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蔡襄紀念館

福州蔡襄紀念館

蔡襄紀念館,亦為蔡忠惠公祠,位於福州倉山區下藤路199號,早在明代時期就已存在,是福州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列入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簡介

蔡襄紀念館蔡襄紀念館

蔡襄紀念館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東海鎮東沙村,工程總投資150萬元,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為五層框架結構。館內設有陳列室、書畫廳、會議廳等,收藏和陳列蔡襄生平活動的文物遺作、書簡、字貼和各種版本蔡氏族譜,還收藏國內300多幅名家書畫,文化內涵豐富,融教育性、科學性、藝術性為一體,具有高品位的文物價值意義。

北宋一代名臣蔡襄,是福建的一位傑出歷史人物,集政治家、文學家、農藝家和書法家於一身。蔡襄紀念館,亦為蔡忠惠公祠,位於福州倉山區下藤路199號,早在明代時期就已存在,是福州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襄紀念館建築所在地被列入今年福州舊城改造後,拆遷工作去年底即已開始,但政府獲悉“蔡襄誕辰990周年紀念大會”要在紀念館舉行後,順延拆遷工程6個月。而且,責成房地產開發商南遷紀念館60米,按明代建築原樣修復,並在臨街門前建造“蔡襄廣場”,廣場中豎立蔡襄塑像,建立蔡襄紀念館。

此外,福建還保留著許多蔡襄遺蹟,諸如由蔡襄主持興建的泉州洛陽橋,迄今千年依然屹立;親筆手書“忘歸石”、“國師岩”等石刻,保存至今;有900多年歷史的蔡襄古墓,在蔡襄故里———莆田仙遊已建成蔡襄陵園。 

館內介紹

蔡襄紀念館蔡襄紀念館

現存蔡忠惠公祠為清代典型殿堂式建築,坐北朝南,三開間三進深。寬15米多,每進深20米,三進計約60米,建築面積900平方米左右。首進為大門,門楣頂匾額大書“宋郡守蔡忠惠公祠”8個字。大門有一副清光緒元年(1875)黃貽楫寫的對聯:“駕橋天地老;留筆驚鬼神。”前文柱有對聯(乃集蔡襄詩句):“曉虹跨江一千尺;樂事全歸眾人心。”後文柱有對聯:“四諫經邦昔日芳型垂史冊;萬安古渡今朝濟眾肅觀瞻。”正殿中央,有蔡襄端坐雕像,體態莊重而灑逸,頗有文士、名宦之風範。塑像前為舉世聞名的《萬安渡石橋記》豐碑2方,分立左右兩側。該碑系蔡襄親自撰文,親筆題寫。《萬安渡石橋記》碑文簡潔凝練,筆力雄健遒勁,刻工精美,世稱文、書、鐫三絕。另外,其他9方碑刻分立廊下兩側,均系明清兩代重修萬安橋及蔡忠惠公祠之碑記,其中不乏考證文物和書法藝術價值。第三進殿廳系20世紀80年代之時,泉州文管部門專門仿製泉州境內各地古代大小石橋之模型,充分展現中華民族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修造橋樑藝術和智慧
蔡襄祠門庭左右兩側分別豎立2方巨碑,並建碑亭保護,右側為清軍門提督、關中人張雲翼親自撰重修蔡忠惠公祠碑記及懷蔡忠惠公七言古長詩,分刻於巨碑兩面,左側乃清蔡致遠撰《輿慶堂》記及《張公又南去思歌》碑,也分刻於巨碑兩面。此兩碑亭,巍峨壯觀,為蔡襄祠增色不少。
蔡襄祠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橋的附屬文物。

重建

蔡襄紀念館蔡襄紀念館

據有關資料記載,蔡襄祠至少有9次重修過。南宋嘉熙二年(1238)郡守劉偉叔重建;明永樂年間(1403―1424)郡守胡器重重修萬安橋,一併重修蔡公祠;明成化六年(1470)都察院右都御史騰公捐資重修;明弘治年間(1488―1505)李哲知泉州時重修;明嘉靖二年(1523)郡守高越重修祠宇;明崇禎十三年(1640)郡守孫朝讓重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福建陸路軍提督張雲翼重修並賦詩以紀其事;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晉江縣令羅溪人方鼎捐資重修;清光緒元年(1875)義州人李鶴年重修,並賦詩以紀其事。

該紀念館由福建才子集團董事長蔡宗美牽頭捐款重建,列入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悉,為了紀念這位歷史名人,海內外柯蔡宗親正籌劃在蔡襄故里創辦一所“蔡襄中學”,繼承先祖重視教育之遺風。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字君謨,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壬子(1012)2月12日誕生於仙遊楓亭鎮赤湖蕉溪村。他15歲中舉,19歲中進士,為官37年,享年56歲。在仕途生涯中,他從地方官做到京官,又從京官做到地方官,几上幾下不改秉性,為官清正,忠國惠民,贏得了如潮的的讚譽,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楷模,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人們讚揚他高風亮節的人品,欽佩他剛直不阿的勇氣,仰慕他出類拔萃的才華。

蔡襄政績卓著,多才多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都頗有建樹。他書寫的《荔枝譜》、《茶錄》,均是國內最早介紹荔枝栽培、茶葉製作方面的專著。他還精於書法,為宋四大書法家之一。他不愧是宋代傑出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人物介紹

蔡襄紀念館蔡襄紀念館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今福建仙遊)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忠惠”。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學識淵博。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武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蔡襄書法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

蔡襄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嘗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傑。”(《山谷文集》)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草書曰:“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

《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朱長文《續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不輕為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為寶。仁宗深愛其跡……及學士撰《溫成皇后碑》文,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曰:'此待詔職也。儒者之工書,所以自游息焉而已,豈若一技夫役役哉?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當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於他頗自惜,不妄為人書,所以傳世作品較少。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氣已完全轉向了詩文尺牘,而書碑則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為士大夫所不屑為,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著根本的不同。蔡襄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一籌。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樑。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岩”等珍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