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縣

碭縣

碭縣,古縣名,在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原為碭邑,公元前225年,秦滅魏國,盡取其地以為郡縣,即以魏國東部原宋國的數縣置為碭郡,治碭縣。 《水經注》:“獲水又東逕碭縣故城北,秦立碭郡,蓋取山之名。”碭山即今芒碭山,位於河南省永城市東北,存有碭縣古城址。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建梁國,革碭郡,碭縣屬梁國。 新莽時(9年),改碭縣為節碭縣。漢光武帝時復稱碭縣。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碭縣屬梁國。三國(魏)革梁國,碭縣屬梁郡。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復梁國,碭縣併入下邑縣。南北朝宋時,復置碭縣,北齊時(555年)廢。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芒碭山 芒碭山

商為碭邑。

周屬宋國,前286年,齊、楚、魏聯手滅宋,三國瓜分宋國領土,碭屬楚 。

秦代設碭縣。

漢代為碭縣,屬梁國,新王莽改碭縣為節碭縣, 東漢復曰碭縣。

三國魏革梁國,碭縣屬徐州。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復梁國,碭縣併入下邑縣(今碭山縣)。

南朝宋,復置碭縣,縣治所在保全鎮(今芒山鎮)。

南朝齊建元元年(479年),廢碭縣。

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復置碭縣,稱魯城。

北齊時(555年)廢碭縣,新設安陽縣(今保全山南柿元村),屬睢陽郡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陽縣為碭山縣, 隋大業六年(610年)割彭城、睢陽二郡之地置永城縣,芒碭山以北為碭山縣轄區,更名為山城集,縣治遷至今碭山縣城東。

唐朝將山城集命名為保全鎮,又稱鳳凰城。

金興定五年(1221年)十二月在芒山地區設定保全軍鎮, 宋理宗紹定年間碭山縣為洪水盪沒,遷治所至保全鎮(今芒山鎮)。

元為碭山縣,治保全鎮(今芒山鎮),元憲宗七年(1257年)縣治所遷回下邑城(今碭山縣城東)。至元二年(1265年)屬永城縣。

明朝易名興隆集,後改名為山城集。

清初改為清努鎮,但當地民眾拒不易名仍稱山城集。

1940年4月,為紀念魯雨亭烈士為國捐軀更名為雨亭集。

抗日戰爭時期曾一度劃屬夏永碭縣,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11月始,先後劃屬碭南縣和碭山縣,1952年初重新劃回永城縣,雨亭集又恢復原名,以山城集稱之。

1958年改建芒山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芒山鄉,1985年提升為芒山鎮。

戰略位置

漢梁王墓群 漢梁王墓群

碭郡初置,下轄睢陽、陳留、雍丘、外黃、單、濟陽、栗、虞、蒙、襄邑、酇、譙、大梁、祁、芒、碭共16縣,成為秦始皇滅六國前所設定的比較早的27郡之一。至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分天下為36郡,碭郡仍為其一。郡縣制,以郡守為郡長,縣為縣令。碭縣碭城是當時全國最為重要的郡城之一。

碭城是碭郡的東部邊緣,碭郡轄下的縣都在碭城以西,這是為什麼呢?商丘文史考古專家閻根齊認為,第一,是因為此處戰略位置重要,群山環繞,易守難攻,當時通往山區的唯一過道即為人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黑風口。第二,從春秋到戰國,碭城已成為往來東西的交通要道,為頗有名氣的繁華城市,其戰略地位已經凸顯。第三,戰國連年征戰,大多城市受到嚴重摧殘甚至成為廢墟,而碭城因坐落在群山環繞之中,未受到大的破壞。

歷史文化

斬蛇起義 斬蛇起義

《史記·高祖本紀》載:“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通‘壓’)之。”意思即是秦始皇東巡泰山時路過碭城,指著芒碭山說了一句神秘的讖言:“東南有天子氣,日後必有帝王出。”他因此才繼續東巡,登上泰山頂,以壓住這裡的“王氣”。漢高祖劉邦隱於紫氣岩,斬白蛇起義。“秦將章邯從陳,別將司馬橺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劉邦率兵與秦軍在芒碭山大戰三日,收復碭城。而陳勝起義之後卻被車夫莊賈殺害,被埋葬於芒碭山主峰南側山腳下,該處存有陳勝的墓冢跟郭沫若手書的石碑。公元前207年,楚懷王“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正是以這支部隊為基礎,劉邦受命西進,輕取關中,與項羽爭奪天下,並建立大漢王朝。

據《碭山縣誌》《太平寰宇記》載,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復置碭郡,治所在下邑(今碭山縣東毛李莊),同時又置碭縣,治所在魯城(今芒山鎮)。北齊時(555年)廢碭郡、碭縣,置安陽縣(因治所在古代安山之陽,即今芒山鎮,保全山古代叫安山,故名安陽)。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陽為碭山。隋大業二年(606年),改屬宋州。隋大業六年(610年)割彭城、譙陽二郡之地置永城縣,芒碭山以北為碭山縣轄區。

在魯城、安陽城之前,芒山鎮曾稱香城,非常美麗。《水經注》云:“獲水又東,谷水注之,上承碭陂,陂中有香城,城在四水之中。承諸陂散流,為零水、滾水、清水也,積而成潭,謂之碭水。”碭坡,在碭山西北。說明至北魏酈道元注《水經》時,碭城已破敗不存,芒碭山有碭陂池澤。

西漢劉向《列仙傳》記載涓子、主柱在芒碭山成仙:“山澤深固,多懷神智。有仙人涓子、主柱隱芒碭山得道。”《水經注》載,名士琴高在芒碭山澤乘鯉魚成仙:“趙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術,浮游碭郡間二百餘年,後入碭水中取龍子,乘赤鯉魚出,人坐祠中,碭中有可萬人觀之,留月余,復入水也。”說明碭城一帶環境之清幽,如若世外桃源。

碭縣古城址

碭縣古遺址 碭縣古遺址

碭縣古城址位於芒山鎮山城集,秦時碭縣治所城牆尚存。現存夯筑北牆,西起書店院後40米處,東至芒山中學東北側,長890米,寬約300米,最高處2米,東、南、西城牆地上無存。城內有制陶,冶鐵遺址。據《商丘地區地名薈萃》《永城縣誌》載,碭城故城遺址呈不規則四邊形,周長3450米。城內有校兵場遺址,地下1.5米處曾發掘出制陶、冶鐵、宰殺遺址多處,及房基、秦磚漢瓦、銅器、貨幣等,對研究古代歷史有重要價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