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路

石門路位於北京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境內,是G109(京拉路)起始段,原名門頭溝路、京門公路。

簡介

‍

‍ 石門路位於北京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境內,是G109(京拉路)起始段,原名門頭溝路、京門公路。石門路大體為東南-西北走向。東南起於石景山區金頂北路西口,與金頂西街相交;西北止於門頭溝區三家店村村口,與三家店東街相交。途經模式口村、高井村、黑石頭村、五里坨村、三家店村,除高井路口西-黑石頭路口段為雙向兩車道外,其餘路段均為雙向四車道及兩側腳踏車道。

憶當年駝鈴古道 展今日寬廣大路

石景山區境內最早的一條公路是將運煤的駱駝通道拓寬改建而成的京門公路(門頭溝至阜成門),始建於清道光十年。石門路(京門路)位於北京西郊,東起阜成門西至門頭溝,是109國道的一部分,石景山區境內東起西黃村,西至金安橋折向北京工業技術學院西與門頭溝接通。境內長9.4公里。石門路歷史上原為一條運煤的駱駝通道,清道光十年大修,將此路的咽喉之道——模式口隘口拓寬、降坡均為4米。
1947年,“開寬山溝(模式口隘口)4米加寬至6米,整修路面,由西黃村至門頭溝”。1966年路面拓寬為8米,路兩側種植白蠟樹、外側修築1.5米寬的排水溝,坡陡彎急,縱坡達10%。1993年改建石門路,由市公路局、石景山區人民政府、門頭溝區人民政府共同組織實施。至1995年底,模式口段完成降坡、調直、打通、部分路段鋪設瀝青路面。拓寬後的石門路部分分為3塊板式,寬度為30.5米,兩側為方溝管道或邊溝排水,模式口隘口垂直下降40米,全線為瀝清混凝土路面,總投資額為1.71億元人民幣。該路由市公路局組織,以門頭溝區公路分局為主體,公路局第二工程處、石景山區建委等單位於1993年12月~1994年初開始模式口段小規模開挖土石方,1995年4月全線開始施工,1996年6月全線貫通,此路在修建工程中得到了北京軍區大力支持。
昔日軍事關口
石門路被稱為駱駝通道,據當地居民說,作為歷史上的京西古道,由於交通運輸條件落後,當年從門頭溝挖出來的煤,由駱駝隊、馬隊運往北京市里去賣。這條路是京西通往城裡的必經之路,當時人們經常看見有駱駝隊拉著煤從那條路經過,而當時的路只是4米寬像一個通道的土路,時間久了就有了“駱駝通道”名字,也有人稱其“駝鈴古道”。
模式口隘口位於模式口村西,蟠龍山與黑頭山相連的鞍形低凹處,自古以來是東西來往的要道、也是兵家守衛的要地。經歷幾代人工開鑿逐漸形成長210米、寬30.5米、兩側崖壁分別高9米、49米的隘道。今之隘道向東、向南、向西為三岔,為穿行隘口的石門路、模式口大街的交匯處。隘口是昔日的軍事關口,明清時期曾在村內築城並設千戶住防。隘口石壁上曾有兩處開鑿遺蹟:一處是“道光十年大修”字樣,另一處是“民國36年整修平門公路紀念”, 兩處石刻均因1994年拓寬隘口被毀而不復存在。
石門路與我國諸多歷史事件都有著密切的聯繫。明清大學士李東陽,民國時的馮玉祥、老舍、周肇祥等名人都在此留下過足跡。“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我國守軍第29路軍抵抗日軍失敗後,就是從這條路連夜西撤轉移。1949年北京解放的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這條路旁布陣,強攻國民黨駐石景山區區域內石景山、邵家坡等4個據點的守軍,標誌著北京市全境的解放。

‍
實施拓寬改造‍
拓寬改造工程完工後的道路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了改革開放,石門路石景山區模式口段就是在這時被列入了北京市重點規劃的。自1983年開始,北京市人民政府和石景山區政府經過多年論證,籌集資金設計方案,終於在1993年開始對這條路實施拓寬改建工程。石門路交通流量大,加上年久雨水沖刷,一些路段出現了破碎、沉陷、網裂等不同程度的損害,造成路面平穩性能差,影響了行車速度和安全。為此,2007年石景山區市政管委又對石門路石景山路段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大修,大修路段起點為高井路,終點為模式口西里,全長1500多米。為緩解道路施工給居民出行帶來的不便,大修工程採取半幅路面施工,半幅路面通行的措施。
石景山區石門路模式口段,由於坡陡彎多,又稱死亡路。石門路當時坡度很大,遇雨雪天氣大公共汽車都開不上去。山頂上是風化石,一到颳風下雨經常有岩石滑落,居民甚至會被掉落的石頭砸傷。新中國成立初期,雖然將原來的土路鋪設了柏油路面,但從路的高度、坡度、彎度上沒有任何改變。當年人仰馬翻,腳踏車摔溝,汽車連環相撞,人畜被撞等慘狀時有發生,人民民眾多次呼籲“方便石景山,‘解放’門頭溝”。1993年市政府決定整修石門路。
此次改建石門路,區委區政府非常重視,領導多次親臨現場協調指揮。因周邊離居民住宅區較近,不允許使用爆破來開路,只能採用機器開挖,遇到巨大岩石無法鑿碎時,請來爆破公司用技術碎石法處理。遇到難以處理的巨石,就先在大石頭上用風鑽打眼,然後灌進水泥令石頭膨脹破裂開。新修後路寬30.5米,兩側的山壁為了防止滑坡落石傷人的情況,對山壁上半部分進行了錨噴,先在山體裡打入鋼筋,然後再灌入混凝土,避免山體鬆動,下半部修建了擋牆,起圍擋固定作用。
百年老路見證歷史
當年的駝鈴古道,常有運煤的駱駝經過
如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條路是雙向四車道,兩條非機動車道,設有人行便道、雙向路燈、綠化帶。總寬比原來增加4倍,降低原坡路高度10餘米,調直彎路10餘處,加固山崖體200餘米,這在石景山區道路交通史上堪稱劃時代的“里程碑”,全區乃至西部地區的人民真正享受到了道路交通的便捷、安全。
石門路這條百餘年老路歷盡滄桑,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的歷史見證。石門路的修建不僅改善了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居民的出行條件,同時帶動了沿線經濟的發展。
特約編輯:沈成勇 胡曉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