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5719工廠

直屬於空軍裝備部,是總裝備部歸口管理的軍隊保障性企業之一,是國家大型企業,軍隊一級企業。建於1976年,占地面積98萬平方米,是空軍新型航空發動機修理基地,是具備某引進新型航空發動機整機及所有控制裝置、全部工序修理能力的企業,已為國內外用戶維修保障各型航空發動機萬餘台。

屬性

五七一九廠直屬於空軍裝備部,是總裝備部歸口管理的軍隊保障性企業之一,是國家大型企業,軍隊一級企業。是空軍新型航空發動機修理基地,是具備某引進新型航空發動機整機及所有控制裝置、全部工序修理能力的企業,已為國內外用戶維修保障各型航空發動機萬餘台。

規模

建於1976年,占地面積98萬平方米,資產總額逾30億元,員工2000多人。2009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7.68億元。

成果

在軍用航空發動機維修能力快速提升的同時,工廠大力推進民品發展,主要涉及航空產品製造及再製造、航空零備件轉包生產,航空附屬設備製造,輕鋼網架結構、高低壓電氣成套裝置、石油天然氣專用閥門及成套裝備、房地產開發等行業,並快速進入民用航空發動機整機及部附屬檔案修理,地面燃機修理,以及航空發動機改制地面燃機領域,目前取得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的《維修許可證》。

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質量獎”、“全國模範勞動關係和諧企業”、“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示範基地”、“全國推行全面質量管理30周年優秀企業”、“全國現場管理星級評價五星級現場”、連續6年榮獲“空軍裝備部先進企業黨委”等榮譽稱號800餘項。

事跡

一流的戰鷹心臟手術師

今年仲夏的一天,一位中央領導同志來到偏居成都平原一個小鎮上的五七一九工廠視察時,高度評價工廠建設,稱讚他們“企業的管理井井有條,企業的技術精益求精,企業的文化昂揚向上”,特別是經他們維修的某新型軍用航空發動機使用壽命大幅延長,“1台發揮了1.6台的作用,這是很大的一個貢獻”。

五七一九工廠何以得到中央領導同志如此高的讚譽?當我們走進這個工廠時,頓時感到強烈的震撼:一個僅僅2000多人的普通空軍裝備修理企業,短短几年間完成63項科研成果,20多項獲得國家、軍隊科技進步獎,自主創新的軍用航空發動機再製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發動機修理能力成倍增長,2004年總資產才11個億,6年後就達到29個億,資產增長超過263%;同時,還獲得“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質量獎”等數十項國家級殊榮……五七一九工廠憑藉什麼創造出這樣的奇蹟?廠長向巧坦言:獨具空軍特質、卓越品質、和諧特色的企業文化,為企業騰飛插上了翅膀。

“忠誠”——企業文化之魂 

“……看那軍旗飛舞的方向,前進著戰車艦隊和機群。上面也飄揚著我們的名字,年輕的士兵渴望建立功勳……”這首叫《那一天來臨》的歌,是五七一九工廠的廠歌,每一個五七一九人聽到這這個旋律,都會心生崇敬。

五七一九工廠是隸屬於空軍裝備部的裝備保障性企業,擔負著軍用航空發動機修理保障的重任,在工廠每個人心中都有著這樣強烈的意識:“我們是不穿軍裝的軍人,不拿鋼槍的戰士!”

2004年是令全廠職工至今記憶猶新的一年。這一年,某新型航空發動機維修線剛剛建成,航空兵的部隊一批發動機進廠急待維修,各級首長心急如焚,上級機關和部隊催修發動機的電話紛至打來。如何不辱使命、不負重託,快速形成新型發動機批量修理能力?這道難題像一座大山橫亘在剛剛上任的女博士廠長向巧和全廠職工面前。“發動機,發動機……”整天縈繞心頭,讓他們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我們是軍隊的企業,不能為首長和部隊分憂,我們就有愧于軍隊企業的稱號!”一場又一場圍繞如何履行使命責任、破解修理難題的大討論,在廠黨委班子和全廠職工中展開。

打破舊有的生產模式和利益格局,進行徹底的生產流程再造,是廠黨委拿出的第一個舉措。當時,原有的生產模式多頭管理、浪費資源和人力,嚴重影響了修理的質量和進程。然而,全廠上下都意識到需要生產流程變革,但變革應該怎么變,變到什麼程度,一時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流程再造即使在西方國家成功率也僅有30%,一旦失敗怎么辦?有兩位領導幹部甚至為此吵到了廠長辦公室……

早就對此進行過深入研究的向巧成竹在胸。為了統一大家的思想,向巧幾個月時間天天泡在車間,跑遍全廠76個班組,面對面地解難答疑、動員宣傳。一天,在交流現場,她因過度勞累,嗓子突然失聲,說不出話來,一住院就是二十多天。功夫不負有心人,全廠幹部職工的思想很快統一到一起,十幾名中層以上領導因流程再造被調整崗位也毫無怨言。經過8個月大刀闊斧的重新調配修理資源、改革修理流程,修理能力顯著提升,某型發動機平均修理周期降幅達27.3%。此後,他們根據部隊保障任務的變化,對流程進行持續改進、最佳化,修理能力每年增長率在60%以上,先後實現了由維修二代機向三代機、由單機種、大批量維修向多機種、小批量維修的跨越。

