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是2008年8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瑞蓮。

內容簡介

《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基於廣東的實證分析》是在實地調查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寫成的。作者們都是研究“地方政府與公共管理”問題的專家。他們廣泛調查了廣東省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和改造“城中村”的經驗和教訓,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益的對策建議。這些建議對其他地區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陳瑞蓮,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地方政府與區域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長,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公共管理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教

圖書目錄

前言
上篇 理論反思與政策審視
第一章 城鄉二元結構的理論源流與制度約束
一 城鄉二元結構的理論源流
(一)國外城鄉二元結構理論的緣起和發展
(二)國內城鄉二元結構研究現狀
二 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約束與城鄉分割
(一)制度約束
(二)城鄉分割
第二章 廣東城鄉二元結構的現狀及瓶頸
一 廣東城鄉二元結構的現狀與問題
(一)共性問題:“三農”問題突出
(二)珠三角地區的突出問題
(三)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主要問題
二 廣東緩解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基本做法
(一)總體概況
(二)廣州:穩步推動“城中村”改制和“中心鎮”建設
(三)深圳:實施“同富裕工程”,推進全面城市化
(四)佛山:組團城市建設下的城鄉一體化變革
(五)興寧:山區“三化”齊頭並舉
三 進一步緩解廣東城鄉二元結構的困難與瓶頸
(一)流動人口與農村勞動力素質問題
(二)失地農民的就業意願與城市認同問題
(三)欠發達地區城市化建設資金短缺與配套政策問題
(四)“村改居”中的利益博弈問題
第三章 廣東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政策評估
一 廣東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基本政策
(一)加大財政投入,支持農村發展
(二)進行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
(三)鼓勵農業產業化經營,完善農業服務體系
(四)改善農村社會服務,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五)完善農村城市化的政策設計,推動農村城市化進程
(六)發展縣域經濟,改善農村經濟環境
(七)統籌城鄉居民就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
(八)改革戶籍制度,降低城市化的門檻
(九)改革土地管理制度,確保農民的土地權益
(十)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培育市場流通體系
二 現行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政策缺陷
(一)對城鄉二元結構問題認知不足
(二)政策設計缺乏系統性,資源投入不足
(三)制度創新力度不夠
第四章 廣東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機遇與挑戰
一 廣東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面臨的機遇
(一)國家巨觀政策的調整
(二)省政府高度重視,支持力度大
(三)政府財力雄厚,具備財政條件
(四)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階段,具備了對農業進行支持和保護的能力
(五)進入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可以有效地轉移農村人口
二 廣東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挑戰
(一)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制度挑戰
(二)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其他制約因素
第五章 國內外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經驗與啟示
一 國外統籌城鄉發展的經驗與教訓
(一)開發中國家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踐
(二)已開發國家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踐
(三)國外統籌城鄉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二 國內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模式及經驗
(一)國內統籌城鄉發展的若干模式
(二)基本做法與主要經驗
三 國內外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幾點啟示
(一)立足自身實際,注重發揮自身優勢
(二)加大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扶持和保護力度
(三)堅持走發展中小城鎮的道路
(四)堅持統籌協調,做好規劃與管理
(五)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和照顧農民利益
第六章 解決廣東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思路與對策
一 觀念反思
(一)正確認識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相互關係問題
(二)正確認識城市化與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
(三)理性看待戶籍制度與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關係
(四)重視城鎮化過程中物質形態的一體化與文明形態的二元性問題
二 總體思路
三 對策建議
(一)財稅體制改革
(二)農村產權制度創新
(三)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四)戶籍及其相關配套制度改革
下篇 典型探索與專題研究
