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民[福建農林大學博士生導師]

祁建民[福建農林大學博士生導師]

祁建民,福建莆田人,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崗位津貼專家,全國農技推廣標兵,福建莆田人。現任福建農林大學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所負責人,麻類遺傳育種與綜合利用、能源植物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家、農業部麻類作物品種評審專家,國家麻類資源準入評審專家,國家科技成果獎評審專家,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評審專家,中國作物學會麻類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麻業科學》雜誌編委,福建省種子協會副秘書長,台灣有機農業協會客座顧問等職。

從事

祁建民研究員,師從著名農學家盧浩然教授、麻類遺傳育種專家鄭雲雨教授,長期從事黃麻、紅麻、水稻作物遺傳育種與作物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研究。先後承擔麻類和水稻遺傳育種國家863計畫、國家948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國家和省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和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國家和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行業計畫項目30餘項。率先創建了我國紅麻高效聚合育種技術體系,育成紅麻、黃麻新品種20餘個,其中主持育成高產、優質、多抗紅麻新品種福紅2號、福紅3號、福紅951、福紅952、福紅991、福紅992、福紅9913、金光1號等8個新品種,分別在“十五”和“十一五”通過農業部國家級品種審定,列為國家科技部和農業部“九五”“十五”“十一五”全國農業科技成果重點轉化推廣優良品種,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受到了麻區民眾的歡迎和好評。成果轉化獲2007年第四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優秀參展項目獎。在科學研究上,自1995年以來,套用外源DNA導入與誘變育種相結合,通過衛星搭載宇航育種技術,在國內外首次育成紅麻莖桿無刺、高亞油酸油纖兼用新型品種金光1號和光鈍感品種紅宇1號等。種質創新成果水平達國內外先進水平;套用細胞工程育種技術,育成水稻光敏核不育系Hs-1、Hs-2、Hs-3和花優63、亞花1號等優質稻(組合)品種,成果達國際領先或國內先進水平;2000年以來,所指導的研究生套用遺傳轉化技術,育成抗蟲轉基因,紅麻新品種和耐鹽轉基因紅麻新品系;套用多種分子標記技術,對黃麻、紅麻、菸草、蓖麻等核心種質遺傳多樣性及其親緣關係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此基礎開展了紅麻、黃麻、菸草等作物的遺傳連鎖圖譜構建和DNA指紋檔案的建立,成功構建國內外首張紅麻遺傳連鎖圖譜和菸草烤菸×白肋煙遺傳圖譜。紅麻高亞油酸食用保健油和共軛亞油酸醫療保健品的研發上又取得了新的進展。

現代事業與貢獻

總介

祁建民研究員在“十五”期間承擔國家863項目《紅麻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和高產優質新品種選育》研究項目,新品種選育成果2001年和2005年分別獲得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項;“九五”期間承擔國家863項目《水稻細胞工程育種》,成果2000年獲國家四部委優秀成果獎,2002年獲福建省科技成果二等獎。“八五”期間承擔國家科技重點攻關項目《中國麻類種質資源性狀狀鑑定與利用研究》,成果分別於1992年和1997年獲農業部和國家科技部科技進步二、三等獎。2003年承擔福建省教育廳項目《國家生物學理科基地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成果於2005年獲福建省高校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在高層次人才培養上先後培養和在培養碩、博士研究生37名,在國家級學報或核心刊物上發表系列研究論文100多篇,主編或參編著作教材5部,碩士或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為作物遺傳育種、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學科研究方向

1、作物遺傳育種

2、遺傳學

3、生化與分子生物學

國家及省部級重點科技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

(1)黃麻種間雜交及其遺傳關係研究(1984-1986):2萬.

(2)紅麻長花柱突變體遺傳及其雜種優勢研究(2001-2003):12萬(協作).

(3)紅麻SRAP標記技術體系建立與遺傳連鎖圖譜的構建(2006-2008):26萬.

2、國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獎金項目(2項)

(4)紅麻高產優質抗逆新品種示範推廣與良種繁育(科技部,2001-2003):30萬.

(5)紅麻高產優質抗逆新品種示範推廣與良種繁育(省科技廳,2001-2003):30萬.

3、國家863計畫項目(3項)

(6)紅麻高效育種技術與優質高產抗逆新品種選育(2001-2003):7.5萬.

(7)紅麻新品種選育(2004-2005):5萬.

(8)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組織培養快速選育(1995年):8.8萬.

4、國家科技重點攻關項目(5項)

(9) 黃紅麻種質資源蒐集鑑定與利用研究(1980-1985):2萬.

