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姓

程佳姓,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東海女真成佳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基本介紹

程佳[程佳、成佳、承佳,讀音作chéng jiā(ㄔㄥˊ ㄐㄧㄚ),滿語為“Cenggiya”]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東海女真成佳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成佳氏,亦稱程佳氏、承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脅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滿語為Cenggiya Hala,世居蘇完(蘇斡延,今吉林長春雙陽河流域),屬於典型的滿族老姓之一。
清朝初期,滿族成佳氏即已多冠漢姓為程氏、成氏、承氏、榮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成佳氏是一個古老的滿族姓氏,歷史悠久,今仍在稱呼使用,亦多漢化為程氏、紀氏、成氏、承氏等,多以遼東、蘇完為郡望,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扶餘郡:即今黑龍江省地,治所在今雙城市。早在距今三~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雙城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期,這裡分布著肅慎族先民。公元前兩千多年,肅慎族人向帝舜貢獻矢、石。兩漢時期稱為扶餘。南、北朝初期稱勿吉,後期屬勿吉伯咄部。隋朝時期屬伯咄。唐朝聖曆元年(戊戌,公元698年)後,伯咄為渤海國鄭頡府屬地。遼國初期屬東京道濱江州烏薩扎部。公元十世紀渤海國滅亡,其地為生女真完顏部所有。金國時期屬上京會寧府肇州地。元朝時期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境。明朝初期為奴爾乾都司所轄之納鄰河衛(拉林河衛),後屬女真四部之一的扈倫部屬下的烏拉部。清朝初期屬寧古塔昴幫章京。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年)屬寧古塔將軍營;清朝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年)為寧古塔副都統衙門所轄;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為阿拉楚喀副都統衙門屬地;清朝嘉慶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年)設雙城堡協領衙門,為雙城設治之始;清朝鹹豐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裁協領,設副都統銜總管;清朝光緒八年(壬午,公元1882年)設雙城市廳,置理事撫民通判,兼管拉林,旗(滿族人)、民(漢族人)分治;清朝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歸吉林省濱江道管轄;清朝宣統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設雙城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為雙城縣;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廢濱江道,由吉林省直轄,為一等縣;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入侵,立偽雙城縣公署,歸濱江省管;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27日光復,成立雙城縣民主政府,隸屬松江省哈南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4年黑龍江省與松江省合併,雙城為黑龍江省協轄。1958年8月1日設松花江專署,雙城縣歸其管轄。1959年5月歸哈爾濱市屬。1965年8月又重屬松花江行署管轄。1988年設雙城市(縣級),1996年11月5日重歸哈爾濱市。
蘇斡延:亦稱“蘇完”,即今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其名稱來源於境內的“蘇斡延河”。“蘇斡延”是滿語,簡稱“蘇完”(suwan),漢義“黃色”,“蘇斡延河”就是“黃色的河”之意,漢稱“雙陽河”。雙陽地區在秦朝以前屬肅慎之地;漢朝時期屬扶餘國的屬地;到了西漢元封三年(癸酉,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在東北設立了遼東、遼西、樂浪、玄菟等郡,雙陽地區屬玄菟郡管轄。東漢末年改屬遼東郡。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鮮卑等族的襲擾下,扶餘族逐漸流散遠徙,勿吉族進入松花江中游地區。至隋、唐時期,勿吉改稱靺鞨,當時的雙陽歸屬靺鞨,並在唐開元元年(癸丑,公元713年)建立渤海國,雙陽屬渤海的扶餘府管轄。遼國時期屬於東京黃龍府管轄。金國時期屬上京路,於北宋政和四年(乙未,公元1114年)改稱濟州,到南宋淳熙十六年(金大定二十九年,壬子,公元1189年)稱隆州,在公元十三世紀初又改稱隆安府,其中心治所在今天的農安;雙陽縣均隸屬於上述管轄之內;元朝時期東北的大部分地區歸屬於遼陽行中書省,下分七個路,雙陽屬於開元路境內的西南部。明朝時期屬奴爾乾都司管轄。進入清朝後,清政府在各地設定了許多驛站,其主要任務傳遞公文,雙陽曾是其中驛站之一,何時設定,史料記載不一,其站名亦有區別。民國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版的《雙陽縣誌》記載:“乾隆間設蘇完延站。”清康熙中葉版的《柳邊紀略》記載:東北三將軍所轄驛站的情況,即黑龍江將軍轄十九站,奉天將軍籍二十四站,而寧古塔將軍(清康熙二十二年即公元1683年以後改稱吉林將軍)轄二十二站,其中在“一把淡(伊巴丹)站”和“伊爾門(飲馬河)站”之間,即為“蘇瓦鹽(雙陽)站”;《寧古塔紀略》記載叫“雙羊河站”,亦是清康熙二十年(辛酉,公元1681年)以前的設定。清雍正四年(丙午,公元1726年)雙陽曾一度劃屬奉天府尹。清乾隆十二年(丁卯,公元1747年)設吉林廳,雙陽又重歸吉林將軍管轄。清乾隆~清道光二十年以前,這一帶與其它地區一樣被封為禁區,清光緒三年(丁丑,公元1877年)正式解除封禁,難民占地墾荒。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吉林廳升為吉林府,雙陽隸屬於吉林府。吉林府在雙陽地方設巡檢官員一名,管理日常事務,這時的雙陽仍然是一個驛站。清宣統二年(庚戌,公元1910年)正式把站改為雙陽縣,劃出長春東、吉林以北、伊通北的各一部分土地,做為雙陽縣的轄區。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6月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雙陽縣劃歸吉林省吉長道所轄。民國十八年(己巳,公元1929年)廢道制,雙陽縣屬吉林省管轄;民國三十一年(偽滿康德九年,壬午,公元1942年)撤銷雙陽縣,與伊通縣合併為通陽縣。取伊通、雙陽兩縣名的後一字做為縣名。東北光復後,將通陽縣分治,當時的雙陽曾經改稱春陽縣,意為春天陽光普照祖國大地,含有慶祝祖國大地光復之意。後又改稱“雙陽縣”,沿用至今。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6月正式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改東北為九省,雙陽縣仍為吉林省所轄。1995年7月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雙陽縣,設立長春市雙陽區,轄四個街道、三個鎮、一個鄉,十四個社區、一百三十三個村。

