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井涌酒

神井涌酒,傳說很早以前,在奔騰的汾河岸邊,呂梁山腳下,有個紅杏簇擁的小村莊,名叫“杏花塢”。

傳說很早以前,在奔騰的汾河岸邊,呂梁山腳下,有個紅杏簇擁的小村莊,名叫“杏花塢”。杏花塢人大都以釀酒為生,世代相傳。進得村來,只見酒旗高掛,酒肆林立,生意十分興隆,其中最有名的一家酒店是“醉仙居”。有一年冬天,北風呼嘯,雪花飛揚。從村外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老道,直奔“醉仙居”。店主人見他衣不蔽體,渾身發抖,沒等他開口就舀了一大碗酒給他喝。那窮老道接過酒來,一口氣就喝乾了。喝罷,感激地點頭笑了笑,抬腳便走。店主人的兒子見那老道分文不給,十分惱火,便追上去討問酒錢。店主人忙將兒子拉回來說:“你看他衣不蔽體,哪有錢付給我們?算了,讓他走吧!”第二天,大雪繼續下個不停,路上行人很少。店主人正在家裡悶坐,忽聽門外有斷斷續續的扣門聲。店主人開門望去,見一位白衣、白冠、白髮、白須的“雪人”踉踉蹌蹌地闖了進來,仔細一看,才認出還是昨天那個老道。店主人急忙扶住他,見他身子都快凍僵了,就將他扶進店裡,吩咐老伴快去燙酒熱菜。過了一會兒,酒菜端了上來。
老道顧不得多說,片刻就把兩大碗酒喝光了。吃罷酒菜,老道身上暖和多了。他連聲道謝,起身就要出門。店主人見外面依然大雪紛飛,一再挽留,老道執意不肯。店主人送走了老道,一家做了些粗茶淡飯。吃飯時,店主人的兒子埋怨父親說:“自家小本生意,哪裡吃得住如此慷慨施捨?”店主人生氣地說:“你懂什麼!富人有錢飲酒取樂,窮人沒錢也該借酒禦寒啊!我們怎能見他凍餓而不管呢?”第三天,老道又到店裡,一氣喝了三大碗,終於玉山傾倒,爛醉如泥。店主人喊來兒子,把他攙扶上炕,端湯餵水,一直守候在他身邊。老道醒來之後,十分感激。店主人怕他摔倒,雙手攙他出了店門。經過門前水井時,老道問:“做酒就用這井裡的水嗎?”店主人點頭說:“是。”一陣冷風吹來,老道酒氣上涌,不料哇地一聲,將宿酒嘔吐出來,不偏不斜,恰巧吐到井裡。說也奇怪,從此以後,這口井裡的水就變成芬芳郁冽的美酒。訊息傳開後,人們紛紛趕來觀看,都說這是一口神井,方知那老道是仙人下凡。不久,慕名而來買酒的人越來越多,“醉仙居”的名氣越來越大,生意也越做越興隆。幾年以後,善良樸實的店主人去世了。他的兒子好吃懶做,吝嗇貪財,對來飲酒的客人十分刻薄。一天,那老道又來到“醉仙居”,店主人的兒子見財神爺臨門,滿臉堆笑,十分殷勤,擺出好酒好飯招待。老道問他生意做得如何,店主人的兒子卻嘆氣說:“生意雖好,井水能變酒,可沒有酒糟餵牲畜了。”老道一聽,覺得這少年也太貪心不足了,十分生氣,不顧他的挽留,轉身就走。當他走出店門,路過井邊時,用袖輕輕一拂。店主人的兒子見井裡冒出一股白氣。待他又打起井水來時,不再是酒,卻又變成水了。店主人的兒子正納悶,抬頭看見老道留詩一首:“天高不算高,人心高一梢,井水當酒賣,還嫌沒酒糟!”店主人的兒子自知好吃懶做生活不下去,只好動手親自做酒。從此,他漸漸改掉了吝嗇貪財、好吃懶做的毛病。說也奇怪,用這井裡的水做出的酒,別具風格,又變得香綿可口了。傳說中的那口“神井”,至今猶在。明末清初愛國詩人傅山先生親題書“得造花香”四個大字,如今仍鑲嵌在井邊的牆壁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