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炮4號

禮炮4號

“禮炮”4號隸屬於“禮炮”號系列空間站。1974年12月26日入軌的“禮炮”4號空間站,進行過兩次變軌機動飛行,蘇聯第一艘不載人貨船“聯盟”20號曾為“禮炮”4號運送燃料,使其工作延長到15個月。

基本資料

隸屬於“禮炮”號空間站系列

1974年12月26日 蘇聯發射“禮炮”4號空間站入軌。空間站在軌運行時,接待兩艘聯盟號飛船對接。其中聯盟17號兩名航天員進站工作30天,聯盟18B的兩名航天員進站工作63天。1975年11月17日無人駕駛的聯盟20號飛船曾給其運送燃料,從而延長了其在軌時間達768天。空間站於1977年2月2日脫離軌道隕落。

“禮炮”號空間站

“禮炮”號空間站:蘇聯一共發射了7個“禮炮”號空間站1971年4月19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太空飛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禮炮”1號空間站由軌道艙、服務艙和對接艙組成,總長約12.5米,最大直徑4米,總重約18.5噸,可居住6名太空人。站上裝有各種試驗設備、照相攝影設備和科學實驗設備。“禮炮”1號空間站在太空運行6個月,相繼與“聯盟”10號,“聯盟”11號兩艘飛船對接組成軌道聯合體,完成任務後於同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墜毀。太空人在它上面連續停留的時間最長為63天。
“禮炮2”至“禮炮7”號:蘇聯的這6個空間站分別於1973年至1982年間發射,最後一個即“禮炮7”號在1991年墜落到地球。“禮炮2”至“禮炮5”號屬於第一代空間站,它們每個重量約19噸,長16米,只有一個對接口,可與“聯盟”號載人飛船對接。第二代“禮炮6”號及“禮炮7”號空間站對接口增加到兩個,可分別與載人和載貨用的飛船進行對接。
蘇聯第一代空間站:禮炮1號到5號
蘇聯的第一代空間站包括禮炮1號到5號共5艘。

“禮炮”1號到5號“禮炮”1號到5號

禮炮1號由3個直徑不同的柱形艙段組成,總長約14.5米,總重約18.3噸。主要基本分系統包括主控制系統,它既可自動進行,亦可由太空人手控或地面遙控進行;方位和運動控制系統,用於對接操縱;發動機姿態與機動控制系統,用於軌道機動和交會操縱;無線電指令與電視控制系統;遠距離通信系統;無線電遙測系統,用於探測進步號目標飛船;電源系統;生命保障系統以及生物醫學裝置。這些基本系統與後繼的禮炮號大致相同。禮炮1號於1971年4月19日發射,運行期間只接待了一批太空人。
禮炮2號屬於軍用型,1973年4月3日發射升空,但入軌後不久就發生了爆炸。
禮炮3號於1973年5月11日發射了。不知是運載火箭問題還是其他原因,它的初始軌道很低,只運行了11天便於5月22日墜入大氣層燒毀。
民用型禮炮4號空間站於1974年12月26日發射。1975年1月10日,聯盟17號飛船發射。在同禮炮4號對接後,太空人開始進站工作,5月24日,聯盟18B載兩名太空人進入軌道。他們在禮炮4號上工作了62天。這兩組太空人在禮炮4號上工作生活總計90多天,進行了大量研究和實驗活動,取得了很大成功。禮炮4號於1976年2月16日墜入大氣層。
4個月後,軍用型禮炮5號空間站於6月22日發射入軌。期間它只接納了兩批太空人。2月26日,禮炮5號的回收艙分離並安全回收。它在軌道上進行了多次調整,最後於1977年8月28日再次進入大氣層。
蘇聯第二代空間站:禮炮6號和7號
禮炮6號空間站與聯盟T-4飛船
禮炮7號空間站
蘇聯第二代空間站包括禮炮6號和7號。這兩座空間站要解決的問題除進一步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外,另兩項重大的變化是長壽命和擴展套用領域。

