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田

砌田

西園街道砌田社區(舊稱“砌田村”),東與晉江市區相鄰,西與高速公路相依,南靠羅裳山脈,北接泉州國際會展中心,距離晉江市行政中心僅3.5公里。張姓主要居住在村南半部,何姓主要居住在村北半部,小姓穿插其中,村民形象地將村南半部稱為“砌田張”,北半部稱為“砌田何”。

居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
社區簡介:西園街道砌田社區(舊稱“砌田村”),東與晉江市區相鄰,西與高速公路相依,南靠羅裳山脈,北接泉州國際會展中心,距離晉江市行政中心僅3.5公里。現有人口4578人,土地面積4.4平方公里。該村由何厝、張厝、吳厝和後邊四個部分組成。村中共有張、何、陳、賴等姓氏,其中張姓、何姓為大姓,其餘為小姓。張姓主要居住在村南半部,何姓主要居住在村北半部,小姓穿插其中,村民形象地將村南半部稱為“砌田張”,北半部稱為“砌田何”。
【地名含義】
據稱,砌田古稱“蔡田”,為此地最早住民蔡姓在此開墾田地之意。有民謠曰:“左高洲、前紫帽、右奎壁;一村瓦厝半鄉砌,四面名山三面田,故名為砌田。別稱:錦田、錦里。
【歷史沿革】
砌田社區原屬磁灶鎮,由於晉江市區域調整,於2003年11月隸屬西園街道辦事處,2004年11月23日撤村設社區居委會。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
距離晉江市行政中心僅3.5公里,東與晉江市區相鄰,西與高速公路連線線相依,南靠羅裳山脈,北至泉州國際會展中心,交通便捷。
【村落與居民】
砌田社區由張厝、何厝、吳厝、後邊四個角落組成,劃分為十個居民小組,常駐人口4828人,土地面積4.0平方公里。
【歷史人文】
砌田張厝(常駐人口1655)由河南光州固始地區遷徙入閩,於公元1752年元朝忽必烈年間有由泉州德化徙居(錦田)砌田。張氏宗祠始建於明末,因久經風雨,破損嚴重,於1991年重新翻建,面積380平方米,其中字匾一塊:“文魁”。
砌田何厝(常駐人口2080)由唐高祖(公元699年)年間,由河南光州固始地區遷徙入閩,後於明朝正統年間由泉州洛陽徙居(錦里)砌田。何氏祠堂(泉州南門外三座半祠堂之一)規模為二落三間張,三通正大門,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至今四百多年,清朝鹹豐年間(公元1824年)第一次翻新,1988年又一次翻建,大門上方字匾為“砌田錦里何氏祠堂”(明代大學士張瑞圖撰文),大廳正中前牌匾為“文魁”,正中後牌匾為“宗戴范粵”(廣東廣州府儒學家何惠生立),左牌匾為“進士”,右邊牌匾為“文魁”。
砌田吳厝(常駐人口622)(姓賴、姓郭為主),賴氏為版築傳芳,自明朝you由本街道賴厝社區遷徙吳厝自然村,郭氏(少數民族)為岱山傳芳。吳厝塔為宋代年間建,省級文物保護。吳厝自然村因晉江市海峽西岸國際採購與區域物流中心建設征地,於2007年開始整個自然村動遷至原村落旁“蔡厝埔”。砌田後邊(常駐人口374)由本市羅山社店後邊(舊),遷徙砌田後邊(新)。
【物產經濟】
社區主要產業以再生造紙業、包裝業、印刷業、食品、彩印業、汽配加工、紡配加工、消防材料等為經濟支柱。改革開放以來,砌田社區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正確領導下,居民生活水平日新月異,各項石事業穩步健康發展,社區整體的綜合指標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下級組織】
張厝、何厝、吳厝、後邊4個自然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