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全古城

福全古城

福全古城,位於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地處晉江東南部,北距泉州40公里,東臨台灣海峽,北接深滬鎮,南連圍頭灣。是一座具有600多年悠久歷史的晉江市唯一保存相對完整的古城。遠在唐代光啟年間,林廷甲來福全戍守。至宋代,福全已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大商貿港。據《海防考》載“福全西接深滬與圍頭、峰上諸處並為番舶停泊避風之門戶,哨守最要。”明朝皇帝朱元璋為鞏固海防,下令設立沿海衛所。明洪武二十年,江夏候周德興造建福全所城,置福全守御千戶所,曾經多次抗禦海上入侵的盜寇,有力保障了閩東南地區的安寧。

福全古城概況

福全古城位於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地處晉江東南部,北距泉州40公里,東臨台灣海峽,
..
北接深滬鎮,南連圍頭灣。是一座具有600多年悠久歷史的晉江市唯一保存相對完整的古城。

古城歷史沿革

號稱“百家姓,萬人煙”的福全古城具有悠久的歷史。唐代光啟年間,林廷甲來福全戍守。至宋代,福全已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大商貿港。據《海防考》載“福全西接深滬與圍頭、峰上諸處並為番舶停泊避風之門戶,
..
哨守最要。”《閩書》稱“福全汛有大留、圳上二澳,要衝也。”《萬曆泉州府志》載“北自烏嶼,南屬東石,中間若福全所,永寧衛,龜湖,潯美諸處,各有支海穿達,能蕩滌氛瘴,通行舟楫,利運魚鹽。”明朝皇帝朱元璋為鞏固海防,下令設立沿海衛所。明洪武二十年,江夏候周德興造建福全所城,置福全守御千戶所,曾經多次抗禦海上入侵的盜寇,有力保障了閩東南地區的安寧。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06年美籍華人許瑞安教授主編出版了《福全古城》一書。2007年關瑞明教授主持並編制了《福建省泉州福全古村的保護性規劃》文本,並於2007年5月入評為第三批國家級“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確立了福全古村的文化價值和學術地位。

福全古城的保護與開發

(一)加強古城基礎設施建設,設計福全古城區域文化品牌標誌
在古城改造中必須繼承和發揚古城的歷史文化,做到既全面保護好古城風貌,又要改造其落後的基礎設施,緊跟時代步伐,實現古城文化與現代生活創新意識的有機結合。通過保護古城格局、街巷、優秀歷史文化遺存等,並結合古城保護配套建設新區,安置居民拆遷建設,滿足古城居民居住以及古城發展需要,主要建設污水排水工程、道路硬化工程、自來水工程、綠化工程、架設路燈、休閒健身路徑、建設文化廣場,實現保護與拆遷和諧開展,使福全古城成為晉江市的一個文化旅遊點,以促進古城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
福全古城城設四門,即南門、北門、東門、西門,可以以古城的四座城門作為區域文化品牌標誌,為福全古城設計一個具有蘊涵區域文化特色的品牌標誌,使之成為區域文化的品牌象徵,成為文化古城的商標。
(二)發揚和傳承民間民俗文化。
福全古城保存並傳承下民眾喜聞樂見的嘉禮戲提線木偶戲)、布袋戲掌中木偶)、大鼓吹、南音、高甲戲等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在此基礎上定期舉辦民俗文化節來傳承古城的民間民俗風情。
(三)開發福全古城文化旅遊。
古城的旅遊資源豐富,保存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有古城牆、古街古巷、蔣氏家廟、蔣德璟故居、翁思道故居(昭信侯)、福全媽祖廟、福全城隍廟、許厝潭、林氏宗祠、無尾塔、元龍山關帝廟及大量摩崖石刻、碑刻等。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是福全古城打“文化牌”的一個重要手段。統籌規劃福全古城旅遊整體藍圖,整合人文、歷史、民俗、生態、商貿、休閒等旅遊資源,以保護優先,適度開發,挖掘福全古城文化底蘊,大力發展旅遊經濟。發展文化旅遊可以通過歷史的足跡,尋求文化的內涵,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發揮好文化遺產的功能,把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游古街古巷、古城遺址、觀民居、宗祠,打造一條探尋古代文明的古遺址文物旅遊線路。
(四)加強福全古城的整體推介。
創建福全古城這一區域品牌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文化古城”品牌建設中,要充分考慮福全古城的歷史文化發展背景、人文淵源演變等多種因素,使現代文明和閩南文化在打造古城文化品牌中成為主調和基調。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注重品牌運營與資本運作的協調發展等;同時,敢於創新整合和文化包裝並進行廣告宣傳,加大對文化古城的宣傳推介,探索製作一套融匯閩南文化、古城形象、發展前景等內容的宣傳媒介提高古城的知名度。

