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大佛

”大佛造像14.8米,肩寬5.9米,屬高浮雕石刻,據說,是我國現存最大的腳踏蓮花觀音石像,也是長江幹流第一大佛。 石門大佛是難得的傳世藝術瑰寶,為了保護它,不少人為之努力。 觀石門大佛收穫最大的,是我輩平常遊人。

簡介

石門大佛寺位於重慶江津市石門鎮境內,距江津城區50公里,1956年8月16日被原四川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直轄以後被評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石門大佛建造於明代。明萬曆《蜀中名勝記》載:“縣西四十里,有石羊驛,其地亦名石門,對江壁刊大佛,有大佛寺......。”大佛造像14.8米,肩寬5.9米,屬高浮雕石刻,據說,是我國現存最大的腳踏蓮花觀音石像,也是長江幹流第一大佛。石門大佛是難得的傳世藝術瑰寶,為了保護它,不少人為之努力。據寺內碑文記載,清乾隆年間改建寺院,同治八年又作重修,民國初年也曾修繕。2001年1月,重慶、江津兩級投資,又完成了落架維修,整治加固了寺外平台、道路和護欄。1956年、1980年,石門大佛兩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石門大佛又被列為重慶直轄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描述

這是一座紅牆青瓦寺院,規模不大,也很普通,要不是依崖建造、雄偉壯觀的七層琉璃瓦寶塔聳立其中,也就與農家院落相差無幾。寶塔是正殿,高三十多米,幾層梁架一頭鑿進石壁,一頭連著六根巨柱,托起了巨大的塔身。塔內有三層閣樓,從下到上,可到石像頂,可觀長江景。殿內供奉觀世音菩薩摩崖造像。我不信神佛,但為古代工匠巧妙的構思與精湛的工藝所折服。工匠們把堅硬的石崖,一鑿一鑿雕琢成了面慈目善的佛像,而且,飾以華麗的寶冠,飾以飄逸的袈裟和精巧的瓔珞。以其質感強、造型逼真、線條流暢等特點,讓人覺得觀音不像神佛,而像體態豐滿、雍容華貴的服裝名模。石佛的神態動作更是別具一格,不是正襟危坐布道說教的模樣,而是身往後倚,略帶倦意,好象遠足歸來,在此依崖小憩。膝上的手指半提下擺,衣敞處似乎還在散發難耐的體熱。
該寺座北向南,面向滾滾長江,成渝鐵路平等火車站側面。建於明代以前,三合院布局。正殿為七重飛檐歇山式頂,琉璃瓦蓋,通高24.84米,依崖而建,結構嚴謹,雄偉壯觀。寺內有我國現存最大的腳踏蓮花觀音造像一尊,通高13.5米,屬深浮雕近圓雕石刻,刻工精湛。佛像端莊嫻靜,慈眉善目,頭戴寶冠,胸懸法輪,腳踏蓮花,身披袈裟,全身貼金繪彩,頭部有一笑容可掬的羅漢,自古有“長江第一大佛”之美稱。寺門外面,陡峭的山道上人流不絕。人流中,有遊人,也有香客。幾百年間,到此燒香拜佛的人不知有多少。我不知道,香客們在人造的石像前能求到什麼,自己也需人們修塔防侵蝕的石像又能給誰什麼。也許,香客們是從虛無縹緲的傳說中得到一些借慰和自足,求得心態之平衡與理想之寄託。不過,但願不要去聽信寺外暗角江湖術士語無倫次的歪理邪說,那才是對“聖靈”最大的褻瀆。觀石門大佛收穫最大的,是我輩平常遊人。沒有奢望,不存幻想,漫步古建築群之間,瞻仰壯觀的寶塔,欣賞精美的造像,品味歷代的題刻,徜徉在民族傳統文化的藝海之中,得到美的享受,得到藝術薰陶。

大佛一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