堂號

扶餘堂:以望立堂,亦稱雙城堂。
蘇完堂:以望立堂,亦稱隆安堂、雙陽堂。

程佳姓宗祠通用聯

五言通用聯

艷陽天下重;秋聲海上來:此聯為上海名人袁伯夔所撰,掛于丹桂戲園舞台兩側,嵌入程硯秋(曾用名艷秋)的藝名“艷秋”二字,既不露痕跡,又有意中之意。

七言通用聯

心比觀音大自在,年如王母更長生:程硯秋在1935年自提對聯,終生掛於家中。

十一言通用聯

玉潤霜青,輝煌程門三尺雪;硯池秋水,平添荀令一分香:1932年元旦,程硯秋(字玉霜)收荀令香為徒,時人題聯賀之。此聯既嵌入師徒二人的名字,又引用“程門立雪”的典故,切合收徒拜師的題旨,可謂妙筆生花。

歷史名人

程佳氏:(生卒年待考),滿族,女,程世福之女。著名清康熙朝廢太子胤礽的側福晉。愛新覺羅·胤礽(公元1674~1724年)生於清康熙十三年,他在康熙大帝的兒子裡原本排行第六,後因前五個哥哥幼年夭折,不序齒,所以成了著名的“二阿哥”。他的生母是康熙大帝的結髮妻子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又因赫舍里氏皇后因生此子產後大出血而去世,康熙大帝將愛妻之情就全都轉移到了這個孩子的身上,自幼即被視為父皇掌上明珠。
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康熙大帝在二十歲時就考慮到立儲是關係清朝統治是否能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儒家立嫡立長的傳統,他選中了剛剛一歲的愛新覺羅·胤礽為皇太子,康熙大帝親自教他讀書,六歲時又特請大學士為師;愛新覺羅·胤礽經父、師指點,確實顯露出幾分聰明。他文通滿漢,武熟騎射,加上一副儀表,著實惹人喜愛。康熙大帝特在暢春園之西為胤礽修了一座小園林,賞他居住;出巡時也命他隨侍左右。這位皇太子十分受寵,且具有特殊的權力,養成了過分驕縱和暴戾的性情,這些又引起了康熙大帝的不滿。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康熙大帝在親征噶爾丹的歸途中生了病,十分想念皇太子愛新覺羅·胤礽,特召他至行宮,而愛新覺羅·胤礽在行宮侍疾時卻毫無憂色;康熙大帝看出皇太子無忠君愛父之念,實屬不孝,怒遣愛新覺羅·胤礽先歸。
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大帝出塞行圍,忽聞皇十八子愛新覺羅·允祄病重,君臣均面有憂色,康熙大帝親自迴鑾看視。農曆9月,康熙大帝的十八皇子死,時年僅八歲。愛新覺羅·胤礽對十八皇弟之死,也是毫無弟兄友愛之情,這就更加深了康熙大帝對他的嫌惡,愛新覺羅·胤礽因此受到康熙大帝的斥責之後,非但不反躬自省,反而嫉恨在心;在行軍途中,每夜逼近父皇所居的布城(幃幄),扒裂縫隙,鬼頭鬼腦地向里窺視,不知意欲何為。這些舉動使康熙大帝日夜戒備,不得安寧。愛新覺羅·胤礽平時對臣民百姓,稍有不從便任意毆打,其侍從肆意敲詐勒索,仗勢欺人,也激起公憤。康熙大帝對愛新覺羅·胤礽的行徑無比氣憤,特令隨行文武官員齊集塞外行宮,勒令皇太子胤礽跪下,歷數其罪狀:“胤礽不聽教誨,目無法度,聯包容二十多年,他不但不改悔,反而愈演愈烈,實難承祖宗的宏業。”康熙大帝邊哭邊訴,竟至氣倒在地,被大臣急忙扶起。之後康熙大帝下令,首先懲辦了慫恿皇太子的官員,繼而又廢了皇太子,令直都王愛新覺羅·胤禔監視愛新覺羅·胤礽。這次廢皇太子,對康熙大帝精神上刺激很大,致使他六天六夜不能入睡。後康熙大帝召見隨從大臣,邊訴邊注,羅列了愛新覺羅·胤礽的罪狀;群臣也為之傷感,泣不成聲。康熙大帝又疑惑愛新覺羅·胤礽為狂疾,自塞外回京後,將愛新覺羅·胤礽囚禁在上駟院側,由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看守,還將廢皇太子愛新覺羅·胤礽之事宣示天下。