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紅柏

秦紅柏

秦紅柏,英文名:Hongbai Qin,1966年生於中國北京。資深提琴製作師、古名琴修復師,中國樂器協會提琴製作師分會會員,美國提琴製作師協會會員,美國VSA國際提琴製作比賽獲獎者。

基本信息

主要成就

秦紅柏是美國VSA國際提琴製作大賽獲獎者,中國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的修琴師,美國提琴製作世家貝克父子的弟子。

資深提琴製作師、古名琴修復師秦紅柏資深提琴製作師、古名琴修復師秦紅柏

秦紅柏做了32年琴,“半輩子交代給了小提琴。”他說,“從16歲開始接觸提琴製作,我從來沒有對做琴這件事情感到厭倦。”
不管是做琴時的枯燥和繁瑣,還是長年的籍籍無名和清貧,對他來說都絲毫不能減損提琴製作的魅力。他因此擯棄名利喧囂而全身心灌注在好提琴、好聲音的製造上。會做琴,能修琴,經常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拿著價值不菲的小提琴找他看琴、修琴、調琴。2014年9月,他製作的小提琴在第21屆美國VSA國際提琴製作大賽中獲得了音質獎。

平凡中的精彩

秦紅柏的提琴工作室藏在北京西五環邊上的一座民居里。記者到達時正值冬季中午,七八十平米的老房子被暖陽烘著,瀰漫著一股木材的清香。工作檯上躺著一把製作中的白琴,雕刻刀斜靠在一旁,周圍散落一圈細碎的木屑。巨大的工具架占了一面牆,各種尺寸、形狀的刨子、刀子,高低錯落地掛在工具架上,有股躍躍欲試的生機。無塵油漆室里放著一人多高的紫外線燈箱,油漆台上方懸掛了幾把剛上過漆的小提琴。工作室牆上掛著一張海報,印著秦紅柏這次獲獎的小提琴,黑色的背景襯著金紅色的琴,光韻內斂,線條優美,工藝精緻。

秦紅柏在國際提琴製作比賽中獲獎秦紅柏在國際提琴製作比賽中獲獎

今年48歲的秦紅柏,頭髮已經泛白,穿著舊衣仔褲,很隨意的樣子,可在做琴這件事情上卻異常嚴苛與挑剔。牆角立著一把做好的大提琴,好幾個人看中了要買下來,可他覺得油漆不夠好,必須重新上色。有人嫌他工期太長,他也不在意,“要對得起自己的手藝,更要對得起買家的信任。”
聊起挑選制琴的木材,秦紅柏馬上神采奕奕。“木材對於提琴音質的影響非常大,想找到做高級琴的好木料,要靠經驗、直覺,甚至是運氣。”為了找到好木料,他跑到阿爾卑斯山脈附近的幾個國家去選料。他曾花了好幾天守在義大利一家著名的木材廠里“海選”,可最後還是全部放棄了。“不夠好,年輪太寬、材質偏重、纖維組織不夠直。”之後他又去了德國、瑞士,才搞定一批滿意的木料。工作室的架子上整齊碼放著千挑萬選回來的木料,其中耗費的金錢、腳力、耐心不是常人能夠想像的。

提琴製作,急不來。“一塊木頭要放10年才能使用,做一把白琴至少要1個月,油漆要三五個月,數十次的上漆、曬乾、打磨,才能得到屬於它自己的獨特光澤。我做了三十多年琴才摸出點門道。”秦紅柏對自己這份工作有著異乎尋常的耐心,慢慢地熬著自己,熬出了一身絕活。琴板薄了還是厚了、弧度是否順暢,他手一掂,眼一看,就知道哪裡有問題。尤其是聽覺特別靈敏,對琴聲的音準、方向格外敏感。幾十年的實踐經驗,化成一套對於提琴藝術的認知體系,行雲流水般鐫刻在他製作上的每一個細節中。
秦紅柏對制琴有他獨到的見解,“要根據木頭的狀態和手工上的細微差別來調整琴板的薄厚、音梁、音柱的位置,絕不能千篇一律,按圖索驥。”有人為了模仿名琴,把圖紙上的數字一絲不差地用在制琴上,結果聲音卻差之千里。“好琴怎么能靠數據堆積出來呢?”在他看來,提琴的好聲音來自於長年累月的摸索和細緻入微的觀察,來自於制琴師對提琴的理解和熱愛,來自於不斷學習和開闊眼界,努力和天賦這兩樣也非常重要。

