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扒餅

秋扒餅

秋扒餅,又名秋扒小燒餅,是洛陽市秋扒鄉最有特色的文化食品,源自2018年被列入欒川縣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小吃秋扒燒餅。 該小吃歷史悠久,起源於戰國時期樓子關。秋扒餅,依據古代典籍記載的傳統配方,結合現代人的飲食需求,與豆類等粗糧融合,最大程度的還原古法風味,形成了極具地域特徵的欒川縣特色文化食品。

歷史文化

欒川秋扒古鎮,擁有兩千餘年歷史,“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在此設立樓子關,西拒強秦。

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列國變法圖強,名士縱橫捭闔,宿將戰場爭鋒。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國土橫亘在函谷關外,西拒虎狼強秦,充當六國門戶。樓子關,這個曾經的韓國西境邊塞,便是秋扒的前身。

《戰國策》記載:“韓地山居,五穀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韓卒驍勇,因其多食豆面,戰時常攜帶當地豆餅為糧,至漢代與西域傳入的胡餅結合,形成了欒川最具特色的傳統小吃秋扒餅。

製作方法

秋扒餅的傳統製作工具為“秋扒爐鏊”,上下為爐,中間為鏊,麵餅用刀刻花,抹土產蜂蜜、香油,再撒上芝麻,放入鏊中烤制而成。

秋扒餅-蜂蜜芝麻燒餅 秋扒餅-蜂蜜芝麻燒餅

經過漫長嘗試,在傳統工藝基礎上改良後的秋扒餅,綜合考量古代典籍和現代人的飲食需求,融入豆類等粗糧,最大限度的還原古法風味,形成了極具地域特徵的欒川縣特色文化食品。

特色

大豆,是原產中國的植物,更是華夏文明和中國智慧的體現。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於西方食用大量肉類,在滿足人體蛋白質需求上大豆功不可沒。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中國傳統飲食講究“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意思是五穀是適合營養身體的,但沒有豆子營養便會失去平衡。現代營養學也證明,用豆類代替一定數量的肉類食品,是解決現代人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雙重負擔的重要方法。

秋扒餅,在傳統工藝基礎上升華,依據古代典籍記載的配方,結合現代人的飲食需求,與豆類等粗糧融合,最大程度的還原了古法風味。被稱讚:“不吃秋扒小燒餅,枉來洛陽欒川城”!

分類

秋扒餅,目前有“秋扒小燒餅”(爐鏊燒餅)、“秋扒荷花餅”和“中秋節定製餅”三類。

秋扒餅-爐鏊燒餅 秋扒餅-爐鏊燒餅

食用指南

秋扒餅可以直接食用,在冬季也可用微波爐、蒸蛋器加熱後食用,都很合適。

配麻花

秋扒餅和麻花就是絕配!在秋扒當地流傳一種說法:考試前,要讓孩子吃一根麻花、兩個秋扒餅,寓意100分,百試不爽。吃著秋扒餅,信心滿滿,越嚼越香。

當早餐

在古鎮秋扒,大都在早上吃秋扒餅。放微波爐里加熱一分鐘,搭配上一碗粥或熱牛奶,鹹淡適宜,好吃、省事,又滿足。

作零食

周末在家、朋友聚會、戶外活動、遠途旅行…休閒時,咬一口秋扒餅,酥軟香甜,絕了!

榮譽

2018年5月,秋扒燒餅製作技藝被列入欒川縣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千年的地方特色美食終於以“秋扒餅”的全新形式得以延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