(10)黃紅麻種質資源蒐集鑑定與利用研究(1986-1990):2萬.

(11)黃紅麻種質資源蒐集鑑定與利用研究(1991-1995):2萬.

(12)黃紅麻種質資源蒐集鑑定與利用研究(1996-2000):2萬.

(13)黃紅麻種質資源標準化的整理整合、鑑定、繁種入庫利用(2006-2007):2萬.

5、國家科技支撐計畫(2項)

(14)麻類基因資源發掘與種質創新利用研究(2006-2010):10萬.

(15)麻類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技術研究與準備開發(2006-2008):10萬

6、國家948科技項目(1項)

(16)麻類產業化發展關鍵技術引進、創新與示範(2006-2010):50萬.

7、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技專項經費(1項)

(17)苧麻、黃/紅麻、亞麻高效生產與收穫技術研究(2007-2010):145萬.

8、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

(18)紅麻配合力與雜種優勢利用研究(1995-1997):2萬.

(19)紅麻長花柱突變體及其雜種優勢利用研究(2002-2004):4萬.

(20)紅麻抗蟲、抗除草劑轉基因育種與安全性評價(2005-2007):4萬.

9、福建省科技廳重點攻關及其它項目(7項)

(21)紅麻超高產新品種福紅1號、2號繁育開發與綜合利用研究(1994-1996):2萬.

(22)紅麻優異種質資源分子標記及其油纖兼用新品種選育(2004-2006):7萬.

(23)超高產優質紅麻新品種示範推廣與高效轉化(2007-2008):20萬.

(24)蓖麻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分子標記及其雜種優勢利用研究(2007-2009):10萬.

(25)抗蟲、抗除草劑、耐鹽基因創新紅麻轉基因種質的研究(2007-2009):10萬.

(26)雜交水稻種子純度標準化快速檢測技術的研究與開發(2003-2006):10萬(協作).

10、福建省政府、農辦、農業廳、教育廳科技項目(6項)

(27)紅麻高產抗病新品種選育及其雜種優勢多代利用研究(1992-1994):4萬.

(28)紅麻抗性遺傳轉化及其安全性評價研究(教育廳2007-2009):2萬.

(29)抗蟲基因遺傳轉化紅麻的研究(省植保站,2005-2007):2.5萬.

(30)高亞油酸紅麻新型保健食用油及其共軛亞油酸研發(省長基金2006-2007):2萬.

(31)蓖麻種質資源引進、鑑定、繁種保藏利用研究(校基金2006-2007):5萬.

科研成果

1、中國麻類作物資源蒐集鑑定與利用研究,1992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完成人);

2、紅麻品種產量與品質性狀配合與雜種優勢遺傳關係,1992年獲福建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3、中國麻類作物種質資源蒐集鑑定與利用研究,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主要完成人);

4、紅麻高產抗病新品種福紅2號的選育,2001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完成人);

5、水稻細胞工程育種,2002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完成人);

6、紅麻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及優質高產抗逆新品種選育,2005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完成人);

7、國家生物學理科基地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05年獲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主要完成人);

8、“超高產優質抗病紅麻新品種推廣和良種繁殖”項目2007年10月參加第四屆中國-東協博覽會農村適用技術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成果展,獲優秀參展項目獎。

育成國家級審定重點推廣的紅麻新品種

1995年以來育成並通過國家及省級品種審定紅麻新品種9個:

1、紅麻新品種福紅1號的選育,1995年通過福建省品種審定,1999年通過安徽省品種審定,2001年列為國家科技部成果轉化重點推廣品種。

2、紅麻新品種福紅2號的選育,1995年通過福建省品種審定,1997年通過浙江省品種審定,1999年通過安徽省品種審定,2001年列為國家科技部成果轉化重點推廣品種。

3、紅麻新品種福紅3號的選育,2004年通過福建省品種審定,2005年通過農業部品種審定,2001年列為國家科技部成果轉化重點推廣品種。

4、紅麻新品種福紅951的選育,2001年通過安徽省品種審定,2003年通過福建省品種審定, 2005年通過農業部品種審定,列為國家科技部成果轉化重點推廣品種。

5、紅麻新品種福紅952的選育, 2001年通過安徽省品種審定,2003年通過福建省品種審定,2005年通過農業部品種審定,2001年列為國家科技部成果轉化重點推廣品種。