皇太子已廢,天下皆知,康熙大帝又親自撰文,告天地、太廟、社稷。康熙大帝總結了歷史的規律:“稽古史冊,興亡雖非一輒,而得眾心者未有不興,失眾心者未有不亡。”在列舉愛新覺羅·胤礽罪狀之後又說:“臣雖有眾子,遠不及臣,如大清歷數綿長,延臣壽命,臣當益加勤勉,謹保始終。”接著又下令;“諸皇子中,如有謀為皇太子者,即國賊,法所不宥。”廢了皇太子愛新覺羅·胤礽後不久,皇三子因愛新覺羅·胤祉向父皇告發胤禔用喇嘛巴漢格隆魘術魔廢皇太子之事。康熙大帝聞聽此事,當即派人前往愛新覺羅·胤礽住處搜查,果然搜出“魘勝”,確信愛新覺羅·胤礽為魔術致狂。康熙大帝氣憤萬分,對愛新覺羅·胤禔怒斥“不諸君臣大義,不念父子之情”,並宣示為“亂臣賊子。”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農曆11月將愛新覺羅·胤禔奪爵,在府第高牆之內幽禁起來,嚴加看守;直至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幽死,共幽禁了二十六年。
康熙大帝弄清愛新覺羅·胤礽是“被魘至狂”之後,立即召見愛新覺羅·胤礽,問及以前所做所為,愛新覺羅·胤礽竟全然不知,是魔術真靈驗還是現在裝傻,只有他自己明白。而康熙大帝則確信愛新覺羅·胤礽是被害的,群臣又紛紛建議復立皇太子,康熙大帝經過反覆思想鬥爭,才於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農曆3月復立愛新覺羅·胤礽為皇太子,立太子福晉石氏為太子妃。時過二年,康熙大帝又發覺大臣們為太子結覺會飲,於是將這些大臣分別遣責、絞殺、緝捕、幽禁。康熙大帝手諭:“諸事皆因胤礽,胤礽不仁不孝,徒以言語發財囑此輩貪得諂媚之人,潛通訊息,尤無恥之甚。”並在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再次廢皇太子愛新覺羅·胤礽,禁固在鹹安宮內。愛新覺羅·胤礽並不甘心,借醫生為其妻石氏診病之機,用礬水寫信與外界聯繫,又被發覺。自此,康熙大帝十分戒備,凡大臣上疏立儲者,或處死,或入獄。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農曆3月,在康熙大帝慶壽之日,有的大臣上疏立皇太子之事,康熙大帝對此置之不理;事過數日,又有十二人聯名上疏立儲,康熙大帝懷疑這些人為愛新覺羅·胤礽同黨,均給予處罰。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農曆11月13日,康熙大帝病重,傳位於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是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將康熙大帝兩立兩廢的皇太子愛新覺羅·胤礽遷居到祁縣鄭家莊,令眾兵嚴加看守,最後於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農曆12月病死於住所,終年五十一歲。胤礽死後被追封為理密親王,葬於黃花山。程佳氏是愛新覺羅·胤礽的側福晉,為四品大員程世福之女,生有愛新覺羅·胤礽的第八女和碩格格(公元1714~1760年),是為康熙大帝最寵愛的孫女“八郡主”,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農曆12月嫁予蒙古敖漢博爾濟吉特氏台吉(蒙古大部落首領)彭蘇克拉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