“禮炮”6號“禮炮”6號

如果軌道高度保持在250千米,每年消耗推進劑為4.75噸;如果軌道提高到350千米,則推進劑消耗只有600千克。禮炮6號和7號正是採用這種較高的軌道。
另外,為更大限度地提高軌道運行壽命,第二代空間站具有兩個對接視窗,一個用於聯盟號載人飛船對接,另一個用於不載人貨運飛船對接,用於軌道加油和往返運送試驗設備、試驗物品。
禮炮6號1977年9月29日由質子號運載火箭送入軌道。禮炮6號在軌運行共達58個月。在太空人進站工作期間,完成了大量科學觀測、地球資源觀測、人體生物醫學研究和技術實驗。更具有套用意義的工作則是進行了大量半導體、晶體生長實驗和用結晶爐及合金爐進行了金屬冶煉實驗。太空人還首次熔化了玻璃,這使蘇聯科學家十分興奮。這項工作對於製造高性能的光導纖維有重大意義。
1982年4月19日,禮炮7號空間站發射入軌道。5月13日,聯盟T-5號飛船載太空人別列祖瓦和列別多夫進入軌道並於14日與禮炮7號對接成功,開始了新空間站的運行和使用。它在運行期間,取得了許多重大成績。太空人基茨姆、索洛維耶夫和阿特科夫創造了在軌時間的新紀錄237天。太空人進行了6次艙外活動,累計時間近23小時。另外重要的活動還有:聯盟6號的太空人通過氣閘艙釋放了兩顆重28千克的業餘無線電愛好者衛星,聯盟13號的太空人在艙外對禮炮7號的對接口進行了修理,空間站內太空人最多時有6人。其他活動包括繼續進行禮炮6號的任務。太空人共進行了涉及各個方面的120多項實驗,拍攝了1萬張地球和天空照片,極大地豐富了空間科學寶庫,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其他相關

人類航天活動的幾大著名空間站

自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人類又在陸地、海洋、天空之外的外層空間開闢了實驗室,進行物理、化學及生命科學的實驗研究。
空間站是在固定軌道上運行的載人人造衛星,用作科學觀察和實驗的基地,並可用來給別的太空飛行器加燃料或從上面發射衛星和飛彈。蘇聯於1971年4月19

幾大空間站幾大空間站

日首先發射了“禮炮”1號航天站,重8610千克,全長7. 6米。原設計應在永久軌道上運行,但由於軌道低,6個月之後它進入地球大氣層而告失敗。
美國於1973年5月14日發射了第一個成功的試驗性航天站。這個叫“太空實驗室”的航天站在1973年5月25日至1974年2月8日先後有3批乘員組進入,共載人飛行171天。航天員在上面進行了各種科學研究,包括觀察太陽和科胡特克彗星、從熔化的金和鍺的混合物中製造超導體。這個75噸重的航天站於1979年7月進入地球大氣層並燒毀。
在太空遨遊的國際空間站
蘇聯在1974年至1982年成功地發射了一系列較小的航天站,從“禮炮”3號至7號。“禮炮”6號在空間運行676天,1982年重返地球大氣層。
蘇聯航天員在航天站上長時間從事生物醫學和其他科研工作,其中最長的一次是1984年創紀錄的237天飛行。1986年2月20日,蘇聯發射了“和平”號空間站。由於超期服役,“和平”號的故障越來越多,難以正常運轉。2001年3月23日台北時間14時0分12秒,“和平”號空間站成功地墜入南太平洋預定海域。
1998年1月29日,15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華盛頓簽署了關於建設國際空間站的一系列協定和3個雙邊諒解備忘錄,計畫用9年時間建成國際空間站,到2006年全部建設完畢。
“和平”號空間站:蘇聯於1986年2月20日發射了“和平”號空間站。這個空間站是世界上第一個採用多模組積木式構型的長久性空間站,它使過去的“一居室”變成所需的“多居室”,擴展了航天員的活動空間。“和平”號全長13.13米,最大直徑4.2米,重21噸,由工作艙、過渡艙、非密封艙3個部分組成,共有6個對接口。此外,它還可以擴充4個工作艙並同時與一艘載人飛船和一艘貨運飛船對接,形成空間大型複合設施。在空間站,太空人們主要進行天體物理、生物醫學、材料工藝試驗和地球資源勘測等科學考察活動。“和平”號在1999年8月前接待過多批太空人。2000年4月至6月間曾有兩名太空人在上面逗留,現已無人居住。按計畫,它將於2001年2月底被墜毀。
天空實驗室:美國在1973年5月14日成功發射一個在43.5萬米高的近圓空間軌道上運行的空間站——天空實驗室。這個空間站全長36米,最大直徑6.7米,總重77.5噸,由軌道艙、過渡艙和對接艙組成,可提供360立方米的工作場所。在載人飛行期間,航天員進行了270多項生物醫學、空間物理、天文觀測、資源勘探和工藝技術等試驗,拍攝了大量的太陽活動照片和地球表面照片,並研究了人在空間活動的各種現象。
國際空間站:1984年,美國提出建立國際太空站,歐空局及日本、加拿大等國紛紛回響,並於1988年正式加盟這個計畫,把它命名為“自由”號空間站。由於這一計畫在當時受到政治、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制約,反對“自由”號空間站的呼聲日益高漲,甚至險些被取消。後來,以美國為首的“自由”號空間站合作夥伴邀請俄羅斯加盟,在原“自由”號空間站和“和平”2號空間站的基礎上,聯合建造“阿爾法”國際空間站,也就是現在的“國際空間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