6、紅麻新品種福紅991的選育,2004年通過福建省品種審定;2005年通過農業部品種審定,列為農業部重點推廣品種。

7、紅麻新品種金光1號的選育;2004年通過福建省品種審定;2005年通過農業部品種審定,列為農業部重點推廣品種。

8、紅麻新品種福紅992的選育,2007年通過農業部審定,列為農業部重點推廣品種。

9、紅麻新品種福紅9913的選育,2007年通過農業部審定,列為農業部重點推廣品種。

10、紅麻新品種福紅航1號,2008年通過安徽省新品種審定。

11、紅麻新品種福紅航2號,2008年通過安徽省新品種審定。

12、紅麻新品種福紅航3號,2008年通過安徽省新品種審定。

“十一五”通過福建省和安徽省區試鑑定品種

1、紅麻新品種福紅11號選育,比對照粵743增產17.2%;

2、紅麻新品種福紅12號選育,比對照粵743增產25.0%;

3、紅麻新品種福紅13號選育,比對照粵743增產17.8%;

4、紅麻新品種福紅14號選育,比對照粵743增產17.5%;

5、福紅Bt952抗蟲轉基因紅麻,比對照福紅952增產11.5%。

成功舉辦的國際國內麻類學術會議

1、成功舉辦2007國際紅麻與同源纖維學術研討會

經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辦批准(閩政外函2007年64號文),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與美國CCG International組織及明尼蘇達大學聯合主辦了“2007’國際紅麻與同源纖維學術研討會”,會議由福建農林大學麻類遺傳育種與綜合利用研究室承辦。本次會議於2008年6月19日-21日在廈門市舉辦,出席本次會議的有來自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馬來西亞、南非、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烏干達、澳大利亞、德國等18個國家和地區的同行專家共105人,其中國際代表52人,國內代表53人。聯合國國際黃麻組織(IJO)總幹事Sarwar Kamal博士、日本紅麻協會副會長絞島一彥(Kazuhiko Sameshima)、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柯少愚、中國人們解放軍總後裝備部張建春少將等出席了會議,國際黃麻組織(IJO)總幹事Sarwar Kamal博士代表世界糧農組織對福建農林大學為本次國際會議的勝利召開所作的周密安排和辛勤工作表示感謝,他指出:本次會議是繼2003年北京國際紅麻會議後的又一次國際間的交流,旨在為天然麻纖維領域的學術交流、新技術開發、國際合作及項目洽談等提供一個有效的平台,這將對促進世界麻類纖維的生產、科研與產業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舉辦國家麻類948項目工作暨現代麻業研討會

國家麻類948項目工作暨現代麻業研討會於2007年8月24-26日在福州召開。會議由福建農林大學主辦,各麻類948項目承擔單位核心專家30餘人參加了會議。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劉旭博士到會並作了重要講話,對麻業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肯定,對今後產業發展寄予厚望;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所長熊和平做了麻類現代產業技術體系研究任務和內容的專題報告。福建農林大學麻類研究室負責人對麻業發展中的瓶頸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解決瓶頸問題的合理化建議,代表們對一年來948麻類項目工作進行了認真總結,為進一步發展我國麻業奠定了基礎。

發展思路

1、發展思路

(1)開展學科交叉滲透與學科界橫向合作,組建創新研究群體,聯合申報國家重點項目,提升麻類遺傳育種的整體實力與水平,爭取2008年建成農業部黃紅麻重點功能實驗室。

(2)以國家和省重大科研計畫為研究平台,組織不同方向領域的協作,促進人才與技術集成,提高碩、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水平。

(3)以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相結合,上游與下游研究相結合,現代生物技術與傳統方法相結合,遺傳研究與育種研究相結合,綜合利用與高效轉化相結合,研發出若干具有原創性成果,解決麻類科學重大科技與生產問題。

(4)以“崇尚科學,激勵創新,務實求真,有容乃大,集聚發展”為宗旨,進一步加強麻類遺傳育種的學風建設和學術團隊建設,培養出一支老中青三結合、吃苦耐勞、團結奉獻、開拓創新的麻類遺傳育種的學術團隊。

2、今後重點研究目標:

(1)進一步加強麻類作物種質資源品質、抗病性、抗逆性等有利基因的發掘、創新與利用研究,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開展作物品質、抗病性、抗旱、抗寒、抗鹽等抗逆性有利基因的克隆,提供遺傳轉化利用;

(2)進一步開展麻類、菸草作物遺傳圖譜構建與基因定位研究,加強麻類及菸草基因組、蛋白質組結構功能與表達調控規律的研究;

