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條件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

科研條件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是我國科研條建設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切實提升科研條件的支撐保障能力,服務於創新型國家建設。

科學技術部通知

科學技術部關於印發科研條件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通知
國科發計〔2012〕8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單位:
“十二五”是我國科研條建設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任務部署,切實提升科研條件的支撐保障能力,服務於創新型國家建設,科技部組織編制了《科研條件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
現將該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認真貫徹落實。
附屬檔案:科研條件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
科學技術部
二O一二年二月七日

科研條件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

本專項規劃所指的科研條件包括研究實驗基地、科研設施以及科學儀器設備、科研用試劑、實驗動物、科技文獻、計量基標準等。科研條件是支撐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物質和信息基礎,是搶占科技制高點、提高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為深入貫徹《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落實《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任務,加強未來五年科研條件發展的系統部署,特制定本專項規劃。

一、形勢與需求

“十一五”以來,我國科研條件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科研條件的地位進一步提升,為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對科研條件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科學技術進步法》對科研條件建設和共享做出明確規定。研究實驗基地、科研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在重點領域新建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科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建156個,總數達到33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建114個,總數達到387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新建74個,總數達到105個。資源整合共享取得重要進展,在大型科學儀器、野外台站、科學數據、生物種質資源、科技文獻等領域建成了一批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進一步加強了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國家級分析測試中心、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國家實驗動物種子中心的建設,科研條件分散、重複、低效的狀況有所改善。科研條件資源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增強。攻克了深紫外光源、大型中子源、金屬原位分析等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原子螢光光譜儀、材料原位分析儀等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學儀器設備批量進入國際市場,國家計量基標準研究取得突破,國際互認能力顯著提高。科研用試劑關鍵共性技術開發取得積極進展,實驗動物資源基地建設和資源研發能力進一步提升,創新方法研究和推廣套用取得初步成效。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中,科研條件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在抗震救災、重大傳染病防控、食品安全檢測等重大事件中,科研條件提供了有力保障。企業在科研條件建設和服務中的作用逐步增強,市場機制在促進科研條件最佳化配置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各地方科研條件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建設了一批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和條件平台,為增強區域創新能力、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當前,世界科技呈加速發展態勢,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興起,前沿技術領域群體突破、學科交叉融合態勢加快,新興技術不斷湧現,全球正步入創新密集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時代。為搶占新一輪科技經濟制高點,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強化創新戰略部署,把建設強大的科研條件作為重中之重,不斷加大科研條件投入,加強科研條件建設,持續推進資源共建共享,促進科研條件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不斷增強創新能力。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各國圍繞全球性重大問題開展研發合作,共同建設和參與大科學工程,並基於網際網路虛擬平台進行協作研究,成為新形勢下科研條件發展的新特徵。
“十二五”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攻堅階段。科技在支撐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以及保障國家安全中的作用將更加凸顯,對科研條件建設和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部署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等重大科技任務,急需強化科研條件的支撐和保障作用;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等民生領域對科研條件提出迫切需求;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擴大進出口貿易也離不開檢驗檢測設備等科研條件的有力支撐。科學儀器設備等科研條件創新不僅是科技創新的組成部分, 也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基礎和先導。新形勢下,加強科研條件建設是從源頭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舉措,也是實施重大科技任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面對新的形勢和需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科研條件總體上仍然薄弱。突出表現為:科研條件總體供給不足與部分科研設施利用率低的現象並存,科研條件投入中“重規模、輕質量”、“重建設、輕運行”、“重硬體、輕軟體”等問題較為突出,科研條件開放共享機制有待完善,穩定、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尚未形成,特別是高端科學儀器設備大量依賴進口、關鍵核心技術和設備受制於人,已成為制約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因素之一。未來五年,我們必須準確把握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著力解決科研條件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切實增強科研條件的支撐保障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思路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十二五”科技發展的戰略任務,以支撐科技進步和創新為主線,以促進科研條件最佳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為核心,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著力最佳化科研條件系統布局,著力增強科研條件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科研條件開放共享,著力強化科研條件質量保障,著力加強科研條件隊伍建設,大幅提升科研條件整體水平,為加快推進自主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堅實保障。

