砉然

砉然

象聲詞,常用以形容破裂聲、折斷聲、開啟聲、高呼聲等;超脫流俗貌;恍然大悟的樣子;分明貌。

基本信息

釋義

砉然砉然
1.象聲詞。常用以形容破裂聲、折斷聲、開啟聲、高呼聲等。《 莊子·養生主》:“砉然響然,奏刀騞然。”《北史·魏收傳》:“斯蓋厚棟不橈,遊刃砉然。” 五代 范資 《玉堂閒話·齊州民》:“﹝ 劉十郎 ﹞與妻傭舂以自給,忽一宵舂未竟,其杵砉然有聲,視之,已中折矣。”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皇上友愛天深,痛毒兼至。砉然一叫,聲淚俱咽。” 孫中山 《倫敦被難記》:“正趦趄間,忽聞鄰近之屋門砉然已辟,左右二人挾予而入。”

2.超脫流俗貌。 元 劉祁 《 歸潛志》卷二:“﹝ 辛敬之 ﹞平生不為科舉計,且未嘗至京師,砉然中州一逸士也。”

3.恍然大悟的樣子。 清 龔自珍 《 夜坐》詩:“萬一禪關砉然破, 美人如玉劍如虹。” 清 龔自珍 《最錄<三千有門頌>》:“壬辰歲,得此書於 龍泉寺 ,思之七晝夜,乃砉然破。”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為時既久,精神淪亡,逮蒙新力一擊,即砉然冰泮。”

4.分明貌。 章炳麟 《訄書·征七略》:“略者,封畛之正名。《傳》曰:天子經略,所以標別群書之際,其名實砉然。” 章炳麟 《答鐵錚》:“然所以維持道德者,純在依自,不在依他,則已砉然可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