第七章 佛山市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實踐探索之一:農村城市化的政策設計
一 佛山推進農村城市化的政策設計
(一)統籌城鄉建設,加強城市規劃對城鎮化進程的引導
(二)改革戶籍制度,實施統一的戶籍管理
(三)改革計畫生育管理制度,減少城鎮化的阻力
(四)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維護失地農民的權益
(五)統一城鄉就業管理制度,建立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和就業引導機制
(六)完善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消除城市化進程中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七)實施“村改居”工程,推進“城中村”改造
二 佛山城市化政策推進中遇到的障礙及原因
(一)農民對城市化的抗拒
(二)集體資產難以量化處置
(三)失地農民的就業困境
(四)財政資源的約束
(五)政策的聯動性不足,集體行動困難
三 佛山推進農村城市化的啟示
(一)現有農村城市化政策設計的科學性有待加強
(二)推進農村的城市化面臨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
(三)政府需要轉變職能,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四)地方政府需要正確處理城市化與農業發展的關係
(五)推進農村的城市化,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第八章 佛山市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實踐探索之二:“村改居”
一 佛山“村改居”的背景分析
(一)佛山城鄉二元結構情況
(二)佛山“城中村”問題的困擾
(三)城市化進程中村委會管理模式的困境
二 佛山“村改居”的政策設計
(一)佛山“村改居”的基本情況
(二)佛山“村改居”的具體政策
三 佛山“村改居”的問題分析
(一)“村改居”過程中的利益博弈
(二)佛山“村改居”政策的成效
(三)佛山“村改居”的困境
四 科學推進“村改居”的對策思路
(一)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村改居”工作
(二)協調“村改居”各主體間的利益關係
(三)建立有利於“村改居”的制度和政策環境
(四)推動政府職能社會化,從根本上減輕政府負擔
第九章 佛山市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實踐探索之三: 城鄉結合部社區管理
一 佛山城鄉結合部社區發展狀況與存在問題
(一)佛山城鄉結合部社區分布與主要形式
(二)佛山城鄉結合部社區的主要特徵
(三)佛山城鄉結合部社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二 佛山城鄉結合部社區發展中存在問題的政府職能因素分析
(一)發展觀念偏差
(二)職能重點偏離
(三)職能關係不清
(四)職能方式單一
三 佛山城鄉結合部社區發展中發揮政府職能作用的思路與對策
(一)樹立科學的城市化觀念和社區發展觀念
(二)明確政府在城鄉結合部社區發展中的角色定位
(三)把握政府推動城鄉結合部社區發展的職能重點
(四)理順職能關係,重構職能載體
(五)轉變職能方式,促進社區居民對社區發展的參與
第十章 佛山市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實踐探索之四:順德農村集體土地管理的改革
一 順德城市化進程中農村集體土地利用管理的歷史與現狀
(一)城市化初步發展時期的農村集體土地利用管理
(二)城市化快速推進時期農村集體土地利用管理
(三)城市化水平及質量顯著提高階段的農村集體土地利用管理
二 順德城市化進程中農村集體土地利用管理的問題分析
(一)農業用地減少過快,非農建設用地量過大
(二)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利用效益低
(三)土地閒置量大,閒置時間較長
(四)農民的土地權益受損,農村經濟發展趨弱
(五)政府徵用地行為不規範,違法用地仍然相當嚴重
(六)農民與政府在土地利用上的矛盾較大,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
三 順德城市化進程中農村集體土地利用管理的對策思考
(一)調整行政區劃,使城市發展的空間布局更加科學
(二)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三)維護並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土地權益
(四)保護耕地,保障農業的穩步發展和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
第十一章 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城中村”改造機制比較研究
一 問題的緣起
(一)“城中村”——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的城市獨特景觀
(二)珠三角“城中村”改造現狀
(三)“城中村”改造的難點
二 廣州、深圳、珠海的“城中村”改造機制
(一)廣州市“城中村”改造機制
(二)深圳市“城中村”改造機制
(三)珠海市“城中村”改造機制
三 廣州、深圳、珠海“城中村”改造機制比較分析
(一)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充當的角色不同
(二)政府和市場的作用不同
(三)珠海市“城中村”的改造取得成效的原因分析
四 “城中村”改造比較研究的啟示
(一)歷史理性和現實理性相互結合
(二)讓利與共贏有機統一
(三)政府與市場間的中庸之道
第十二章 廣東省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分析與政策建議
一 廣東農村土地流轉發展狀況分析
(一)廣東農村土地流轉的總體情況
(二)廣東農村土地流轉的特點
(三)廣東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
二 廣東農村土地流轉的約束機制
(一)農村土地流轉的產權基礎
(二)集體所有制對農村土地流轉的影響
(三)外部環境因素對農村土地流轉的約束
三 促進廣東農村土地流轉的政策建議
(一)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完善土地流轉立法
(二)創造有利於農村土地流轉的外部環境
(三)規範地方政府、村委會等特殊主體行為
(四)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
附錄 廣東省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部分檔案
廣東省城鎮化發展綱要(粵發[2004]7號)
關於推進城鎮化的若干政策意見的通知(粵發[2007]7號)
廣東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草案)(粵府令第[100]號)
廣東省城鄉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辦法(粵府令第[52]號)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