(3)繼續開展麻類起源、系統演化與分類研究,以及麻類、菸草分子生理學和關鍵性狀發育生物學核心領域的研究;

(4)繼續開展麻類、蓖麻副產品生物質高效綜合利用研究,重點是在生物質轉化生物能源的研發研究。

2007年度主要科研進展

1、構建了我國首張紅麻遺傳連鎖圖譜:利用SRAP分子標記,2007年已初步構建了國內首張紅麻遺傳連鎖圖譜,該圖譜143個標記位點進入21個連鎖群(LOD≥3.0)總長2267.1cM,2008年進一步利用新的作圖群體和ISSR 、RAPD和SRAP等多種分子標記複合標記,2008年可構建出國內外第二張密度較高、分布位點較均勻的紅麻遺傳連鎖圖譜。

該圖譜用F2作圖群體203個個體的基因組DNA進行PCR擴增,對得到的208個多態性標記用Mapmaker/3.0構建遺傳連鎖圖,143個標記位點進入21個連鎖群(LOD≥3.0) ,另65個標記位點獨立, 總長2267.1cM,每個連鎖群有2~18個標記位點, 最長的連鎖群為308 cM, 最短的連鎖群7.5cM。標記間最大間距為49.2 cM, 最小間距為0 cM,標記間平均間距18.6cM。標記在整個連鎖群中分布比較均勻, 沒有標記聚集在一起的現象。這是首張用SRAP、ISSR和RAPD標記構建的紅麻分子遺傳連鎖圖譜。

2、菸草遺傳連鎖圖譜構建:在菸草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分子標記的工作基礎上,2006年構建了烤菸與香料煙雜交的F2作圖群體,2007年利用ISSR、SRAP兩種分子標記對作圖群體進行PCR擴增,構建一張包括26個連鎖群,有112個標記位點組成的菸草遺傳連鎖圖譜,全長為1560.2cM,這是國內外首張烤菸與白肋煙雜交構建的分子遺傳圖譜。2008年連續利用新的標記對該群體進行標記,可望構建出位點密度高和均勻的菸草遺傳連鎖圖譜,

3、紅麻耐旱性及乾旱脅迫蛋白質組表達的研究:研究了紅麻在正常和乾旱處理條件下蛋白質組表達的變化,利用雙向電泳技術已找出與抗旱性相關的特異蛋白,通MALD-ToF質譜技術已獲得肽質量指紋圖譜,並初步明確耐旱性品種及乾旱脅迫誘導功能蛋白和調節蛋白的表達的機理。

4、菸草細胞質雄性不育蛋白質組的研究:採用菸草細胞質雄性不育系與保持系,在生殖發育初時後不同發育階段測定其蛋白質的差異表達,利用雙向電泳技術獲得與不育相關的特異蛋白的表達,通過MALD-ToF質譜技術獲得相關特異蛋白的信息,已初步明確菸草細胞質雄性不育蛋白質緊密相關的特異蛋白,為揭示菸草雄性不育分子機理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5、抗蟲、抗除草劑、耐鹽基因轉導紅麻的研究:2007年已成功育成了抗蟲轉基因紅麻Bt952,分子雜交證明,連續6個世代均可穩定遺傳。2007年春在海南已完成抗性目的基因複合遺傳轉化紅麻的導入工作,從3000多個T0代材料中,已檢測到抗蟲、抗除草劑和耐鹽的目的基因,2008年進一步進行大田鑑定和分子雜交驗證。

6、紅麻細胞質雄性不育系轉育研究:2007年利用引進的紅麻野敗雄性不育系A302進行高配合力新不育系的轉育和強優勢組合的測配。已完成了測交與轉育的階段性工作。

7、紅麻副產品綜合利用研究:2007年已完成紅麻高亞油酸富集與共軛亞油酸轉化工藝研究,並完成利用紅麻桿研發新型板材、麻塑和麻炭高吸油材料生產工藝的研發,為紅麻生物質高效利用和新產品研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有利基因鑑定、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研究:已完成了數百份黃紅麻種質資源抗逆性、抗病性、抗根線蟲性的系統鑑定,評價出一批多抗高產優質優異資源。利用種間外源基因的導入、航天及誘變技術、轉基因技術,已創造出莖桿無刺、高亞油酸紅麻新種質、光鈍感特異材料和抗蟲、抗除草劑新種質。採用多種分子標記技術,完成了400餘份黃紅麻、菸草、蓖麻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余親緣關係的系統分類,為育種的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平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