秦紅柏在歐洲選購提琴木料秦紅柏在歐洲選購提琴木料

憑藉著對制琴的深刻理解,秦紅柏練出了一門修琴的絕技。“製作和維修不是一個方向的東西。制琴是程式化的過程,環環相扣向前推進;修琴是逆向解析,每一把琴的癥結都不一樣,要在原來的基礎上去作調整、修復而不能損傷它的風格,想接近完美非常困難。”但正是修琴這個過程,讓他深深領悟到提琴在規定性基礎上,還有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複雜性和可變性,從而在另一個方向印證著他的制琴理念,反哺了他的制琴技藝。
因為修琴,秦紅柏結識了中國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演奏家劉雲志。劉雲志使用的小提琴是一把德國琴,是陳毅在任上海市長時買下的,交給了中央樂團首席使用,此後這把琴在幾代首席間衣缽相傳,見證了新中國交響樂的發展史,被稱為“國交第一琴”。但多年來這把琴一直被音質上的一些問題困擾,經幾位提琴製作師上手都沒有修整好。2008年,這把琴來到了秦紅柏手上。“我斟酌了各種細節,決定徹底大修。徵得雲志同意後,整整修了三個月。”琴頭重新接換、開箱修整琴板厚度、換琴碼……幾乎能動的地方都動了。當劉雲志再次拿到這把寶琴,搭弓試音,天籟之聲瞬間流淌出來。秦紅柏想起當時的情景,“雲志非常高興,拍著我肩膀說,‘手術非常成功!’”如今,劉雲志這把琴不離左右,帶著它走遍了世界各地的舞台,2013年,他又用這把琴錄製了最新的小提琴協奏曲CD。

學藝經歷

1982年,十六歲國中畢業的秦紅柏,因為小時候學過二胡,選擇了跟樂器沾邊的專業,考入北京樂器總廠的樂器技校,成為唯一一屆高級提琴製作班的學生。3年後他被分配到北京提琴廠工作,從此開啟了他做琴的人生。
最初的十幾年是混沌摸索期,是操練雙手的時間。“那時候只是跟著師傅把選料、油漆、裝配的每道工序都做下來,但很難說有什麼藝術上的追求。”80年代的中國,提琴製造行業尚處在剛剛起步的初級階段,理論和工藝都不完備,甚至連基本的製作工具都沒有,刨子、鋸子、模具都靠自製。困難很多,但秦紅柏接觸到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製作的所有工藝流程,扎紮實實攢下了手上的基本功。
1994年,秦紅柏迎來了他學藝生涯中的第一個重要轉折:師從國際提琴製作大師、把義大利克雷莫那制琴藝術引進中國的鄭荃老師。那一年,北京提琴廠被兼併,秦紅柏索性辭了公職,以28歲的“高齡”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提琴製作專業,開始系統學習木材學、聲學、油漆等理論知識以及提琴演奏技巧。重獲學習機會的他異常勤奮,頗得鄭老師賞識,畢業之後把他留在身邊工作。經過鄭老師多年的言傳身教,秦紅柏的制琴技術上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秦紅柏和貝克父子之Carl秦紅柏和貝克父子之Carl

2000年,秦紅柏迎來又一次邁向高峰的機遇,結識了美國著名提琴製作世家——貝克父子家族。貝克父子提琴(CarlBecker&Son)幾代人在製作與維修上的卓越成就在國際提琴界有目共睹、備受尊崇。秦紅柏憑藉紮實的基本功和勤勉的學習態度獲得了貝克父子的認可,一個技術密不外傳的制琴世家居然向這箇中國人敞開了大門。
初到美國的秦紅柏,感官一下被打開了,先進的工藝、完備的工具、全新的理念令他目不暇接,“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我都覺得浪費。”

