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1958)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1958)

正文

1958年5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會議認為這是一條儘快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的偉大社會主義國家的路線。
總路線的形成有一個醞釀過程。1956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總結了中國經濟建設的經驗,指出和批評了在學習外國經驗中存在的未能從中國實際出發的那些情況。毛澤東提出,必須找出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經濟發展的道路,使經濟建設搞得多一些,快一些,好一些,省一些。不久,毛澤東又作了《論十大關係》的著名報告,闡述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基本思想。
制定總路線的主要思想理論基礎,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高度重視並動員人民民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熱情。其基本點是:在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條件下,工業和農業同時並舉;在集中領導、全面規劃、分工協作的條件下,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時並舉;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同時並舉,等等。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迅速改變中國經濟文化落後面貌的強烈願望。缺點是忽視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主要表現在:①過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能力,沒有把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和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結合起來。社會主義是有利於人民民眾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的,只有按照社會主義的本質,按照社會主義經濟規律進行活動,才能符合人民利益,並能經久不衰地發揮人民民眾的積極性。如果過份誇大主觀能動性,違背客觀規律,就會挫傷民眾的積極性,損害國民經濟的發展;②片面強調國民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忽視比例協調。總路線強調的是“多、快、好、省”,實際上只突出一個“快”字。這和當時提出“大躍進”的口號是完全一致的。由於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前後,正是黨的指導思想發生失誤,左傾錯誤思想嚴重泛濫的時候,在總路線的指引下,雖然一度發揮了人民民眾的巨大幹勁和積極性,並取得一定成果。但從1958~1960年由於盲目追求高速度,造成中國國民經濟多種重要比例關係的嚴重失調,使國民經濟受到嚴重的挫折,以致不得不在一段時間內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以恢復被破壞了的比例關係。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