D·查爾斯·蓋魯尼克.共同演進:實現協同的必由之路.組織的學習[M].劉巍譯.北京:中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08.
[[viii]]凱薩琳·M·埃森哈特,D·查爾斯·蓋魯尼克.共同演進:實現協同的必由之路.組織的學習[M].劉巍譯.北京:中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1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