(二)發展思路

在戰略部署上,按照“統籌協調、強化支撐、自主研發、開放共享”的思路,不斷加強和改進科研條件建設工作。
統籌協調:強化科研條件發展的巨觀管理,加強中央各部門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軍民之間在科研條件建設上的協調,促進科研條件基地建設與人才、項目的有機銜接。
強化支撐:面向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前瞻部署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究實驗基地,圍繞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區域創新發展的重大需求,進一步增強科研條件的支撐服務能力。
自主研發:把科研條件自主研發作為自主創新的重要任務,著力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學儀器設備,掌握科研條件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為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提供重要保障。
開放共享:完善科研條件開放共享機制,加強資源整合,盤活存量,強化公共服務,促進科研條件的最佳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我國科研條件發展的總體目標:科研條件規模和質量進一步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明顯提高,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運行高效的科研條件體系,支撐科技進步與創新的能力顯著增強。
努力實現以下具體目標:
——科研條件建設布局進一步最佳化。推動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究實驗基地和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使符合經濟社會和科技自身發展需求的科研條件布局更加合理。
——科研條件自主研發能力顯著增強。攻克一批科學儀器新原理新方法,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研發形成20種以上具有原創性的科學儀器設備,200種以上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科研用試劑、實驗動物資源、國家計量基標準研發能力進一步提升,創新方法的研究與推廣套用進一步深化。
——科研條件開放共享程度大幅提高。科研條件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更加健全,科研條件資源最佳化配置和綜合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科研條件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科研條件人才培養、激勵和評價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形成一支穩定、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隊伍。
——科研條件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在促進資源最佳化配置中的作用,最佳化科研條件自主創新和開放共享的政策環境,培育形成3-5個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年產值超過20億元的企業。

三、重點任務

(一)最佳化科研條件建設布局

1. 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究實驗基地建設
在能源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空間和天文科學、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工程技術科學等領域,布局建設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科學裝置,提高設施使用效率和持續發展能力,為重大科技突破提供強有力支撐。
在能源、信息、資源環境、農業、人口健康、先進制造、交通運輸、公共安全等戰略需求領域,以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及地球深部等基礎前沿領域和新興交叉學科領域,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在關鍵產業技術領域建設一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穩步推進軍民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的建設;進一步提升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和野外實驗台站等研究實驗基地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加強計量基標準基地建設。
2. 加強科技條件平台和實驗服務基地建設
圍繞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區域發展等重大需求,集成優質資源,在農業、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公共安全等重點領域以及新興、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推動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多學科交叉集成、面向社會提供開放服務的科技條件平台建設。
加強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和國家級分析測試中心建設,提高科學儀器設備裝備水平,開展分析測試新技術、新方法研究、推廣和套用,為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發展和行業技術進步提供支撐;在綜合集成現有優勢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資源環境等領域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建設。
加強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建設,繼續推進與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行業和地方科技文獻信息機構,以及社會化信息服務機構的合作,進一步完善國家科技文獻信息資源保障和服務體系,加大國家數字科技文獻資源長期保存體系建設力度。構建開放的知識組織體系共享服務平台,建設科技文獻知識化服務示範基地。
進一步推進國家實驗動物種子中心及種源基地建設和發展,加強實驗用小型豬、實驗用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用水生動物、實驗用低等動物種源基地,以及實驗動物重點實驗室、國家實驗動物工程(技術)中心建設。
加強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台建設,加強農業種質資源標準化整理與數位化表達,補充完善農業種質資源收集、整理和保護。加強科學數據的採集和保護,完善不同領域和行業科學資料庫建設,擴大數據匯交試點,促進科學數據共享。
3. 促進區域和行業科研條件發展
按照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部署,把科研條件建設作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以促進重點區域的跨區域協同創新為目標,合理布局建設跨區域創新服務平台。
推動地方圍繞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構建重點實驗室和創新基地。鼓勵以校際合作、院地合作等多種形式在科研條件領域開展重大技術聯合攻關。鼓勵地方圍繞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和建設創新型試點城市(區)的重大需求加強科研條件建設。支持國家條件平台與地方平台集成,強化國家條件平台和地方平台各類資源和服務的融合和銜接。積極引導和支持西部地區科研條件發展。
圍繞重點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加強行業科研條件建設。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中介機構利用科研條件資源,服務行業技術創新和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二)加強科研條件自主研發和套用

