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房恢復時間

對象

受檢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齡35~57(平均48.7±8.5)歲。其臨床症狀及心電圖、動態心電圖、食管心房調搏等結果符合病竇診斷。

方法

受檢前3d停服一切可能影響心電生理的藥物。經右股靜脈插入一條4極導管和一條2極導管,4極導管導置於HRA,其遠端2極用作刺激,近端2極記錄HRA的電位;2極導管置於AS作刺激。以分級遞增起搏法分別刺激HRA和AS,測定snrt後,再重複刺激測定一次,以兩次測定值的均數作為該部位的SNRT。

統計學處理

以配對t檢驗比較HRA與AS刺激時SNRT的差異性。

結果

同一部位(HRA或AS)的兩次所測SNRT值有差異,最大為40ms,最小為60ms,多數在100ms左右。

討論

本研究刺激病竇患者HRA和AS的結果表明,所測SNRT在整體比較無統計學意義,但在個體有一定的差異。此差異的存在可能系不同刺激部位的衝動在心房內傳導的徑路和速度不同,從而使衝動進入竇房結的時間不同所致〔1,2〕。但由於心房內傳導纖維間,尤其是3條結間束之間有分支纖維溝通,故衝動在心房內的傳導是由大量傳導纖維共同參與的結果〔3,4〕,所以,不同起源的激動在心房內的傳導時間事實上不會有顯著性差異。提示心房內刺激的部位對臨床檢測SNRT無明顯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