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給付年金化政策的國際比較及啟示研究

內容介紹

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就確立了在完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礎上發展各種補充養老金計畫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整體框架理念。經過20多年的探索,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目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2.84億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3.76億人,制度實現全覆蓋的目標指日可待。隨著其他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也逐步推進,中國實現福利性社會願景不再是遙不可及。由於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變遷“自上而下”,政府作為社會公共資源的主要配置者,有步驟、分階段地推動著制度建立和完善,制度變遷具有強烈的漸進特徵。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的構建也體現了同樣的政策邏輯。當社會養老保險第一支柱逐步成型,為所有國民織就了一張“保基本”的安全網後,旨在可獲得安全網水平之上待遇的補充養老金計畫的全面發展,即將成為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另一重要任務。只要基本養老金保險制度“保基本”目標不動搖,充分發揮誘致性制度變遷的作用,藉助公共政策對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發展養老保險第二、三支柱,中國應不會重走當前福利型國家高負債的老路。
為應對越來越嚴峻的全球性人口老齡化,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立時間較早、制度比較成型的國家,發展多支柱養老模式的制度探索最長的已有30年之久,多支柱養老體系的構建成為各國共同的制度選擇,而且這一方向越來越明確。在此背景下,許多國家的各種確定繳費制(DC)補充養老金計畫已成崛起之勢,不少研究者們和政策制定者已經著手考慮新型支柱下的養老金如何給付的命題,使之與公共養老金制度可持續運行更加相得益彰,同時兼顧商業養老年金保險的功能有更大程度的發揮。
而囿於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階段性,我國現在還僅僅停留在補充養老金髮展的初步階段,對第二、三支柱發展問題的關注更多集中在能尋求稅收政策有更大的突破口上。迄今為止,我國商業養老保險計畫還未成為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它走的是市場自由成長路徑,規模小,離發揮對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補充性作用的要求還差得較遠,這一點與許多國家的制度實踐有很大不同。一些典型國家的商業年金保險為什麼有很大的發展規模,主要是稅收優惠政策激勵所致嗎?《西南政法大學經濟學術文庫: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給付年金化政策的國際比較及啟示研究》研究也首先因此疑惑而來,帶著這個興趣對10多個國家展開了比較研究。
隨著分析深入,《西南政法大學經濟學術文庫: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給付年金化政策的國際比較及啟示研究》至少有如下幾點發現:一是商業年金保險不能等同於個人儲蓄養老第三支柱;二是商業年金保險更多體現為一種養老金的給付制度安排,是DC制企業補充養老金和個人儲蓄養老金賬戶完成積累後的另一種養老金存在形式;三是商業年金保險市場分為由參保人自主購買形成的自願性市場和由養老金賬戶給付年金化政策推動形成的強制性市場。有些國家的商業養老年金市場發展規模很大程度上是指強制性市場,而不是自願性市場,各國的自願性市場發展都一直不足。本書基於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給付政策和年金保險市場發展經驗的國際比較,從DC制養老金賬戶給付年金化的視角,主要考察多支柱養老金計畫與商業年金市場發展之間的關係。年金保險雖然是較好的老年生存風險管理形式,但國外大量文獻表明這種市場發展得並不夠好,原因何在?本書系統梳理了這些文獻對年金保險市場本身面臨的各方面抑制因素的解釋,以及各國補充養老金給付政策,並用典型國家案例說明年金化政策對商業年金保險發展的關係和作用,初步總結出國外年金保險市場發展的一般規律和運行特徵。那么,為什麼會存在年金化政策,它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完善的意義何在?通過考察許多國家的制度實踐,本書也予以了初步回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於中國商業年金保險發展前景判斷,本書主要從兩方面展開:一是市場本身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外部環境,特別是近年來普遍受關注的補充養老金個人繳費部分稅惠政策是否可普遍推出等方面。二是DC制養老金賬戶給付年金化政策選擇方面。由此來判斷商業年金保險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我們的主要研究觀點是,在今後較長時期內,我國不會出現養老金賬戶給付年金化政策推動商業年金保險發展的制度現象。因為基本養老金個人賬戶不存在市場年金化問題,企業年金稅惠待遇有限,缺乏賬戶年金化的基礎,再者從稅收作為公共政策所涉及的公平性問題來考量,個人年金稅惠政策也將難以在近期全面推出,個人年金仍將發展緩慢。國外商業年金保險發展的兩個重要積極因素,即稅惠政策推動下的補充養老金迅速發展,以及與稅惠政策相結合使用的年金化政策,在中國都缺乏。這注定中國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出現像英國、智利、瑞士等國家的年金保險市場發展模式,發展前景仍有較大不確定性,未來發展路徑怎樣,可能還要看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將如何進一步調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