1. 加強科學儀器設備研發和套用
以新原理、新方法為突破口,研發若干前沿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為引領科技創新、搶占戰略制高點提供手段支撐。加強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集中力量攻克若干科學儀器設備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研發一批重大通用科學儀器設備,加快科學儀器設備的小型化、專用化研發,提升科學儀器設備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強科學儀器設備工程化和產業化技術研究,強化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科學儀器設備的套用示範,推進科學儀器設備研發和產業化基地建設,支持一批科學儀器設備創新型企業發展。
專欄:科學儀器設備

科學儀器設備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術。突破微觀、宇觀、綜合複雜體系和極端條件下的測試分析新原理、新方法,研製具有原創性或新概念的科學裝置。開發具有原位、活體、動態、無損、無污染、靈敏、高通量、高分辨等特徵的科學檢測、分析、成像與操控技術,開發物質組成、功能和結構信息獲取等分析及表征技術,開發地球科學與空間科學研究中新觀測手段和信息獲取技術。
前沿科學儀器設備。利用太赫茲技術、微納米技術、超導技術、量子調控技術、粒子探測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等,研發若干創新性強、功能完備、套用前景廣的重大科學儀器設備。
通用科學儀器設備。重點研發色質聯用儀器、高端顯微鏡、頻譜儀、無損檢測儀、虛擬儀器、高端成像儀、高精度天平等一批我國需求量大、價格昂貴的高端科學儀器設備;加強已有科學儀器設備相關成果的專用化、便攜化、網路化研究,針對具體套用領域形成完善的套用解決方案。
專用科學儀器設備。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特殊套用領域需求,促進軍民兩用技術發展,加強一批專用科學儀器設備的開發和套用,突破瓶頸制約;加強農業和食品、環境保護、醫藥衛生、能源、礦產資源等行業領域的專用儀器設備開發。
科學儀器設備關鍵部件和配套系統。加強高穩定光源、高性能檢測器、離子源、常壓或低真空質質量分析器、高效分離色譜柱及填料、真空泵、全息光柵、電感耦合裝置、高性能實驗數據傳輸部件等關鍵部件的研發;加強樣品前處理裝置、真空系統、資料庫、軟體模型等開發。
科學儀器設備(裝置)二次開發。加強現有科學儀器設備(裝置)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拓展功能,依託上海光源、蘭州重離子加速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高通量研究堆等重大科學裝置,搭建用戶科學儀器設備實驗裝置,提升現有重大科學裝置的綜合使用效益,帶動一批重要科學儀器設備研發。
 2. 加強科研用試劑研發和套用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研發機制,逐漸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研用試劑研發、生產與套用模式。通過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新材料的研究,開發出一批重要的通用試劑和專用試劑,支撐人口健康、資源環境、清潔能源、公共安全等領域的發展;加強科研用試劑工程化關鍵技術研究,推進共性關鍵技術與製備工藝平台和基地建設;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和具有自主品牌的創新型企業,鼓勵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市場交流與服務平台;開展科研用試劑產業化示範套用,為用戶提供優質產品和多層次服務。
專欄:科研用試劑
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加強基因克隆和表達技術、消化技術、合成製備技術等主要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發。加強結構解析、反應條件最佳化、反應重複性和穩定性、小試和中試等工程化技術研發。
通用試劑研發。研發核酸、蛋白、多糖、生物毒素等分離、純化和檢測試劑,以及微生物和細胞培養用試劑,研發毒品檢測、食品安全、生物安全、藥物分離與合成、環境監測等領域所需的高純有機試劑;研發用於重大疾病防治藥物、新農藥、新獸藥及其代謝物研究的化學中間體、手性核心單元物質、衍生化試劑、藥用輔料等。研發具有高分離度的色譜填料、整體柱以及新型無機-有機雜化分離材料,開發適用普通和手性化合物分離的各類官能團修飾的色譜柱填料及凝膠柱填料等。
專用試劑研發。研發食品安全、藥品安全、重大疾病及新發傳染病、人畜共患疾病等突發事件所需快速檢測試劑或試劑盒、對照品、標準品,實現檢測規範化。針對生化分析儀、核酸工作站、材料表征儀、核素分析儀等,研發專用分析試劑(盒)。針對急救醫療、防病控病、公共安全、反恐、犯罪檢測等領域的需求,研發成套專用試劑(盒)。
 3. 加強實驗動物資源研發與套用
加強實驗動物新品種(品系)、動物模型的研究和我國優勢實驗動物資源的開發與套用,建立實驗動物和動物模型評價體系和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動物實驗套用技術平台,開展動物實驗替代方法研究,保障實驗動物福利。
開展動物模型資源研發。圍繞人類重大疾病、新藥創製等科研需求,通過基因修飾、遺傳篩選和遺傳培育等手段,研發相關動物模型資源。重點開展傳染病基礎性研究與防控、藥物研發、個性化治療等需要的人源化小鼠模型資源研發。建立穩定的大鼠遺傳修飾技術體系,實現轉基因與基因敲除大鼠研製的常規化、標準化和規模化。
加強具有中國特色實驗動物資源培育。重點開展非人靈長類、小型豬、樹鼩等實驗動物資源研究,加快建立大型實驗動物遺傳修飾技術和模型分析技術體系,研發和套用非人靈長類、小型豬、樹鼩等遺傳工程動物模型資源。探索開展野生動物、實驗用貓、實驗用鳥類、實驗用昆蟲等資源動物的開發和標準化研究。
4. 開展科技文獻信息關鍵技術研發和套用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的信息需求,加強科技文獻信息領域關鍵技術研發,提升科技信息技術與服務創新能力。開展基於科技文獻內容的深度知識組織與揭示的理論方法研究,促進科學信息計量與知識計算等技術的套用。加強科技數字文獻長期保存關鍵技術及技術規範研究,建立完整的長期保存技術及規範體系。推動科技信息資源開放獲取。繼續加強專利、標準信息資源建設和服務。開展面向科技創新的信息分析與情報研究關鍵技術、方法模型和軟體工具研究。
5. 加強計量基標準研究
開展基礎前沿領域高準確度計量基標準研究,突破前沿領域量值溯源關鍵技術,建立國際互認的國家新一代高準確度、高穩定性量子計量基準。研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光鍾、噴泉鍾和星載鍾等原子鐘,構建獨立的時間頻率計量體系。
面向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新材料、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車以及高端裝備製造業等領域計量基標準及溯源技術研究。針對社會發展和民生安全需要,建立食品安全、醫療安全、環境保護等計量基標準、標準物質研究及其量值溯源體系。
6. 加強創新方法研究和套用推廣
加強對現代科技發展和思維方式變革的基礎性科學方法問題、重大緊迫現實問題中的思維方式和方法研究。開展科學方法的總結和套用,構建若干重大領域和重點學科的科學方法體系。圍繞熱點、重大和突發問題開展科學方法研究,加強亟需分析測試方法的研發,構建技術創新方法認證體系。加強創新方法套用關鍵技術研究,促進創新方法在創新型企業和研究機構的推廣套用。(三)推動科研條件開放共享

