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瘧原蟲病

概述

雞瘧原蟲(Plasmodium gallinaceum)屬血孢子蟲亞目、瘧原蟲科(Flasmodiidae),由庫蚊、伊蚊傳播。在蚊體內的發育過程與鴿血變原蟲相似。蚊吸血時,子孢子進入雞體內,先在皮膚巨噬細胞進行兩代裂殖生殖,而後第2代裂殖子侵入紅細胞和內皮細胞,分別進入裂殖生殖,紅細胞裂殖子也可以進入另外的紅細胞內重複裂殖生殖,也可進入內皮細胞進行紅細胞外的裂殖生殖,同樣內皮細胞中所產裂殖子也可以轉為紅細胞內的裂殖生殖,最後裂殖子在紅細胞內形成大、小配子體。蚊吸食血液時,將帶有配子體的紅細胞吸入體內,在腸道內形成大配子和小配子,兩者結合形成動合子,進而發育為卵囊,卵囊經孢子生殖形成子孢子,子孢子經移行到達蚊的唾液腺內,當再次吸血對,使雞感染。

病原

(一)病原
雞瘧原蟲病。(Plasmodium)屬原生動物的瘧原蟲科(Plasmodidae),寄生於林雞和家雞,致病力較強,引起雞的瘧原蟲病。
(二)生活史
瘧原蟲的發育需要兩個宿主,一個是中間宿主家禽和野禽,在其體內進行無性繁殖及有性繁殖的開始階段;另一個是終末宿主蚊子,在其體內完成有性繁殖。
雞瘧原蟲在庫蚊(Culex)和伊蚊(Aedes)體內發育。當蚊吸血時,吸進雌配子體(即大配子體)和雄配子體(即小配子體)。由雌配子體發育為雌配子,由雄配子體發育為雄配子。雄配子游近雌配子時即鑽進其體內,兩核結合在一起,受精後發育成為合子。合子隨即延長成為一端較尖一端鈍圓能蠕動的動合子。動合子移行至蚊子的腸表面,形成卵囊。卵囊內形成大量的子孢子。成熟的卵囊破裂,子孢子溢出並集中於唾液腺。當感染性蚊子叮咬禽類宿主時,子孢子即隨唾液腺而進入血液,而後又侵入網狀內皮細胞,在此進行典型的兩代裂殖生殖。第一代為潛隱體,由潛隱體產生出大量裂殖子,這些裂殖子再次侵入網狀內皮細胞,並重複上述裂殖生殖。由此而產生第二代潛隱體,從第二代潛隱體又產生出大量的裂殖子,並進入血流和紅細胞。可能出現血液和網狀內皮細胞間的寄生蟲的互換,結果是在許多組織,尤其是脾、腎和肝的內皮細胞內產生第二次紅細胞外的裂殖體(顯體型)。正是這些蟲體造成了嚴重的出血症。
侵入紅細胞中的早期裂殖子—滋養體,逐漸發育為一個含有很多核的成熟的裂殖體。裂殖體分化產出裂殖子。宿主細胞破裂,裂殖子釋放出來,並寄生到其他的紅細胞內,再次進行裂殖生殖。
最後侵入紅細胞的一些裂殖子發育為配子體。當被適宜的終末宿主—蚊吸入後,才能進一步發育。

臨床症狀

本病的潛伏期為3~40天。典型的症狀為精神不振,食慾缺乏,體溫升高,貧血和呼吸困難。死亡率可達68%~75%。

病理變化

剖檢可見有高度貧血,肝和脾腫大。對骨髓作組織學檢查時,可發現脂肪細胞減少、增生、靜脈竇擴張,以及存在大量的單核細胞和幼稚型細胞。脾臟的微血管內布滿淋巴細胞和感染有蟲體的紅細胞。網狀內皮細胞和巨噬細胞含有帶色素的核。

診斷鑑別

本病可根據臨診症狀、病理特徵和內臟器官及血液塗片檢查作出診斷。內臟器官和血液塗片可用羅曼諾夫斯基染色法染色。侵入紅細胞中的滋養體呈環狀,其細胞質呈天藍色帶狀,細胞核呈紅色,蟲體中間為不著色的空泡。當瘧原蟲消耗宿主細胞的血紅蛋白後,就會形成一種特殊的瘧疾色素的殘餘物,這在染色塗片上可以見到。

防制措施

成功的預防必須依賴於中斷雞瘧原蟲的生活史,即消滅或儘可能減少蚊子。為了消滅蚊子可使用化學殺蚊劑。雖然用雞瘧疾模型廣泛地進行了化學療法的研究,但仍沒有可用於治療雞瘧疾的商品藥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