隨著大批新型航空裝備在部佇列裝,新型軍用航空發動機關鍵、重要零部件供應,逐漸成為制約空軍戰鬥力持續生成的突出問題。如不能及時有效解決,必然影響先進戰機發揮作用,軍委和空軍首長對此高度關注。工廠想部隊所想、急部隊所急,專門組織精兵強將集中攻關,自主創新了21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三代飛機發動機關鍵部件再製造技術,突破了由少數西方國家對航空發動機再製造技術的壟斷,使我軍三代戰機的發動機壽命從900小時延長到1500小時,相當於使1台發動機發揮了1.6台發動機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國防軍事、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重大任務和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五七一九廠人始終把國家利益和使命責任放在第一位。2008年“5·12”特大地震發生時,工廠距震中僅36.5公里。那一瞬間,在緊急逃生的30秒里,青年員工劉勇奮力舉起幾十公斤重價值幾十萬元的發動機預燃室,踉踉蹌蹌地跑到安全的地方。車間的監控錄相拍下了這感人的一瞬。後來有人問到他時他說:“我沒想那么多,就是覺得不能讓零件在我的手中報廢。”2009年首都國慶閱兵保障期間,一台受閱飛機發動機發生故障,保障單位迅速排故,但怎么也無法找到故障原因。駐場保障的工廠技師羅卓紅主動承擔了任務。為了保證不耽誤閱兵的正常進行,他沒有按常規拆開發動機排故,而在狹窄的空間裡整整忙了一個通宵。故障排除後,羅卓紅的手上布滿了一道又一道的血痕┄┄

“……三十春秋,彈指一揮,而立之年倍感道遠任重。激揚傳統,笑迎挑戰,激情不衰,動力不竭,和衷共濟再攀雲梯路。”一部凝聚了五七一九人奮鬥史的《航利廣場賦》表達了他們忠誠無畏、不懈奮進的豪情……

“卓越”——企業文化之質 

在五七一九工廠,只要是上班期間,每個人都必須整整齊齊地穿好那套款式新穎的天藍色工作服,工作服左臂繡著“情系藍天”,右臂繡著“追求卓越”。

“我們就是要通過這樣的一點一滴來給職工們滲透我們不斷追求卓越的文化理念。這也是我們在不斷改革的過程中的深刻體悟。”五七一九工廠黨委書記梁紹華說,“左臂‘情系藍天’,代表我們不忘‘姓軍’本色,右臂‘追求卓越’代表我們永記執著追求。”

2004年,廠領導給全廠職工每人發了一本做《致加西亞的一封信》的書,一場“頭腦風暴”迅速在全廠職工中掀起。上千篇讀書心得彰顯了全廠職工被這部作品所調動起來的熱情。一位職工寫到:“……我們並不完美——誰都不完美——但我們總在努力中做到最好……” “給飛機心臟創造新的生命,為航空發展貢獻不竭動力”、“成為飛機心臟的頂級服務者”成為全廠職工的共同願景。

質量是航空發動機維修的生命線。為了確保維修質量“零缺陷、出精品”,五七一九工廠從2005年開始,積極採取設立“質量警示牆”、舉辦“質量文化周”、質量文化主題演講、“我為質量獻一計”徵文、質量建設大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與舉措,引導職工在質量工作上不斷強化瞄準一流、追求卓越的意識。在那道89米長的質量警示牆上,空軍歷史上的每一起等級飛行事故和地面事故,工廠歷史上發生的10多起較大質量問題,等等,赫然在目;“產品如人品,質量不好就是人品不好”、“質量就是最大的政治”、“讓誠信成為企業的一種習慣”等一系列質量安全文化理念,以廠長、書記寄語的形式滲入每個職工的心靈,成為每個職工追求卓越的不懈動力。一位職工在2006年工廠舉辦的“質量警示牆的警示”主題演講比賽中深情地說:“……質量取決於每一個不起眼的細節,質量取決於每一個你想馬虎的時刻……”“文化鑄魂”引領了維修質量的提升,工廠至今修理的發動機不計其數,已連續14年未發生因工廠責任造成的等級飛行事故。

在五七一九工廠,許多普通職工的故事,真真切切讓人感到“追求卓越”已經滲透到工廠的每一寸土地上,他們就像一顆顆螺絲釘,精確地在自己的崗位上托起了工廠的航空發動機維修事業。高級技師黃強“甘於平凡,以小事成就大事”,三十年如一日,苦心鑽研、認真摸索,對本專業涉及的3400個零件和複雜設備結構瞭然於心,所乾的崗位未出現一起產品質量問題,首創“黃強工作法”深受國外同行讚譽,帶出的9個徒弟個個是技術能手。裝配工藝對技術參數規定了上、下限值,中間值是最理想狀態。吳創班組對自己提出了“苛刻”要求:一定要取中間值。雖然成倍增加了工作量,但發動機飛行狀態的安全係數卻大幅度提高……