1. 加強條件平台運行服務
完善平台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健全平台運行管理制度,充分發揮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提昇平台開放運行和為研發創新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完善國家平台體系,開展平台認定工作,建立以開放服務績效為導向的平台運行評價體系和資源共享激勵機制。加強國家科技計畫實施形成的科技資源匯交,夯實平台運行服務基礎;繼續發揮平台在瀕危資源搶救、保存和積累中的重要作用。
充分利用信息網路新技術,加強平台門戶系統建設,推動科技資源共享雲建設。完善國家科技資源調查長效機制,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標準化工作。按照分層建設、分級管理的要求,加速中央和地方平台的銜接互動。
2. 促進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科研條件的開放共享
推動建立科技資源開放已分享資料夾,促進國家財政投入形成的科技資源以非營利方式向社會開放。推進國家財政投入產生的科技信息和數據面向社會開放共享。加大公益類科研院所為企業提供檢測等服務力度。繼續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分析測試中心等面向企業開放服務。
引導和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設施和設備、科學數據、科技文獻等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鼓勵大型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科研條件。
3. 推進軍民科研條件共建共享
重點支持科學儀器自主研發、特種測量測試、生命科學等相關技術在軍民之間的互相轉化與套用,切實提高軍、民科技資源相互轉化效率;繼續推進軍民之間大型科學儀器、科技文獻信息等科研條件資源的共建共享;進一步擴大軍民共建試點工作的深度與廣度。

