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化詩學:詩教理論的生成軌跡

二、論“觀”(121) 三、論“群”(128) 四、論“怨”(132)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3月1日)
叢書名: 學苑文叢
平裝: 275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07732429
條形碼: 9787507732429
尺寸: 20.8 x 14.4 x 1.4 cm
重量: 281 g

內容簡介

《禮化詩學-詩教理論的生成軌跡》共十一章,內容包括:論先秦兩漢說《詩》體系的生成;論“言志”;論美刺;論“《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興觀群怨;論性情;論《詩》教;論“六詩”“六義”;論孔子刪《詩》說等。

目錄

緒論(1)
一、禮樂與詩教(3)
二、儒家與詩教(9)
三、詩教與經子之學(13)
四、詩教的兩個層次(16)
五、詩教理論發展的五個階段(17)
第一章 論先秦兩漢說《詩》體系的生成(19)
一、從訓詁到義理的單篇作品解說模式的生成(20)
二、《孔子詩論》:《詩經》四類詩大旨的首次概括(25)
三、“四始說”:中國第一個說《詩》體系(29)
四、《毛詩序》:始於《關雎》的說《詩》體系的最後完成(46)
第二章 論“言志”(52)
一、詩歌表達志意(54)
二、以心定志(58)
三、依違於情志之間(64)
第三章 論美刺(67)
一、《詩經》中的美刺思想表述(68)
二、春秋戰國秦漢之際美刺思想的發展(73)
三、三家詩的美刺學說(78)
四、《毛詩序》的美刺思想(83)
第四章 論“《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88)
一、中和思想的哲學依據(90)
二、禮所以制中(93)
三、樂以發和(101)
四、中和與詩教(110)
第五章 論興觀群怨(113)
一、論“興”(114)
二、論“觀”(121)
三、論“群”(128)
四、論“怨”(132)
五、附論事父、事君、博物(135)
第六章 論性情(137)
一、西周春秋的性情學說(138)
二、孔子的性情思想(144)
三、孔子後學對性情內涵的發掘(154)
四、孔子後學對詩樂抒寫性情的體認(160)
五、孟子、荀子、告子的性情理論(164)
六、儒家文藝思想發展的主線(168)
第七章 論《詩》教(171)
一、《禮記?經解》的寫作年代(173)
二、《禮記?經解》的《詩》教觀(179)
三、《禮記?經解》在詩教思想發展史上的地位(183)
第八章 論“六詩”“六義”(187)
一、對“六詩”“六義”闡釋歷史的簡要回顧(189)
二、“六詩”“六義”本義(203)
三、“六詩”“六義”的三層引申(207)
第九章 論孔子刪《詩》說(212)
一、認同孔子刪《詩》說的主要理由(213)
二、對孔子刪《詩》說的質疑(217)
三、孔子刪述六經(223)
四、孔子刪《詩》說對詩教理論的意義(227)
第十章 論正變(231)
一、朱自清正變研究平議(232)
二、正變說源於經權說(238)
三、正變說的理論價值(248)
四、附論正變理論的流變(251)
第十一章 《毛詩序》對詩教理論的總結(256)
一、《毛詩序》寫作年代考(257)
二、《毛詩序》對詩教理論的全面總結(262)
三、如何評價儒家詩教理論(272)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