在五七一九工廠的廠徽上,有一個永不停止轉動的齒輪,它代表了五七一九人永無止境的追求。2009年以來,工廠又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發起了以柔性修理線建設為標誌的再次流程再造,實現了資源效能最大化,現場管理標準化、精細化、形跡化、可視化……六西格瑪、精益管理、現場管理星級評價、風險管理等國際先進管理模式和工具,在工廠得到廣泛套用,不斷提升了管理效能。開展的“現場管理星級評價”,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單位,有兩個分廠分別被授予“全國現場管理星級評價五星級現場”和“四星級現場”。這一系列追求卓越的舉措,換來了工廠整體效能提升,為空軍部隊的戰鬥力生成和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和諧”——企業文化之本 

走進五七一九工廠的大門,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個富有特色的文化廣場。在文化廣場的中心地帶,有一條寬6米、長百米的“星光大道”。在這條“星光大道”上,鐫刻著一隻只大手印,如深耕大地的鐵犁,似力撐蒼天的神話。據介紹,這些手印是3000多位在廠職工、離退休幹部和員工的手型手模,寓意著每一名創業者、建設者都是企業之星,都已載入工廠建設發展的史冊。

當設計這條“星光大道”時,曾有人建議把廠領導的手模放在第一排。廠長向巧說:“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工作崗位的不同,沒有個人的高低貴賤,我們不能搞這樣的特殊。”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正是在這樣的人文精神輝映下,每一個看到“星光大道”、聽到它的故事的人都會深受震撼。如今,每年新來的員工都要到這兒感受工廠的文化氛圍,並把自己手模放在這條星光大道上。在這樣的人文環境下,職工們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激情空前迸發。為了給部隊服務,有一批職工常年出差在外,不辭辛苦;部隊發動機出現問題、需要技術支援,他們保證24小時內趕到保障現場,從不叫累;有不少職工退休後不願離廠,只要工廠有需要就二話不說地回到崗位上和年輕人一起奮戰。身患重病的女工祁麗莎,做了兩次化療,但因為擔心她的工序成為生產的“瓶頸”,又回到了工作崗位與同事一起奮戰。高工蔡仕祥退休後一直在車台帶教年輕人,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在五七一九廠,在每一項技術革新成果、每一項重大改革舉措、每一次發展建設的關鍵階段背後,都飽含著許多普通職工留下的心血和汗水。工廠編輯的十多冊《企業文化叢刊》詳細地記錄著職工們對工廠建設發展的思考和感悟,是工廠共同奮鬥、和諧奮進的歷史見證,也凝聚成工廠的寶貴精神財富。

“員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是我們企業的立企之本……”、“學技術吃香,有本領風光” 、“讓想幹事的人有機會,能幹事的人有崗位,乾成事的人有地位”、“多勞多得,多能多得,多效多得”、“心情舒暢,工作流暢”……說起工廠的未來發展,廠領導談的最多的是職工的發展。

工廠根據職工能力特點設定三條階梯式職業生涯發展通道,規劃管理型、技術型和技能型等各類人員職業生涯發展方向。 形成評選表彰各類勞模、“三五楷模”、“黨員模範示範崗”、“青年崗位技術能手”等各類先進的機制,激發職工積極性和創造性,多渠道為職工創造全面發展機會。

工廠在全軍企業中率先通過了ISO10015培訓管理體系認證,組建培訓中心,實施職工能力素質提升工程,搭建了多形式、多層次溝通和知識、技能共享平台,促進全體職工業務能力共同提高。同時還建立完善學歷工資、職稱工資、專家津貼、自學獎勵等多層次激勵機制,充分調動職工學習的積極性。

工廠充分尊重職工的勞動和創造,2004年以來,實施了以職工名字命名優秀班組、技術創新、方法創新制度,目前,已經有“黃強工作法”、“周陳工作法”、“吳創班組”、“敏智班組”等20多個榮譽命名的“員工工作法”和生產班組。黃強、吳創、張永光等工廠優秀職工的照片,被製作成燈箱布置在廠區主幹道兩旁。

2004年以來,推行穩步推進後勤社會化,想方設法解決職工衣食住行、看病就醫、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困難,發起了“陽光圓夢助學”工程,為考入高校的職工子女發放助學金,專設了“職工心理輔導員”,加強對職工的心理疏導……一系列舉措,真正關心職工們的生活,真正解除了職工們的後顧之憂……

一系列的舉措,極大地促進了工廠職工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近年來,先後有13人被評為全國和省(市)勞動模範,具有中高級職稱的職工超過500人,還有40多名優秀職工通過公開競聘走上了中層以上管理崗位。湧現出“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班組”、“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等一大批“明星群體”和“企業名片式”員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