(四)強化科研條件質量保障

1. 推進科研條件質量管理體系建設
加大質量認證體系的套用推廣力度,引導科研條件研製機構建立健全科研條件的生產、檢測和質量監督標準。加強科學儀器設備、實驗動物、科研用試劑、科技文獻等科研條件資源的評價標準、評價方法、評價程式的研究與套用。支持和鼓勵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參加科研條件質量國際比對等工作。鼓勵企業參照國際公認技術指標,建立檢測方法與質量控制平台。
2. 完善科研條件質量監管機制
強化科研條件資源檢測機構的監督職能,加快建立科研條件資源市場準入、質量追溯、風險評估、產品召回和市場退出的質量監管機制。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實驗動物機構認可體系,健全實驗動物質量追溯、監控和突發事件應急系統網路,完善實驗動物標準體系,進一步提升實驗動物質量監控技術水平和檢測能力。
3. 加強科研條件檢測技術與標準研究
建立質量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各類各級檢測機構、計量機構、分析測試中心、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的檢測技術優勢,開展科研條件資源檢測標準、計量標準、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研究,加強對科學儀器設備、科研用試劑等重現性、穩定性和適用性的綜合評價。加強實驗動物質量檢測關鍵技術和檢測試劑標準化研究,並形成行業標準和系列化、商品化檢測試劑盒。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科研條件統籌協調機制

強化科研條件總體部署和巨觀管理,發揮部門和地方的積極性,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加強科研條件工作的格局。健全科研條件領域專家諮詢機制,加強重大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計畫實施與科研條件建設的統籌協調。探索建立中央與地方、企業聯合共建科研條件的機制,推進地方科研條件與國家科研條件建設的有機銜接。加強科研條件巨觀戰略與政策研究,前瞻部署、系統推進我國科研條件建設和發展。

(二)構建多元化科研條件投入格局

逐步加大財政科技經費對公益性科研條件建設的支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加強對科學儀器設備等科研條件資源自主創新的支持。探索構建符合科研條件建設規律的前補助、後補助相結合的資助方式。建立科研條件多元投入機制,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鼓勵金融資本加大對科研條件研發和生產的投資。支持和引導有能力的企業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

(三)推進科研條件運行和服務模式創新

加強政府引導,注重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不斷創新科研條件運行和服務模式。在科研條件資源領域構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的產學研用聯合攻關。鼓勵專業化的企業和中介機構開展科研條件研發、生產、信息諮詢和租賃服務,促進科研條件在更大範圍內為中小企業和基層服務。建立健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野外實驗台站的運行考核評價體系。完善條件平台運行服務評價體系及資源共享激勵機制,建立健全條件平台運行服務的獎勵補助機制。

(四)落實和完善科研條件政策法規

認真落實《科學技術進步法》,強化國家財政投入形成的科研條件的公共物品屬性及其向社會提供服務的義務。針對科研條件建設特點,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鼓勵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採購政策在科研條件領域的落實力度,完善支持國內科學儀器設備等科研條件資源生產企業財稅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大型科學儀器設備首台套政府採購政策,引導和鼓勵科研單位優先使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研條件資源。完善促進科研條件開放共享的政策措施,深化國家財政資金購置大型科學儀器設備查重和聯合評議機制。繼續完善實驗動物管理法規,規範實驗動物的生產、使用和管理。

(五)推進科研條件國際交流與合作

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加強與已開發國家在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實驗動物等科研條件資源的開發與合作。加強國際合作基地建設,有序擴大國內科研條件資源對國外機構的開放共享。鼓勵科研條件領域企業與國外企業、研發機構開展技術合作,借鑑和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力支持科研條件研發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建立海外研發機構。支持科技人員、研究機構等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和修訂。進一步提升科研條件國際交流層次,強化科研條件的國際互認能力,推動與世界各國開展資質互認和培訓交流。

(六)加強科研條件人才隊伍建設

深入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加大高端領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加強實驗工程人才和管理人才培養,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發展,形成高素質、多層次、結構合理的科研條件創新團隊。完善實驗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和人才評價體系,鼓勵培養實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加強繼續教育。完善科研條件人才激勵機制,鼓勵科研機構制定專門針對實驗工程人才的職務晉升和考核評價制度。加強對科研條件自主創新和開放共享優秀團隊和個人的宣傳和推廣力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