維修老琴是貝克父子的絕活,經常有收藏機構和音樂家把價值連城的提琴送到貝克父子店裡做維修和保養。有一次,一把價值千萬美金的AntonioStradivari古提琴被送到店裡維修。原本應該放在博物館玻璃櫃裡的名貴提琴,那一刻就擺在秦紅柏眼前。他小心翼翼捧著這把400多年的古琴,詳細測量了各個部位的數據。“當時我對琴板厚度有疑問,就詢問卡爾·貝克。老人家拿出這把琴的原始資料,一一指著改動過的地方,在紙上畫出低音梁和音柱的位置,詳細地給我講解改動的原理、發音的規律。那一刻我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幾年時間,秦紅柏不但在貝克店裡潛心學習,還經常跟隨卡爾的兒子保羅·貝克行走於美國一些樂團和大學,為專業樂手維修和調試提琴。秦紅柏在實踐中迅速提高,同時積累了很多寶貴的技術資料,光是古名琴的數據和拓模就有幾十套。“原琴拿在手裡,不但有恩師在一旁指點迷津,還可以觸摸木頭的年代質感、重量,觀察油漆的顏色、琴型弧度,傾聽音質等等,太多細節,都是書本和圖紙上完全感受不到的。”

秦紅柏和貝克父子之Paul研究古名琴修復秦紅柏和貝克父子之Paul研究古名琴修復

“卡爾是93歲時去世的,那是2013年,得到訊息時我很難過,當即萌生了一個念頭:我要複製一把卡爾生前的得意之作,來紀念這位慈父一般的老人。”秦紅柏指著牆上的海報說:“就是這把獲獎琴,原型是卡爾的作品,也算我給他老人家遲交的一份作業吧。”

與音樂家交流

為頂級音樂家製作提琴,在國際舞台上奏響。他為劉雲志做的第二把琴已經進入準備階段。
秦紅柏與劉雲志結識於修琴,能成為朋友卻是因為制琴師與音樂家之間的相互賞識與共鳴。劉雲志說:“我認可秦紅柏,他的制琴藝術水準跟音樂家的水準是匹配的、同步的。”秦紅柏很看重這個評價,因為提琴最終還是要通過演奏來成就它的價值,最好的聲音也要通過最好的演奏才能被激發出來,音樂家就是制琴師最重要的伯樂。
秦紅柏懂琴,劉雲志也懂。秦紅柏做的琴,劉雲志能找到它的特點和韻味。而劉雲志對琴聲的要求,秦紅柏也能在製作和調整中予以實現。劉雲志試琴時會提出各種要求,“高音太放了,要收斂一點”“低音有點弱,沒有彈起來”……秦紅柏總能心領神會,調整到位。而劉雲志最苛刻的要求在於,他希望小提琴要有靈魂、有潛質、有傳承,能夠承得住演奏者不斷向藝術高峰的攀登,也能經得起時光的考驗。這恰好就是秦紅柏一貫堅持的理念。

秦紅柏和著名音樂家劉雲志秦紅柏和著名音樂家劉雲志

劉雲志評價秦紅柏:“藝如其人!你可以在他製作的琴聲中感受到他本人:不張揚,尊重提琴製作傳統、尊重藝術、尊重藝術家,沉穩謙虛。他從不認為自己是主宰,而是非常謹慎地把提琴製作藝術供奉在首位。”

談到秦紅柏,相識20年的鄭荃老師說:“秦紅柏的制琴和維修水平在國內是很少見的,他是非常踏實、細心的一個人。”
秦紅柏深知學習的重要性,所有的業餘愛好都是圍繞著提琴製作的主業服務:聽音樂提高鑑賞力、看畫展研究提琴油漆的塗刷……

“提琴製作藝術是一座高山,每個制琴師都有他的位置,都在不斷攀登。”秦紅柏望向的是山峰頂端,他希望可以用一輩子去跨越這個高度。 (新華網專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