葫蘆城丁字街

福全古城距今有六百二十多年的歷史,是晉江市惟一保存相對完整的古城,也是泉州惟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福全古城保護委員會副主任翁永南老先生介紹,宋代時,福全就已是我國東南沿海有名的商貿港口。一日,一艘福船到此避風,海員們因留戀此處風景,便將船停泊在此,無心離開。於是,人們便將此地稱為“福船”,因為“船”與“全”發音相似,漸漸地便被傳做“福全”,沿用至今。
福全城廓形似葫蘆,且街道縱橫交錯多以丁字連線,因此,自古就有“葫蘆城,丁字街”的美譽。時至今日,福全古城的城牆殘垣猶存,城內的長街短巷也皆保存舊時格局,村中新房故宅相間而坐,但所見卻皆是新舊難辨的紅磚厝、青石房,即使是年歲久遠的古宅也由於受到主人們的悉心打理而絲毫沒有染上歲月的風霜,反而在陽光和海風的撫觸下變得別有風韻。
同所有戒備森嚴的衛所城一樣,福全古城原本也有著堅不可摧的高大城牆,但在1958年金門炮戰期間,這些堅固的城牆材料均被拆除運往前線砌築炮台,村中則在原城牆處環植綠樹以為標記。
如今,前來的憑弔古蹟的人們雖然已不能看到那曾經屹立百年的堅固城牆,但所城的四座城門的遺址卻依然在此靜守一方,所城東門旁面朝大海,左邊有石塔,為福全的鎮水塔,據說此塔原本有一劍形塔尖,後塔尖因故被移,遂被稱為“無尾塔“,塔北有一方形巨石,為“印石”,這“一劍一印”遙遙相對,被認為是福全的風水所在,歷代均受到村人珍視。村中的西門和北門則在幾年前先後由鄉賢出資重建,福全村俗規定,婚喪喜事都須從西門出入,而不得通行北門,如今村人依然嚴守此俗。

三山現三山沉三山看不見

福全古城不僅有眾多人造的海防工事,而且這裡山海交融的獨特地理環境本身就有一種神秘的美感,當地民諺將福全獨特的地貌總結為是“三山沉、三山現、三山看不見”。“三山沉”,是指城中的三個水池,三池中均隱隱可見形狀各異的小山丘,據翁老先生介紹,龜池中有狀如石龜的小山丘,下街池中有形似石燕的山丘,官廳池內則有形如水獺的小山丘;“三山現”,是指屹立城內的三台山、元龍山和嵋山;“三山看不見”則是因為人們在三個小石坡上建造了三座廟宇,所以如今只見廟不見山。
到了福全古城,不能不到元龍山。元龍山是全城的最高點,據說舊時登上元龍山頂就可遠眺金門。如今,元龍山上不僅有修葺一新的關帝廟,同時也是城中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在元龍山上的九處石刻中僅有一處署名,即明代隆慶年間的泉州知府所題的“海山深處”,而最耐人尋味的是一處題為“天子萬”的未完成石刻,不知此人是在題詞之際已醉心美景無意再續,還是故意要留下這個懸念,待後人解答。

十三境十七廟

福全古城是明朝中期為防抗沿海的倭寇騷擾而建立的衛所城,建成後,附近的鄉民紛紛移居城內,因此福全當地至今流傳著“十三鄉入城”的傳說。至明朝中後期,福全更是人煙稠密,住宅林立,有“百家姓,萬人煙”之說,當時政府為便於管理,將古城劃分為“十三境”,城中各境均有該境自奉的保護神,另外全城還有共同奉祀的廟宇四座,全村至今留有“十三境、十七廟”。
在奉祀的神仙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福全人對城隍的崇拜,據村中老人介紹,時至今日,福全人對城隍爺依然極為虔誠,村中不僅流傳著眾多有關城隍的傳說,而且還將每年舊曆五月十三——城隍爺誕辰之日定為村中“聖節日”,是日,全村家家戶戶均要大擺筵席宴請親友,同時還要延請高甲、提線木偶等傳統戲班到此徹夜演出,盛大的慶祝活動足足要持續五到七日,每逢此時,村中均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堪比春節。
在這十七座廟宇中,除了閩南地區極為普遍的關帝廟、城隍廟、媽祖廟外,還有一座閩南少有的臨水夫人廟,據說是舊時一村民因向臨水夫人求子成功而自古田縣的臨水宮請至福全東山境的,如今依然香火旺盛。

尋訪手記

也許是歷史實在是太過久遠,當我們問起古城有什麼傳說故事,老人們都驚道那太多了太多了,村裡的每一座廟,每一塊石,每一棟房,甚至每一個家族都有傳說,福全村的名人故事更是多,老人們說,福全曾出過“三日皇帝”,出過相國,還出過兵部侍郎,甚至在村人的豬圈裡還找出過“狀元牌坊”。
其他不說,單是福全的名醫蔣際酉救死扶傷、妙手回春的事就能說半天,遠的不說,泉州城裡承天寺的那隻石龜和福全也有一段因緣,而像是“城隍公起立行禮”、“土地廟祈雨”這些離奇的傳說故事更是數不勝數,就如村民所說,村中處處有故事。
福全不僅故事多,技法精湛的手工藝人也不少,村中最年長的紙紮藝人王荷愛老人如今已是93歲高齡,依然心明眼亮,手腳靈便。布袋戲、木偶戲、大鼓吹、南音等傳統藝術更是風行村中,長盛不衰。
走在這個寫滿歷史、裝滿故事的古城之中,很難感知到所謂時代的變化,古城就像是又一個“桃花源”,令人完全忘記所處的朝代。我們腳下的路,明朝人是如此走過的,清朝人也是如此走過的,一百年的光陰對於古城來說,不過是她的匆匆一瞥,古城自雍容地老去,畢竟,衰老於她,只不過是另一種美麗。

地理位置:

福全古城地處晉江東南部金井鎮,距泉州40公里,東臨台灣海峽,北接深滬,南連圍頭,面積約2平方公里。

交通:

從市區乘車至晉江金井,轉搭機車即可到達福全村大門,機車費約6元;自駕車前往,可走沿海大通道,從泉州市區出發前往,車程約1小時。

餐飲:

小村莊無見一家飯館,但鄉親們都很淳樸善良,若是在當地買只土雞鴨拜託農家烹煮,搭些真正無公害的蔬菜,應該可以解決午餐問題。

特產:

花生地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